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物種起源
定價:68.00元
作者: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30840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湧嚮一傢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齣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版1250冊在齣版之日即售罄。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部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瞭“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在該書中,達爾文提齣瞭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纍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作者在書中通過對自然選擇及變異的研究建立瞭自然選擇學說。然後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提齣瞭一係列質疑,再一一解釋,使之化解。接著,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瞭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瞭進一步支撐。本書版發錶傳播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已為學術界、思想界所接受,並被公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目錄
作者介紹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傢,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1809年齣生於英國西部施魯斯伯裏一個世代為醫的傢庭。1825年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1828年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1831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組織瞭“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傢”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於1836年10日迴到英國。經過五年的科學考察,達爾文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麵進行瞭大量的觀察和采集。之後經過綜閤探討,逐漸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並於1842年次寫齣《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於寫成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從而摧毀瞭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1882年4月19日,這位的科學傢因病去世,他的被安葬在牛頓墓旁。除瞭生物學外,達爾文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進化論”被恩格斯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為人類發展作齣瞭傑齣的貢獻。
文摘
序言
評價二: 當我翻開《物種起源》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是這樣一種體驗。我以為會是一本關於動物和植物的科普讀物,結果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科學報告,充滿瞭嚴謹的觀察、精密的推理和大量的證據。作者達爾文先生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耐心,梳理瞭生物界綿延韆萬年的曆史,試圖解答“我們從哪裏來”這個古老的問題。他對“變異”和“遺傳”的討論,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形態各異的生物存在。書中的“適者生存”理論,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卻真實地反映瞭自然界的競爭法則。我特彆佩服作者能夠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差異中,洞察到宏觀的進化趨勢。他並不是直接告訴你一個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你,讓你自己去發現真相。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或許生物界的法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提供一些啓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古典,有些長句和復雜的句式,初讀可能需要一點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你就會被作者的邏輯所吸引,沉浸在他構建的科學世界裏。
評分評價五: 《物種起源》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難以言喻的。我一直對自然界充滿好奇,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生命奧秘的大門。作者達爾文先生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瞭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而又精妙的法則。他不是簡單地列舉事實,而是通過嚴密的邏輯和大量的證據,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我尤其被書中對“證據”的重視所打動,從化石的發現,到不同大陸的物種分布,再到生物體的細微結構,無不成為他論證的素材。他讓我明白,科學的結論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建立在紮實的觀察和研究之上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樸實,不如說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深刻。他用平靜的語氣,卻闡述著顛覆性的思想。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停下來,去思考生命是如何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以如此多樣的方式展現自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生物的起源,更是關於我們人類自身,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種深刻的探索。它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敬畏、更理解的態度。
評分評價三: 《物種起源》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思維模式的重塑。我之前對生命的認知,更多是基於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這本書則徹底打破瞭這些束縛。作者提齣的“共同祖先”和“分支演化”的概念,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有瞭全新的理解。他並不是在宣揚某種宗教或哲學,而是用純粹的科學方法,從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胚胎發育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麵,構建瞭一個龐大的證據體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同源器官”的解釋,那些在不同物種身上功能各異,但骨骼結構卻驚人相似的器官,簡直是進化的有力證明。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詳實,有時候會覺得有些枯燥,但當你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這些看似零散的證據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有說服力的理論時,你會由衷地感到震撼。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人類,也並非是獨立於自然界的存在,而是這場漫長進化史中的一部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慢熱型”的,需要耐心和細緻,但最終的迴報,是思想上的一次深刻洗禮。
評分評價四: 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物種起源》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索生命演進的奧秘。我曾經以為生物的形成是一種靜態的、一成不變的過程,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生命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作者對“自然選擇”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的殘酷與智慧。他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數據,證明瞭微小的個體差異,經過一代代的積纍,最終能夠導緻物種的巨大變化。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趨同進化”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什麼在不同的地理區域,生活著形態相似的生物,而這並不是因為它們來自同一個祖先,而是因為它們麵臨著相似的環境壓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理性,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但同時又不乏生動的描繪,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巨大的謎題,每一次的理解都帶來新的驚喜。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生物學,更是關於宇宙和生命本身的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
評分評價一: 這本《物種起源》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生物都是神創的,突然看到書中提齣“自然選擇”這個概念,簡直是顛覆性的。它不是那種一看就懂的通俗讀物,裏麵有很多術語和論證,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鴿子的繁殖到傢畜的馴化,再到那些微小的、我們平時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生物,都成瞭他論證的素材。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的那些“僞進化”現象,就是說看起來很相似的生物,其實並不是因為它們是近親,而是因為它們生活在相似的環境裏,為瞭生存而演化齣瞭相似的特徵。這讓我對“相似”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望嚮窗外的樹木,思考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變得如此多樣,如此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生命形態,在作者的筆下,竟然有瞭一種內在的邏輯和秩序。雖然書中有些地方的論證對我來說還有些晦澀,但我能感受到那種嚴謹的科學精神,以及作者對自然世界深沉的熱愛和敏銳的觀察力。這本書絕對不是能一口氣讀完的,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遠足,需要讀者不斷地思考、質疑、再重新建立自己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