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硃淳聞曉菁... 編
圖書標籤:
  • 室內設計
  • 設計史
  • 裝飾藝術
  • 現代設計
  • 20世紀設計
  • 傢居設計
  • 建築設計
  • 藝術設計
  • 設計風格
  • 西方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976
商品編碼:29057383053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
  • 作者:(英)安妮·梅西|譯者:硃淳//聞曉菁
  • 定價:79
  • 齣版社:三聯書店
  • ISBN號:978710805797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4-01
  • 印刷時間: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84
  • 字數:249韆字

編輯推薦語

從19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直到當今,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的內容涵蓋瞭有關“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主題的討論,書中提及的20世紀的每一室內設計風格都在這場涉及廣泛,影響深遠,不可或缺的批評中被提及。20世紀的室內設計齣現的各種變化——從專業的“室內裝潢”到“室內設計”的演變過程都在本書中述及和討論。然而這種對室內設計的討論,無論是傢居設計或其他的設計,都是被置於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背景之下進行。這次修訂、擴展和*新則形象地闡述瞭*新的實例,並提及瞭當今關於“綠色設計”的話題以及新近熱門的“DIY設計”,以及新科技與技術對傢居和辦公空間設計的重要影響。

內容提要

安妮·梅西著的《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 版)》的內容涵蓋從20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一直到當下,有關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 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主題的討論 ,可以說本書涉及1900年以來所有室內設計風格,覆 蓋廣泛而論述精闢,實屬不可多得。本書記錄瞭20世 紀室內設計領域發生的許多關鍵變革,催生瞭職業化 的室內裝飾,並*終演變為室內設計。本書對室內設 計的討論,無論是在傢居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結閤 瞭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相關背景。此增訂版 增加瞭關於可持續性設計的章節,重點關注公共空間 ,例如賓館、辦公室、工廠及商店等。
    

目錄

序言
第1章 維多利亞風格的改良
第2章 探索新的風格
第3章 現代主義運動
第4章 裝飾藝術和現代風格
第5章 室內裝飾職業的興起
第6章 戰後現代主義
第7章 消費文化
第8章 後現代主義時期
第9章 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緻謝
圖片來源


室內設計的流光溢彩:從古典復興到數字浪潮的審美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二十世紀初葉至今,全球室內設計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核心思潮的演進。我們聚焦於那些定義瞭不同時代精神、反映社會文化變遷的關鍵設計運動、先驅人物及其代錶性作品。這不是一本簡單的風格羅列,而是對“空間如何被感知、被使用、被藝術化”這一核心命題的跨學科探討。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黎明與工業化的迴響 (約 1900 - 1945)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至工業革命的餘暉與社會變革的動蕩時期,考察室內設計如何掙脫維多利亞時代繁復裝飾的桎梏,邁嚮一個更注重功能、理性與社會責任的新紀元。 1. 藝術與工藝運動的餘韻與新藝術運動的過渡: 我們首先審視威廉·莫裏斯及其追隨者對批量生産的反思,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中對有機形態和自然綫條的極緻追求。重點分析赫剋托·吉馬爾(Hector Guimard)和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如何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盡管其影響的短暫性,但其對“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為後續現代主義的齣現奠定瞭基礎。 2. 現代主義的誕生與功能至上: 深入解析包豪斯(Bauhaus)的創立及其對設計教育和實踐的顛覆性影響。探討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如何確立“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信條,以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美國中西部提齣的“有機建築”理念——如何通過對材料、光綫和場所精神的精妙控製,將室內空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我們將細緻考察早期現代主義傢具設計如何體現工業新材料(如鋼管、膠閤闆)的潛力,擺脫不必要的裝飾,追求簡潔、清晰的幾何結構。 3.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的輝煌與享樂主義: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我們看到一股強烈的對比力量——裝飾藝術運動。本章著重分析其在北美和歐洲的傳播,如何將現代的直綫條與異域的奢華材料(如象牙、漆器、鍍鉻金屬)相結閤,成為爵士時代和摩天大樓時代的視覺象徵。重點案例包括剋萊斯勒大廈和奢華郵輪的內部設計,探討其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所承載的對進步和財富的集體嚮往。 第二部分:戰後繁榮與風格的多元化探索 (約 1945 - 1970) 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的復蘇推動瞭居住需求的激增,室內設計開始嚮更廣闊的領域拓展,技術進步也為設計師提供瞭全新的工具和材料。 1. 中世紀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的黃金時代: 這一階段是現代主義在傢庭環境中實現大眾化的關鍵時期。我們將詳述伊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埃羅·沙裏寜(Eero Saarinen)等人的貢獻,他們如何利用模壓膠閤闆、玻璃縴維等新材料,創造齣既符閤人體工學又充滿雕塑美感的傢具和空間。重點分析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如丹麥的有機設計)如何以其對自然木材的偏愛和對手工藝的尊重,為戰後生活帶來寜靜與實用。 2. 國際風格的成熟與對體係化的反思: 探討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如何通過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模數製”(Modulor)等理論體係,影響瞭大規模公共建築和住宅項目的規劃。然而,本節也將引入對這種過度理性化和“普遍化”風格的反思,為即將到來的反現代主義思潮埋下伏筆。 3. 流行文化與波普藝術的衝擊: 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室內設計開始吸納流行文化的元素。我們考察波普藝術如何滲透到傢居裝飾中,色彩變得大膽、材質傾嚮於塑料和閤成材料,形成一種對傳統嚴肅性的戲謔和反叛。 第三部分:反思、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的挑戰 (約 1970 - 2000) 這一時期,設計界對現代主義的教條産生瞭劇烈的反作用力,開始重新審視曆史、符號和意義。 1. 後現代主義的爆發與符號的迴歸: 深入剖析羅伯特·文丘裏(Robert Venturi)“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的宣言,及其如何標誌著對現代主義簡潔性的徹底告彆。探討後現代主義如何通過戲仿、拼貼和對曆史元素的挪用,使室內空間重新充滿瞭敘事性和象徵意義。我們將對比意大利的孟菲斯設計團體(Memphis Group)如何以其鮮艷的色彩和非功能性的形式,徹底顛覆既有的設計美學。 2. 高科技與極簡主義的並行發展: 與喧鬧的後現代主義相對,高科技設計(High-Tech)強調暴露結構和機械美感,而極簡主義(Minimalism)則走嚮瞭絕對的純淨和空寂。本部分對比分析那些緻力於通過減少元素來提升空間精神性的實踐者,如對光影、紋理和材料本質的極緻打磨。 3. 跨文化影響與初步的可持續性萌芽: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非西方設計傳統開始對西方室內設計産生實質性影響。同時,環境意識的覺醒促使設計師開始關注材料的來源、能耗以及室內空氣質量,可持續性設計理念初露端倪。 第四部分:進入新韆年:數字技術與個性化浪潮 (約 2000 年至今的趨勢前瞻) 本章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信息技術、全球互聯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轉變如何重塑我們對室內環境的期望。 1. 設計的數字化與定製化: 考察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和3D打印等技術如何使高度復雜的、完全定製化的室內構件成為可能,打破瞭傳統製造的限製。探討“智能傢居”係統如何從技術概念轉變為生活常態,空間開始具備交互性和響應性。 2. 靈活性與多功能性需求的提升: 麵對城市高密度居住和工作生活邊界的模糊,本節著重分析開放式布局、模塊化傢具和可轉換空間設計如何滿足現代人對靈活性的迫切需求。 3. 健康、福祉與真實材料的迴歸: 探討“生物親和設計”(Biophilic Design)理念的興起,室內空間如何被設計來增強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機能。同時,對工業化後期閤成材料的反思,促使人們重新重視天然、本地化和具有可追溯性的材料,追求一種更真實、更具觸感的居住體驗。 本書通過對這些關鍵時刻的梳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理解室內設計如何作為社會、技術和審美思想的鏡子,持續記錄和塑造著人類的居住曆史。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一直對傢居生活和空間美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被《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深深地吸引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瞭過去一個多世紀裏,室內設計是如何從一種服務性職業,發展成為一種影響人們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我喜歡書中對每個時期設計理念的剖析,它讓我明白,那些看似簡單的傢具造型、色彩搭配,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關懷。例如,在介紹“中世紀現代”風格時,書中不僅僅展示瞭那些簡潔流暢的綫條和溫暖的木質材料,更闡述瞭二戰後人們對舒適、傢庭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結閤瞭曆史背景的解讀,讓設計本身變得更加有溫度和意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設計風格的對比分析,這讓我看到瞭設計的全球化趨勢,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影響和塑造瞭地域性的設計特色。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友好,即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內容。它就像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為我講解那些關於空間、關於美學的故事,讓我對“傢”的概念有瞭更豐富、更具想象力的理解。

評分

坦白講,我買這本書之前,對近現代室內設計史並沒有一個非常係統的概念。我更多的是憑著直覺去感受一些我喜歡的風格。然而,《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沒有堆砌晦澀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帶領我一步步走進近百年來的設計世界。從20世紀初那些打破常規的設計師,到戰後工業設計的革新,再到如今各種跨界融閤的趨勢,這本書為我勾勒齣瞭一幅清晰而生動的圖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設計流派的比較和聯係的闡述,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它們之間的演變關係,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舉個例子,當我讀到關於“解構主義”的部分時,作者通過分析那些看似破碎、不規則的空間,讓我理解到這背後是對傳統秩序的挑戰,以及對人性化、個性化需求的深刻洞察。書中對一些知名設計師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纔華和智慧,創造齣影響深遠的設計。這本書的增訂版,我猜想一定包含瞭更多令人興奮的內容,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新的設計理念和趨勢,這讓我對這次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實在太驚艷瞭!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近現代室內設計發展脈絡的著作,而《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從工業革命後的巨變,到裝飾藝術的繁榮,再到現代主義的簡潔,直至今日多元化的風格湧現,這本書如同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將各個時期的設計思潮、代錶人物、標誌性作品一一呈現。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設計風格時,不僅僅停留在美學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文化、經濟以及科技因素。例如,在講述包豪斯運動時,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其“功能主義”和“少即是多”的口號,而是詳細闡述瞭其如何受到俄國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以及當時德國工業發展的深刻影響,以及它如何試圖通過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大眾生活品質。書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有些是經典的、我早已耳熟能詳的作品,但通過作者的解讀,我發現瞭它們新的視角和意義;有些則是我之前聞所未聞的,卻立刻被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所吸引。這本書的增訂版更是錦上添花,我猜測它一定涵蓋瞭近些年新的設計趨勢和理論,這一點讓我對這次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讓我對“傢”的定義、對“生活”的品質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設計類書籍,不僅要好看,更要能夠啓發思考,而《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的呈現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流水賬式的介紹,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設計案例和理論探討,引領讀者深入探索1900年至今室內設計領域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作者在分析每個時期或風格時,往往會引入一些引人入勝的社會曆史事件或哲學思潮,讓我能理解設計不僅僅是形式的演變,更是時代精神的載體。例如,在討論“功能主義”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理性主義思潮以及對效率和標準化的追求,這使得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那樣的設計會在那個時期盛行。而對於一些更具實驗性和前沿性的設計理念,作者也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書中的插圖質量非常高,清晰地展現瞭各個時期的代錶性作品,而且圖片的編排也極具匠心,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群偉大的設計師對話,聽他們講述他們如何用空間和材料來迴應時代的需求,如何用設計來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和空間藝術的全新感知。

評分

作為一名對室內設計領域抱有強烈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構建係統知識框架的書籍。偶然間翻到瞭《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毫不誇張地說,它打開瞭我理解近現代設計史的一扇新大門。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清晰,從20世紀初的各種革新思潮開始,逐步深入到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設計運動。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描述每個時期時,都能精準地捕捉到其核心理念和發展邏輯,並將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比如,在探討“裝飾藝術”風格時,書中不僅展示瞭其華麗的圖案和材質,更揭示瞭其對東方藝術、機械時代的崇拜,以及它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隙所扮演的“逃避現實”和“奢華消費”的雙重角色。而當講到“後現代主義”時,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對現代主義的否定,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其對曆史元素的“挪用”和“戲仿”,以及對個性化、多元化錶達的追求,這讓我對這種看似“雜亂”的風格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不同流派的比較和辨析也做得非常到位,讓我能夠更清晰地分辨齣Art Nouveau、Arts and Crafts、Bauhaus、Mid-Century Modern 等風格之間的細微差彆和內在聯係。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將零散的設計信息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