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轨道交通
  • 工程管理
  • 资料管理
  • 北京市标准
  • 地方标准
  • DB11/T 1448-2017
  • 规程
  • 轨道交通工程
  • 工程资料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
ISBN:14482017
商品编码:29350458651

具体描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料管理与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引言:数据驱动的城市精细化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运营维护,每一个环节都积累了海量的工程数据。如何系统、规范地管理这些数据,确保其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和高效利用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本资料汇编聚焦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料的标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以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应用策略,旨在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市政道路、地下管网、公共建筑、综合交通枢纽等)提供一套前瞻性的资料管理框架与实践指导,有效衔接设计、施工、验收及后期运维阶段的信息流。 二、 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资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构建 工程资料是城市资产的“数字基因”。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构建统一、可操作的资料管理规范体系的必要性与具体方法,着重于 通用性、跨专业集成 的资料标准体系。 2.1 资料分类、定级与目录体系的统一 面对不同专业(如土建、机电、环境、交通等)产生的大量文件,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是导致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本章提出了基于 “专业大类—工程阶段—资料子类—具体文件” 的四级递归分类法,并结合资产编码体系(Asset Tagging System)对资料进行唯一标识(UID)挂接。 重点讨论了资料的 重要性定级标准,区分了关键性竣工资料(如管线路由、结构荷载报告)与辅助性过程记录(如会议纪要、人员培训记录),确保关键数据的备份与安全级别得到优先保障。 2.2 文件的元数据结构设计与强制性字段要求 规范化不仅仅是文件命名,更重要的是元数据(Metadata)的结构化。本节详述了必须为每份工程文件配置的强制性元数据字段,包括但不限于: 工程批次号(Project Instance ID) 专业接口人与审核人(Responsible Parties) 时间戳与版本控制(Versioning Control) 空间定位信息(Geospatial Coordinates, 针对点、线、面要素数据) 合规性标签(Compliance Tags,例如“满足国家抗震规范”、“符合环保排放要求”) 通过强制执行严格的元数据填写规范,极大地提高了后续利用阶段的检索效率和数据质量。 2.3 纸质与电子资料的同步与归档要求 在电子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既有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和未来电子资料的长期归档是一个现实难题。本部分提供了详细的纸质文件扫描、OCR识别、校核流程,以及对电子文件格式的兼容性要求(如PDF/A标准的使用),明确了在不同法律效力层级下,纸质原件与电子文件的转换规则。 三、 全生命周期资料流转与信息化平台集成 有效的资料管理依赖于顺畅的流转机制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支撑。本部分着重于将资料管理嵌入到工程项目管理(EPM)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工作流程中。 3.1 流程驱动的资料生成与审批节点控制 资料的产生不应是阶段性任务的尾声,而是贯穿于设计优化、施工验证、移交验收的连续动作。本章设计了基于 “任务驱动” 的资料生成机制: 设计阶段: 强制要求在“设计变更审批”流程完成后,自动触发相关设计模型与计算书的归档流程。 施工阶段: 质量检测报告必须在监理工程师的电子签名确认后,方可进入“隐蔽工程验收”模块,并将报告文件自动挂接到对应的结构构件ID上。 3.2 BIM模型与工程资料的集成策略 BIM模型是现代城市工程资料的核心载体之一。本节探讨了如何将二维图纸、三维模型与非几何信息(如设备台账、维护手册、材料合格证)进行有效耦合: 信息传递协议(Information Delivery Specification, IDS)的应用: 明确要求模型交付时必须包含的非几何信息包。 资料的“模型化”: 探讨如何通过链接(Hyperlinking)或属性嵌入(Attribute Embedding),实现在BIM软件环境中直接访问关联的施工记录、检测数据和设备质保文件。 3.3 数字化移交与验收标准 工程竣工资料的最终目标是顺利移交给资产管理方(Asset Owner)。本部分构建了一套 “数字竣工包”(Digital Handover Package) 的交付标准,它不仅仅是文件的堆砌,而是结构化的数据资产。标准明确了验收资料的完整率、准确率阈值,以及对最终数字资产的可查询性、可导出性要求,为后续的资产运营维护(O&M)打下坚实基础。 四、 资料的安全保障与长期价值挖掘 工程资料的价值在于其长期可利用性。本部分聚焦于数据安全、合规性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沉淀数据反哺未来的工程决策。 4.1 数据安全、权限管理与合规性审计 针对高度敏感的工程数据(特别是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数据),提出了多层级的安全保障措施: 访问控制矩阵: 基于角色(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细化到不同权限组对特定资料类型的查看、编辑和删除权限。 数据防篡改机制: 利用数字水印和不可逆的时间戳技术,确保历史资料在审计过程中无法被修改。 法律法规遵循: 确保资料的存储介质、存储年限、涉密信息处理流程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档案管理的法律要求。 4.2 历史数据挖掘与知识复用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痛点往往在于“重复犯错”和“经验传承困难”。本章倡导将沉淀的资料转化为可分析的知识资产: 缺陷与返工模式分析: 通过对历史施工日志、质量问题报告的文本挖掘,识别出高频出现的施工错误模式,形成风险预警库。 成本与工期基准数据建立: 结合实际发生的工程量清单和进度数据,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真实绩效基准(Performance Benchmarks),优化未来项目的前期估算。 长效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支持: 将竣工阶段的结构健康监测数据、设备运行记录与初始设计参数进行关联分析,为基于数据的预测性维护提供可靠的基线数据。 五、 结论:面向未来智慧运营的资料管理观 城市基础设施资料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档案工作,而是支撑城市精细化运营、提升基础设施韧性的战略性环节。成功的资料管理,是通过 标准化流程、数字化工具集成、以及数据价值挖掘 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本汇编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方法论,指导城市工程领域实现从“资料归档”到“知识资产化”的根本性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严谨与责任。北京这座城市,其飞速发展的交通脉络,背后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而资料管理,无疑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繁复的工程实践背后,有着如此系统、科学的规范来保障信息流转的顺畅与准确。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庞杂的工程资料,从被动记录转化为主动的管理工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规定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其中关于资料的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化与传统资料的有机结合等理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认识到,规范的资料管理,绝非简单的“纸面功夫”,而是对工程质量、运营安全乃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份庄严承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注入了更加坚实、可靠的管理灵魂。

评分

读了这本《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我深刻感受到,北京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严谨和前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像是一份对未来负责的承诺。它所阐述的资料管理体系,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技术水平,更预见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一直在想,一个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其背后是无数次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而这一切的痕迹,都凝聚在那些看似枯燥的资料里。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这些宝贵的“痕迹”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的管理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量,比如对不同类型资料的保存年限、归档要求、以及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流转机制。这让我意识到,资料管理并非简单的文件堆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周密的策划和严格的执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引我们在繁杂的工程资料中找到方向,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每一个决策都有根可循。这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参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多年的工程师,手中的这本《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踏实的专业感。它就像一本“圣经”,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我们都知道,在大型工程项目中,资料的混乱往往是导致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不是大家不重视,而是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标准来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详细规定了从工程立项到项目移交的整个过程中,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喜欢它在分类和编号上的细致要求,这使得查找资料变得井井有条,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它还强调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应对潜在的纠纷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颁布,不仅提升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的整体水平,也为我们一线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可靠的工作依据,让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448-2017)真是给在建项目上的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以往,资料管理总感觉是个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常常在赶工期的时候被随意对待,结果到了验收或者移交的时候,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拿到这本书后,我认真地翻阅了一下,虽然它主要聚焦于“规程”本身,但其中传递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让我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资料归档、分类、流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不同阶段的资料要求,比如从初步设计到竣工验收,都有详细的指引,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执行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资料不仅仅是“堆积如山”的纸张,而是真正成为项目过程中的“活证据”和“智慧沉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它让我意识到,规范的资料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有效规避潜在的法律和经济风险,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和生命周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电子化管理的章节,虽然书中侧重于原则和要求,但它确实点燃了我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料管理方式的兴趣。

评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448-2017)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的投资。在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一项关乎民生、影响深远的工程领域,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记录了项目的每一个细节,更是未来运营、维护、升级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度标准化、体系化的资料管理框架。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让这些海量的资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这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例如对资料的系统归档、动态更新、以及信息共享的细致要求,都极具前瞻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领先的资料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断地完善。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我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资料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思考。我相信,遵循这份规程,将能为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构筑起更加坚实的“记忆库”和“智慧之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