中國古代學zhe ,無論是漢唐經學傢還是宋明理學傢,都是以注釋 《五經》、《論語》、《孝經》 說明孔子之道,不但有是有非,而且始終未能建構孔子之道的理論體係。
20世紀新儒學,以西方文化論證孔子之道。其在孔子之道被邊緣化的曆史條件下,為傳承孔子之道於不斷,用心良苦,成績可觀。但以西文化為參照,即是以西方文化為主,故不能勝任復興中華文化的曆史命。王炎平,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曆史及文化教學工作。齣版學術專著《牛李黨爭》《科舉與士林風氣》兩種。發錶學術論文《略論孔子思想的人民性與兼容性》《重評西漢經濟政策》《釋諸葛亮“好為〈梁父吟〉”》《略論前後蜀的國情和國運》《明清易代與〈圓圓麯〉》等30餘篇。與人閤著(編)書有《中國曆史上的今天》《中國詩詞麯藝術美學大百科》《中國科舉製度研究》等。
《牛李黨爭》修訂本《牛李黨爭考論》,論文集《治道與國運 以唐代政情為主》,即將由四川人民齣版社於近期齣版。
四、孔子君道論的現代意義/ (76)
第四講 孔子論治平之道:治道論/ (77)
yi、 孔子治道論提齣的背景/ (78)三、孔子民富論與中國古代經濟社會/ (141)
第七講 附論:中國古代農業文明/ (147)
yi、中國古代農業經濟/ (149)
二、中國古代農業文化/ (153)
三、中國古代農村社會/ (155)
四、中國古代農傢生活/ (161 )
五、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平議/ ( 164)
第八講 孔子論齊傢之道:慈孝論/ (171)
yi、孔子慈孝論要義/ (173)
二、孔子慈孝論與中國古代社會教化/ (188)
三、中國古代孝文化的蛻變/ (191 )
第九講 孔子論齊傢之道:夫婦論/ (195)
yi、“男女有彆”論/ (197)
二、“親之主”論/ (199)
三、《關雎》之道論/ (202)
四、 婚禮論/ (205)
五、情愛論/ (214)
小結/ (218)
第十講 孔子論修身之道:君子論/ (223)
yi、孔子君子論要義/ (225)
二、孔子君子論與中國古代士君子傳統/ (236)
第十yi講 孔子辦學與中國古代教育/ (243)
yi、有教無類/(244)
二、學為君子之教/(248)
三、“六經”之教/(254)
四、孔門教學/ (259)
五、孔門道風/ (263)
小結/ (270)
第十二講 孔子論詩與中國古代文學/ (271)
yi、孔子與《詩》/ (272)
二、“詩言誌” 論/ (277 )
三、“思無邪’ 論/ (280)
四、 辭達 論/ (283)
五、“盡善”“盡美”論/ (286)
六、“興、觀、群、怨”論/ (290)
七、關於詩教/ (294)
第十三講 孔子修《春鞦》與中國古代史學/ (299)
yi、略述孔子的史學事業/(300)
二、關於孔子修《春鞦》/ (302)
三、從孔子修《春鞦》到司馬遷著《史記》/ (312
四、孔子與中國古代史學/(320)
第十四講 孔子的曆史命運/ (327)
yi、孔子的傢庭與孔子/ (328)
二、孔子的時代與孔子/ (338)
三、孔子身後的命運/ (352)
餘論/ (358)
第十五講 孔子之道的曆史命運/ (361)
yi、孔子之道的曆史命運/ (362)
二、關於中華文化復興問題/ (377)
捲末題句/ (384)
後記/ (385)
我得承認,《孔子之道(王炎平)》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孔子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孔子是個隻知道“之乎者也”的古人,但王炎平先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人性光輝、富有改革精神的孔子。他並沒有迴避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意,反而將其視為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驅動力。書中對孔子“道”的追求,讓我看到瞭他內心的執著與堅持,以及他對天下蒼生福祉的深切關懷。王炎平先生用樸實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孔子的思想娓娓道來,沒有艱澀的哲學術語,隻有真誠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君子”的論述。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不器”,讓我看到瞭超越功利、追求全麵發展的胸懷;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則讓我明白瞭什麼是真正的團結與閤作。這些品格,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是極其寶貴的財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的不足,也指引瞭我前進的方嚮。它不僅僅是關於孔子,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德行、有擔當的人。
評分我必須說,《孔子之道(王炎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一點點。我一直對孔子抱有一種敬畏之心,但同時也覺得他的思想有些“高不可攀”。然而,王炎平先生的解讀,卻讓我感到無比親切和實用。他沒有把孔子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將他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思想傢、教育傢、甚至是一位在政治上屢屢碰壁的“追夢人”的形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孔子“仁”的闡釋。在王炎平先生的筆下,“仁”不再是空洞的道德口號,而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關懷、互相尊重和同理心。這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如何在與人相處中踐行這份“仁”。書中關於“君子”的品格塑造,更是我受益匪淺。孔子所倡導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以及“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些話語在王炎平先生的解讀下,讓我看到瞭君子的風範,看到瞭一個成熟、有擔當的人應該具備的氣質。這不僅僅是對自我品格的要求,更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孔子,更是瞭解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顛覆你對傳統文化認知的書。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以一種極為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瞭孔子的思想。我一直認為孔子是個教條主義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思想的靈活與變通。比如,書中對“中庸”的闡釋,就讓我明白“中庸”並非是隨波逐流的騎牆派,而是如何在復雜事物中把握平衡,找到最恰當的處事之道。王炎平先生用生動的事例,將這種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他還強調瞭孔子思想的實踐性,比如在教育上,孔子強調“學”與“思”的結閤,既要廣泛學習,又要深入思考,這與我們今天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不謀而閤。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孔子“好學”的描述。孔子並非天生全知全能,他也有自己的睏惑和追求,而正是這種永不停歇的學習精神,纔成就瞭他偉大的思想。這種“學習者”的形象,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也更加激勵我不斷進步。王炎平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將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清晰、流暢、富有邏輯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受益。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孔子,更是瞭解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一種安頓心靈的方法。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比我預期的要強烈。我一直認為孔子是個高高在上的符號,是課本裏被簡化的人物,直到翻閱《孔子之道(王炎平)》,我纔意識到自己對這位偉大的先賢存在著多麼大的誤解。王炎平先生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嚴謹,又飽含著對孔子的深深敬意,層層剝開瞭孔子思想的精髓。他並沒有迴避孔子學說的曆史局限性,反而將其置於春鞦戰國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讓我們看到瞭孔子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孕育、成長,並試圖為社會尋求齣路。書中關於“道”的探討,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含義。那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命、關乎天下蒼生的理想追求,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沉關懷。王炎平先生通過對史實的還原和對文獻的解讀,將孔子從一個刻闆的形象中解放齣來,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負的真實個體。他對孔子政治思想的分析尤為精彩,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封建帝王的工具,而是看到瞭孔子在亂世中尋求安定、以德治國的苦心孤詣,以及他對於君主能否真正施行“仁政”的深切憂慮。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孔子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韆年後的智者對話,他的話語跨越時空,依然振聾發聵。尤其是書中關於“君子”的品格塑造,那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從容與擔當,在今天依然是激勵我們前行的燈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孔子,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與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以一種極為細膩和深刻的筆觸,展現瞭孔子思想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我過去對“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愛人”的層麵,但王炎平先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仁”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包括剋己復禮、推己及人、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他將“仁”與“禮”緊密結閤,讓我們看到瞭儒傢思想的係統性與完整性。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孔子教育思想的闡釋。他強調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這讓我深思瞭當今教育的諸多問題。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求實態度,在王炎平先生的筆下,顯得尤為可貴,它鼓勵我們保持謙遜,不斷學習。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獨立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道”。
評分這哪裏僅僅是一本關於孔子的書,分明是一本關於如何麵對人生種種睏境的指南。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王炎平)》中,並沒有將孔子的思想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巧妙地連接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孔子並非將“小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指齣瞭他們的一些思維模式和行為特徵,例如“小人喻於利”,而“君子喻於義”。這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在麵對誘惑和利益時,是否能夠堅守內心的原則,是否能夠將長遠的道義置於眼前的得失之上。王炎平先生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沒有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也沒有故弄玄虛的哲學思辨,隻有真誠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見。他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解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在與人相處時,多瞭幾分換位思考的自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則讓我明白瞭什麼是真正的助人,什麼是格局。書中關於“禮”的闡釋,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過去總覺得“禮”是繁文縟節,是束縛人性的枷鎖,但王炎平先生卻將其解讀為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和社會交往的規範,是一種讓他人感到舒適和被尊重的方式。這種理解,讓我對人際交往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任何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道”。
評分這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從未被如此清晰描繪過的孔子。他並沒有將孔子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將他置於一個真實的曆史背景下,展現瞭他的思考、他的掙紮、他的堅持。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孔子“道”的闡釋所吸引。那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信念,那種為瞭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勇氣,在王炎平先生的筆下,顯得如此蕩氣迴腸。他讓我明白瞭,“道”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理念,更是一種人生追求,一種對天下蒼生的責任。書中關於“君子”的品格塑造,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孔子所倡導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君子不器”的理念,讓我看到瞭一個超越功利、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王炎平先生的語言樸實而富有力量,他能夠將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一種能夠觸及心靈的方式錶達齣來,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感到啓發,又感到溫暖。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孔子,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擔當的人。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門後是韆年前那位聖人的智慧光輝,照亮瞭當下我們行走的方嚮。初讀《孔子之道(王炎平)》,我被作者王炎平先生那深厚的學養和對儒傢經典的獨特解讀所深深吸引。他並沒有將孔子簡單地描繪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深入淺齣地展現瞭孔子作為一位思想傢、教育傢、政治傢和一位充滿人性光輝的普通人的多重維度。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孔子在杏壇之上循循善誘的聲音,看到他周遊列國,懷揣著“道”的理想,卻屢屢碰壁的無奈與堅韌。王炎平先生通過對《論語》等經典文本的精細梳理,不僅讓我們瞭解瞭“仁”、“義”、“禮”、“智”、“信”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內涵,更重要的是,他引導我們思考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能夠切實在當地應用於現代社會的生活。例如,書中對“仁”的闡釋,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落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尊重和同情,這在當下社會人際關係日益疏離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而“禮”,在王炎平先生的解讀下,也擺脫瞭刻闆僵化的印象,升為一種社會秩序和人際交往的潤滑劑,體現瞭對他人和社會的基本尊重。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孔子教育思想的部分,他強調瞭“因材施教”和“學思結閤”的重要性,這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瞭寶貴的啓示。孔子所倡導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在王炎平先生筆下熠熠生輝,仿佛看到瞭教育的初心所在。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孔子的傳記或解讀,更是一部引導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的智慧寶典。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力量,讓人在浮躁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與方嚮。
評分王炎平先生的《孔子之道》,猶如一道清流,洗滌瞭我心中對傳統文化的些許偏見。長久以來,我總覺得孔子的話語有些遙遠,有些不接地氣,似乎隻屬於曆史的教科書。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孔子,一個在時代洪流中跌宕起伏,卻始終堅持自己信念的孔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孔子的語錄,而是通過引經據典,結閤生動的曆史故事,將孔子思想的形成過程和內在邏輯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他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的刻畫。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懷揣著復興周禮、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卻屢遭挫摺,但他從未放棄。這種堅韌不拔、百摺不撓的精神,在當今這個充滿挑戰的社會,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書中關於“孝”的探討,也讓我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並非簡單地強調服從,而是包含著尊重、關懷和責任,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溫情。王炎平先生將“孝”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倫理框架中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價值。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孔子那個時代,感受著他內心的掙紮與堅持,也汲取著他身上那種超越時代的智慧。這本書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傾心講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思想所感染,所引領。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反復咀嚼、迴味無窮的書。王炎平先生在《孔子之道》中,用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將孔子的思想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常常被書中對“禮”的解讀所打動。我曾經認為“禮”是一種繁瑣的規矩,但王炎平先生卻將其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基本準則,以及社會和諧運轉的必要條件。他讓我們看到,“禮”的本質是“敬”,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內在德行的約束。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社交場閤的言行,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禮”,去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際關係。書中關於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討,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強調瞭“因材施教”和“學思結閤”的重要性,這不僅對於教育工作者有啓發,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終身學習也提供瞭寶貴的指導。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理念,在王炎平先生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明白瞭學習的真諦在於融會貫通和不斷創新。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教條,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與時俱進的智慧,讓我能夠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安寜與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