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神秘现象
定价:19.80元
作者:马妍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7526745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80多个人类神秘现象,分为自然奇观、建筑奇迹、生命探奇、科学求索、星外传奇等8个部分,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种种神秘现象的成因及特点,并努力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图片精美
300多幅精美图片,包括人物画像、出土文物、自然风光、实物图片、摄影照片等,信息量大,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充分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艺术理念
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及视觉要素的有机融合,彰显全新的艺术设计理念,以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理想读本
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为读者全力打造一个舒适、愉悦的阅读空间。
内容提要
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读物,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新研究成果,分别从自然奇观、建筑奇迹、生命探奇、科学求索、星外传奇等8个方面入手,对80多个具研究价值、富探索意义和被广泛关注的人类神秘现象进行全面剖析,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成因及特点,并努力揭示其神秘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力争为读者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同时,《人类神秘现象》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立体的阅读空间,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自然奇观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言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
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锡尔”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这条水柱高竞可达70米!
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它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您看过杂技表演艺术家布朗亭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奔腾激流上方50米高处架起长达300米的钢索,成功地空着双手走了过去吗?您看过他蒙上双眼、头套口袋,也同样成功地走过这300米的钢索吗?您看过同样的一个人踩着独轮小车过去,踩着高跷过去,背上背着人过去,坐在钢索上烹调了一个煎蛋饼还将它吃了吗?是什么使勇敢而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亚加拉瀑布,是它给予了布朗亭而神奇的力量。
尼亚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视尼亚加拉瀑布的传说之谜吧。
构成了部分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线,将纽约州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开的尼亚加拉河从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长将近50千米。它位于北面,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并成为这些湖的通畅出口。它的大水流量达到每秒7000万立方米,十分令人敬畏。这条河被草莓岛和格兰德岛劈开分成3段,头8千米只有一条河道。向东的美国河道有25千米长;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则较短,只有5千米长。在格兰德岛后两个河道又合并到一起,再流过5千米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这条大河终可到达安大略湖,先后途经12千米的峡谷、一片开阔的湖区平原和12千的陆地。尼亚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岛分成两个部分。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50米,顶部宽度将近1 000米。比加拿大部分的还要高上大约3米,但是宽度只有300米的瀑布则位于美国一侧。
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千米仅下降6米~7米。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充斥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牧民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好解释。
有行星轨道数据的美洲“黄泉大道”
在美洲的古城特奥蒂瓦坎(意为众神之城),有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纵贯南北的宽阔大道。在公元10世纪时,早来到这里的阿兹特克人,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没有一个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会上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一个适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筑的测量单位。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这个单位长度为1.059米。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
哈列斯顿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庙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情况:“黄泉大道”上那些遗址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在“城堡”周围的神庙废墟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金星为72,水星为36,火星为144。“城堡”后面有一条运河,它离“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刚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离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是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再过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遗址,这是太阳到土星的距离。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这刚好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假如再把“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塞罗戈多山上的两处遗址。其距离分别为2880个和3780个“单位”,刚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距离。
“黄泉大道”很明显是根据太阳系模型建造的,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肯定早已了解整个太阳系的行星运行的情况,并了解了太阳和各个行星之间的轨道数据。
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
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
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科学家对怪石“报时”的说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怪石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也为世人稍微解开了一丝谜团。
序言
自然奇观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之门”
有行星轨道数据的美洲“黄泉大道”
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神农架
“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
诡秘幽灵岛
沙漠中的“魔鬼城”
百慕大神秘三角区
神秘的南极“无雪干谷”
建筑奇迹
闻名世界的埃及金字塔
传达法老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斜而不倒的意大利比萨斜塔
蕴含太极文化的太极星象村
重见天日的古罗马庞贝城
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城
令人惊奇的土耳其地下城市
宏伟壮丽的“空中之城”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城
富丽堂皇的克里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心安的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斥着各种碎片化、浮躁化的内容,而《人类神秘现象》所传递出的,却是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气息。我特别留意到书的出版信息,9787507526745这个ISBN号,代表着它是一个正规的出版物,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发行,并且由我所信赖的作者马妍所著。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会是那种仅仅罗列一些离奇事件,然后用猜测来填充的读物。相反,我期望它能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求知的种子,引导我去思考这些“神秘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和规律。也许这些现象,恰恰能够折射出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不断演进。我想,马妍女士在这本书里,一定尝试着用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片段,而我,则非常乐意跟随她的笔触,去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之旅,去认识到,我们所见所知,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评分翻开这本《人类神秘现象》,我首先被它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所吸引。书页泛黄,纸质略带粗糙,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黑色的背景上,用一种抽象的、流动的线条勾勒出某种难以捉摸的形态,让人忍不住联想书中可能探讨的那些超越我们日常认知,却又真实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种种未解之谜。马妍这个名字,我之前在一些文化史类的书籍中也曾见过,她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和独到见解,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次,我非常期待她能将这份敏锐的洞察力,投向那些更偏向边缘、更具神秘色彩的领域。书中章节的标题,虽然不直接透露具体内容,但每一个都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例如“回响在星辰间的低语”、“时间的裂隙与记忆的碎片”、“灵魂的彼岸与物质的界限”等等,无一不挑逗着读者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整体而言,这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庄重邀请,让人感受到一种既敬畏又渴望探索的复杂情感。
评分拿到《人类神秘现象》这本书,我便被它那散发着知识沉淀气息的外观所吸引。书页的触感温润,装订牢固,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成品。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封面和书名,我已能感受到作者马妍在处理这一敏感题材时,所抱持的审慎态度。通常,“神秘现象”容易被解读为猎奇或迷信,但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我预感它会更倾向于一种理性的探讨,一种尝试在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解释,或者至少是承认现有解释的不足。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的各种未解之谜,并且能够对这些现象的起源、发展以及流传进行梳理。这不仅仅是关于“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什么会如此”。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去辨析真伪,去剖析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去呈现人类在探索未知过程中的智慧与局限。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人类集体潜意识,以及我们对宇宙永恒追问的窗户。
评分对于《人类神秘现象》这本书,我怀揣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从书名来看,它触及的是人类文明中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费解的那些领域。作者马妍的名字,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严谨与求索的态度,她并非一个热衷于炒作或夸大其词的写作者。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基于事实、逻辑清晰的解读,即便最终的答案仍然是“未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能够巧妙地将那些流传已久的传说、难以解释的事件,以及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认知的新兴理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coherent(连贯)的叙事。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人类总是被未知所吸引,以及我们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它可能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极限的探索,也可能是一次对我们所处宇宙本质的追问。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去拓展我的视野,去挑战我的固有观念,去拥抱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读物。从装帧上来看,它就透着一股严谨和认真,厚实的封皮,精美的排版,还有那份恰到好处的重量,都说明了作者和出版社在打磨这本书上所付出的心血。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采用那种哗众取宠的标题,也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悬疑恐怖的氛围,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引人深思的方式来呈现“神秘现象”这个主题。这让我意识到,作者马妍并非只是想抓住眼球,而是真正地希望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认识到人类在理解宇宙和自身过程中,所面临的局限性。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案例,我想必然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而非简单地堆砌奇闻异事。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看待这些现象的新视角,一种能够将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哲学乃至科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的方法。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是阅读一本好书最重要的品质,而我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中,已经看到了这种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