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淳闻晓菁... 编
图书标签:
  • 室内设计
  • 设计史
  • 装饰艺术
  • 现代设计
  • 20世纪设计
  • 家居设计
  • 建筑设计
  • 艺术设计
  • 设计风格
  • 西方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976
商品编码:2905738305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
  • 作者:(英)安妮·梅西|译者:朱淳//闻晓菁
  • 定价:79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5797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84
  • 字数:249千字

编辑推荐语

从19世纪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一直到当今,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的内容涵盖了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书中提及的20世纪的每一室内设计风格都在这场涉及广泛,影响深远,不可或缺的批评中被提及。20世纪的室内设计出现的各种变化——从专业的“室内装潢”到“室内设计”的演变过程都在本书中述及和讨论。然而这种对室内设计的讨论,无论是家居设计或其他的设计,都是被置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这次修订、扩展和*新则形象地阐述了*新的实例,并提及了当今关于“绿色设计”的话题以及新近热门的“DIY设计”,以及新科技与技术对家居和办公空间设计的重要影响。

内容提要

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 版)》的内容涵盖从20世纪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一直到当下,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 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 ,可以说本书涉及1900年以来所有室内设计风格,覆 盖广泛而论述精辟,实属不可多得。本书记录了20世 纪室内设计领域发生的许多关键变革,催生了职业化 的室内装饰,并*终演变为室内设计。本书对室内设 计的讨论,无论是在家居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结合 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此增订版 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重点关注公共空间 ,例如宾馆、办公室、工厂及商店等。
    

目录

序言
第1章 维多利亚风格的改良
第2章 探索新的风格
第3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4章 装饰艺术和现代风格
第5章 室内装饰职业的兴起
第6章 战后现代主义
第7章 消费文化
第8章 后现代主义时期
第9章 室内设计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来源


室内设计的流光溢彩:从古典复兴到数字浪潮的审美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二十世纪初叶至今,全球室内设计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核心思潮的演进。我们聚焦于那些定义了不同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关键设计运动、先驱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风格罗列,而是对“空间如何被感知、被使用、被艺术化”这一核心命题的跨学科探讨。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黎明与工业化的回响 (约 1900 - 1945)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回至工业革命的余晖与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考察室内设计如何挣脱维多利亚时代繁复装饰的桎梏,迈向一个更注重功能、理性与社会责任的新纪元。 1. 艺术与工艺运动的余韵与新艺术运动的过渡: 我们首先审视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对批量生产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中对有机形态和自然线条的极致追求。重点分析赫克托·吉马尔(Hector Guimard)和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尽管其影响的短暂性,但其对“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为后续现代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现代主义的诞生与功能至上: 深入解析包豪斯(Bauhaus)的创立及其对设计教育和实践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如何确立“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信条,以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美国中西部提出的“有机建筑”理念——如何通过对材料、光线和场所精神的精妙控制,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将细致考察早期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如何体现工业新材料(如钢管、胶合板)的潜力,摆脱不必要的装饰,追求简洁、清晰的几何结构。 3.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辉煌与享乐主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我们看到一股强烈的对比力量——装饰艺术运动。本章着重分析其在北美和欧洲的传播,如何将现代的直线条与异域的奢华材料(如象牙、漆器、镀铬金属)相结合,成为爵士时代和摩天大楼时代的视觉象征。重点案例包括克莱斯勒大厦和奢华邮轮的内部设计,探讨其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所承载的对进步和财富的集体向往。 第二部分:战后繁荣与风格的多元化探索 (约 1945 - 1970) 二战结束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推动了居住需求的激增,室内设计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技术进步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材料。 1. 中世纪现代主义(Mid-Century Modern)的黄金时代: 这一阶段是现代主义在家庭环境中实现大众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述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等人的贡献,他们如何利用模压胶合板、玻璃纤维等新材料,创造出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充满雕塑美感的家具和空间。重点分析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如丹麦的有机设计)如何以其对自然木材的偏爱和对手工艺的尊重,为战后生活带来宁静与实用。 2. 国际风格的成熟与对体系化的反思: 探讨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如何通过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模数制”(Modulor)等理论体系,影响了大规模公共建筑和住宅项目的规划。然而,本节也将引入对这种过度理性化和“普遍化”风格的反思,为即将到来的反现代主义思潮埋下伏笔。 3. 流行文化与波普艺术的冲击: 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室内设计开始吸纳流行文化的元素。我们考察波普艺术如何渗透到家居装饰中,色彩变得大胆、材质倾向于塑料和合成材料,形成一种对传统严肃性的戏谑和反叛。 第三部分: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的挑战 (约 1970 - 2000) 这一时期,设计界对现代主义的教条产生了剧烈的反作用力,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符号和意义。 1. 后现代主义的爆发与符号的回归: 深入剖析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的宣言,及其如何标志着对现代主义简洁性的彻底告别。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通过戏仿、拼贴和对历史元素的挪用,使室内空间重新充满了叙事性和象征意义。我们将对比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团体(Memphis Group)如何以其鲜艳的色彩和非功能性的形式,彻底颠覆既有的设计美学。 2. 高科技与极简主义的并行发展: 与喧闹的后现代主义相对,高科技设计(High-Tech)强调暴露结构和机械美感,而极简主义(Minimalism)则走向了绝对的纯净和空寂。本部分对比分析那些致力于通过减少元素来提升空间精神性的实践者,如对光影、纹理和材料本质的极致打磨。 3. 跨文化影响与初步的可持续性萌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西方设计传统开始对西方室内设计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环境意识的觉醒促使设计师开始关注材料的来源、能耗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初露端倪。 第四部分:进入新千年:数字技术与个性化浪潮 (约 2000 年至今的趋势前瞻) 本章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信息技术、全球互联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如何重塑我们对室内环境的期望。 1. 设计的数字化与定制化: 考察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和3D打印等技术如何使高度复杂的、完全定制化的室内构件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制造的限制。探讨“智能家居”系统如何从技术概念转变为生活常态,空间开始具备交互性和响应性。 2. 灵活性与多功能性需求的提升: 面对城市高密度居住和工作生活边界的模糊,本节着重分析开放式布局、模块化家具和可转换空间设计如何满足现代人对灵活性的迫切需求。 3. 健康、福祉与真实材料的回归: 探讨“生物亲和设计”(Biophilic Design)理念的兴起,室内空间如何被设计来增强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机能。同时,对工业化后期合成材料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重视天然、本地化和具有可追溯性的材料,追求一种更真实、更具触感的居住体验。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时刻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理解室内设计如何作为社会、技术和审美思想的镜子,持续记录和塑造着人类的居住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室内设计领域抱有强烈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构建系统知识框架的书籍。偶然间翻到了《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毫不夸张地说,它打开了我理解近现代设计史的一扇新大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从20世纪初的各种革新思潮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设计运动。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描述每个时期时,都能精准地捕捉到其核心理念和发展逻辑,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比如,在探讨“装饰艺术”风格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其华丽的图案和材质,更揭示了其对东方艺术、机械时代的崇拜,以及它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所扮演的“逃避现实”和“奢华消费”的双重角色。而当讲到“后现代主义”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对历史元素的“挪用”和“戏仿”,以及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追求,这让我对这种看似“杂乱”的风格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和辨析也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Art Nouveau、Arts and Crafts、Bauhaus、Mid-Century Modern 等风格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内在联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将零散的设计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之前,对近现代室内设计史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概念。我更多的是凭着直觉去感受一些我喜欢的风格。然而,《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近百年来的设计世界。从20世纪初那些打破常规的设计师,到战后工业设计的革新,再到如今各种跨界融合的趋势,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设计流派的比较和联系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举个例子,当我读到关于“解构主义”的部分时,作者通过分析那些看似破碎、不规则的空间,让我理解到这背后是对传统秩序的挑战,以及对人性化、个性化需求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一些知名设计师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创造出影响深远的设计。这本书的增订版,我猜想一定包含了更多令人兴奋的内容,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趋势,这让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设计类书籍,不仅要好看,更要能够启发思考,而《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设计案例和理论探讨,引领读者深入探索1900年至今室内设计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作者在分析每个时期或风格时,往往会引入一些引人入胜的社会历史事件或哲学思潮,让我能理解设计不仅仅是形式的演变,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例如,在讨论“功能主义”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理性主义思潮以及对效率和标准化的追求,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那样的设计会在那个时期盛行。而对于一些更具实验性和前沿性的设计理念,作者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清晰地展现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图片的编排也极具匠心,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群伟大的设计师对话,听他们讲述他们如何用空间和材料来回应时代的需求,如何用设计来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和空间艺术的全新感知。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惊艳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近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脉络的著作,而《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从工业革命后的巨变,到装饰艺术的繁荣,再到现代主义的简洁,直至今日多元化的风格涌现,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各个时期的设计思潮、代表人物、标志性作品一一呈现。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设计风格时,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科技因素。例如,在讲述包豪斯运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其“功能主义”和“少即是多”的口号,而是详细阐述了其如何受到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以及当时德国工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它如何试图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大众生活品质。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有些是经典的、我早已耳熟能详的作品,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发现了它们新的视角和意义;有些则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却立刻被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所吸引。这本书的增订版更是锦上添花,我猜测它一定涵盖了近些年新的设计趋势和理论,这一点让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对“家”的定义、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一直对家居生活和空间美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室内设计是如何从一种服务性职业,发展成为一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我喜欢书中对每个时期设计理念的剖析,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具造型、色彩搭配,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关怀。例如,在介绍“中世纪现代”风格时,书中不仅仅展示了那些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温暖的木质材料,更阐述了二战后人们对舒适、家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结合了历史背景的解读,让设计本身变得更加有温度和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设计风格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设计的全球化趋势,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地域性的设计特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它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地为我讲解那些关于空间、关于美学的故事,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丰富、更具想象力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