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现代气候学基础
定价:48.00元
作者:陈星,马开玉,黄樱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51224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陈星、马开玉、黄樱。 本教材共分九章,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气候系统理论概述、第三章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第四章气候诊断分析、第五章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第六章气候变化、第七章气候模拟与预测、第八章季风气候概述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其中第四章中有关诊断的统计方法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内容。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二、第四章由陈星和马开玉撰写,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由陈星撰写,第九章由黄樱撰写,全书由陈星统稿。
目录
章 绪论 1.1 气候的基本概念 1.2 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气候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4 气候学的若干分支和研究方向 第二章 气候系统理论概述 2.1 气候系统的一般概念 2.2 气候系统的基本性质 2.3 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2.4 气候系统时空变化尺度 2.5 气候系统的数学物理描述 第三章 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 3.1 气候监测概述 3.2 大气监测 3.3 海洋要素观测 3.4 冰雪圈 第四章 气候诊断分析 4.1 气候诊断概述 4.2 气候诊断方法和研究对象 4.3 典型气候异常事件的诊断 4.4 一个简单的海气耦合EI Nino预报模式介绍 4.5 大气环流与振荡(QBO,PDO,NAO,AO) 4.6 大气环流特征的表示方法 4.7 气候变化的统计诊断 4.8 气候异常与突变的诊断 第五章 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 5.1 热量输送与平衡的基本特征 5.2 能量循环 5.3 角动量循环与输送 5.4 水分循环 5.5 气候系统中的碳循环 第六章 气候变化 6.1 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 6.2 气候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 6.3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4 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6.5 现代气候变化 6.6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6.7 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 第七章 气候模拟与预测 7.1 气候模式体系 7.2 气候模式的数学物理基础 7.3 气候模拟概述 7.4 气候模拟举例 7.5 全球气候及其变率的模拟 7.6 古气候模拟 7.7 气候预测简介 第八章 季风气候概述 8.1 季风的形成与区域分布 8.2 季风气候特征 8.3 中国季风气候特征 8.4 季风指数 第九章 气候资源 9.1 太阳能及其利用 9.2 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9.3 热量资源 9.4 水分资源 9.5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辅助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气象学非常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天气知识。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现代气候学基础》的书,是由陈星、马开玉、黄樱共同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我尤其喜欢它对气候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比如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圈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地球气候的。书中有不少篇幅专门讲解了气候模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式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虽然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机模拟的原理,我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理解,但作者的讲解方式还是比较循序渐进的,并且配有不少图示和案例,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让我对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复杂气候系统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的是环境科学专业。我的课程中有一门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老师推荐了《现代气候学基础》这本书作为参考。我重点阅读了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动力学和反馈机制的部分。书中非常清晰地解释了能量平衡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不同反馈过程(如冰雪反照率反馈、水汽反馈)如何放大或减缓气候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气候敏感性参数的讨论,它量化了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响应程度。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来支持其论点,让我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有些地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物理概念对我来说还有些挑战,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我正在逐步理解这些内容。这本书对于我深入学习气候变化理论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些案例,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现代气候学基础》,作者是陈星、马开玉、黄樱。我主要翻阅了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比如热浪、干旱、洪涝、强风暴等,并探讨了它们发生的气候学背景和可能的原因。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统计分析,包括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作者还引用了一些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典型极端天气事件作为例子,比如某个地区持续多年的干旱,或者某次毁灭性的洪水。通过这些案例,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对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书中的一些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我还需要慢慢消化,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理解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关于大气科学的,我之前在图书馆里随便翻过几页。封面设计挺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一看就是学术类的书籍。我当时翻到的是关于大气环流的部分,里面讲到了许多我之前只在新闻里听过的名词,比如信风、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等。解释得还算比较详细,虽然有些地方的公式我实在看不懂,但大概能理解它们描述的是空气在不同纬度上的流动规律。书中还配了一些图,比如不同季节的全球气压带分布图,还有风向的示意图。这些图对我理解文字内容很有帮助。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章节,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感觉讲解得比较深入,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内容很扎实的教材,适合那些想深入学习大气科学的读者。我虽然没有完整地读完,但仅凭翻阅的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功底。
评分我一直对天气变化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暴雨或者长时间的干旱,总想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关于现代气候学的书,名字好像叫《现代气候学基础》,作者是陈星、马开玉、黄樱。这本书的排版很清晰,章节划分也很合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气候变化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比如太阳活动、火山喷发,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持这些观点,而不是空泛的论述。它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比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并分析了可能的应对策略。虽然有些统计图表和模型推演我看得有些吃力,但整体上,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更宏观、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气候环境。读完后,我感觉对气候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