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科學:500:1500 (美)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著;

中世紀科學:500:1500 (美)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中世紀科學
  • 科學史
  • 中世紀
  • 歐洲曆史
  • 文化史
  • 技術史
  • 知識史
  • 查利·塞繆爾斯
  • 學術著作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智博天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5280213
商品編碼:2943942803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世紀科學:500:1500
作者 (美)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著;
定價 14.80元
齣版社 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 9787535280213
齣版日期 2016-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套書分為七冊,以時間為軸綫,從公元前500年說起,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全方位立體式介紹瞭從古至今的七個典型時代的科學進步與發展,成就與智慧,是青少年們理解人類科學曆程的一把鑰匙。

   作者簡介
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的兒童科普作傢,畢業於牛津大學。這位作傢已齣版瞭許多科普作品,版權已齣售至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曆史、文化和軍事方麵,他更是擁有無數的青少年讀者。

   目錄
引言……………………………………………… 4
阿拉伯人的科學………………………………… 6
造紙術…………………………………………… 10
風能……………………………………………… 14
數學的發展……………………………………… 20
城堡與橋梁……………………………………… 24
中國科學………………………………………… 30
磁羅盤…………………………………………… 34
鍾錶……………………………………………… 38
和……………………………………… 42
術語錶…………………………………………… 46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科普作傢吳國盛教授真誠推薦!
備受小科學迷熱愛推崇的科普童書!新奇迷人的科學引導方式!
● 這是一套將抽象的科學常識與時間綫軸融閤的科普繪本,條理清晰嚴謹,展示瞭一種新奇的、迷人的、另類的自然科學教育方式。
● 精美絕倫的插畫、珍貴的照片、創意的“分鏡頭”式頁麵展示,極具視覺衝擊力,讓小讀者們在輕鬆與愉悅之中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思索人類的未來。
● 每本書係統介紹一個曆史時間段,鍛煉孩子的整體觀和邏輯感。偏重係統化的科學知識解說,圖文並茂,深度廣度兼具。

   文摘

   序言

探尋智慧的曙光:人類思想在中世紀的孕育與覺醒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羅列中世紀科學成果的編年史,它更是一次深入探究人類思想如何在沉寂與動蕩中,孕育齣璀璨智慧的漫長旅程。我們並非聚焦於具體的發明與發現,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宏大的圖景:在中世紀漫長的韆年時光裏,知識的火種如何在宗教、哲學、社會變遷的交織影響下得以保存、傳承、並最終點燃新的思想之火。 一、 黑暗中的微光:知識的保存與基督教世界的角色 許多人將中世紀籠統地視為一個“黑暗時代”,認為知識與理性在此期間陷入停滯。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本書將揭示,盡管羅馬帝國衰落帶來瞭政治和社會的混亂,但知識的傳承並未完全中斷。 修道院的守護: 探究中世紀修道院在保存古代典籍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僧侶們不僅僅是祈禱者,他們更是抄寫員,孜孜不倦地復製、整理、保存著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科學、文學等寶貴遺産。這些泛黃的羊皮紙,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在動蕩的年代裏,如同燈塔般指引著方嚮。我們將深入瞭解修道院圖書館的運作,抄寫室的日常,以及僧侶們在知識保存中的奉獻精神。 基督教神學的框架: 理解基督教思想如何成為中世紀知識體係的核心。神學並非僅僅是對教義的闡釋,它也為理解世界提供瞭一種框架。哲學傢們試圖通過理性來理解上帝的創造,這促使他們研究自然世界,盡管這種研究往往帶有神學目的。我們將考察早期教父們對古典哲學的吸收與改造,以及教會如何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 零星的知識火花: 追溯在中世紀早期,零星的科學知識是如何在地方教會、皇傢宮廷以及民間流傳的。從古羅馬時期流傳下來的醫術、農事知識,到對天文、曆法的粗淺認識,這些知識雖然不成體係,卻構成瞭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 二、 智慧的復蘇:伊斯蘭世界的貢獻與東西方交流 當西歐深陷混亂之際,伊斯蘭世界正經曆著黃金時代,成為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與創新者。本書將重點探討伊斯蘭文明對中世紀歐洲知識復興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智慧之傢”的傳承: 詳細闡述巴格達“智慧之傢”的輝煌。這裏聚集瞭來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他們翻譯、研究、發展瞭希臘、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學與哲學著作。我們將看到阿拉伯學者如何將幾何學、代數、天文學、醫學、化學等領域嚮前推進,並留下瞭許多重要的科學著作。 翻譯運動的橋梁: 深入分析11世紀至13世紀歐洲翻譯運動的關鍵時期。通過西班牙和西西裏島等地的文化交匯點,大量失傳的希臘哲學和科學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重新進入歐洲知識界。我們將聚焦於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翻譯中心,以及這些翻譯作品如何為歐洲大學的興起奠定基礎。 科學方法的萌芽: 觀察伊斯蘭學者在經驗觀察和實驗方麵的努力。例如,在天文學和光學領域,他們進行的精確觀測和計算,以及在煉金術(被視為化學的早期形態)中的實驗嘗試,都為後來的科學發展提供瞭寶貴的經驗。 三、 理性的萌動:大學的誕生與學術的興起 隨著翻譯運動的深入,歐洲的知識環境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新的學術中心——大學——應運而生,成為知識傳播與創新的重要場所。 中世紀大學的起源與發展: 描繪早期大學的誕生,例如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它們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和教師的組織是怎樣的?課程設置如何?我們將探討大學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如何為學術研究和知識交流提供平颱。 經院哲學的興衰: 深入剖析經院哲學在中世紀思想史中的核心地位。它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試圖運用邏輯和理性來理解信仰,並整閤哲學與神學。我們將探討經院哲學的代錶人物,如安瑟倫、阿奎那等,他們如何運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來構建復雜的哲學體係,以及這一體係對知識結構的影響。 學科的初步分化: 觀察在大學的框架下,知識是如何初步分化齣不同的學科領域的。例如,四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教學,以及神學、法學、醫學等高級學科的發展。我們將看到,盡管這些學科仍與神學緊密相連,但它們已經開始發展齣相對獨立的知識體係和研究方法。 四、 思想的探索:自然觀察、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曙光 超越經院哲學的框架,中世紀的知識探索也體現在對自然世界的細緻觀察和技術創新上。同時,一股人文主義的微弱曙光也在緩慢升起。 對自然世界的興趣: 考察中世紀學者在觀察自然方麵所做的努力。例如,阿爾伯特大帝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羅傑·培根對光學和實驗的強調,以及早期對地理、地圖繪製的探索。這些研究雖然在理論深度上可能不及後世,但卻體現瞭對經驗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技術進步的驅動力: 關注中世紀在技術方麵的創新,如農業技術的改良(犁、風車、水車)、建築技術(哥特式建築)、軍事技術(火藥的早期應用)以及機械製造的進步。這些技術進步不僅改善瞭人們的生活,也為科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和可能性。 醫學與公共健康: 探討中世紀醫學的發展,從早期的草藥學、放血療法,到對人體解剖學的初步認識,以及醫院的建立。盡管與現代醫學相去甚遠,但這些努力仍然是人類在與疾病鬥爭中的重要一步。 預示文藝復興的萌芽: 關注在中世紀晚期,開始齣現的一些挑戰傳統權威、強調個體價值的思潮。例如,對古代文學藝術的重新發現,以及對人文精神的初步探索,這些都為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埋下瞭伏筆。 結語: 本書並非簡單地為中世紀科學尋找“輝煌”的證據,而是希望呈現一個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圖景。我們理解,中世紀的知識發展受到當時社會、宗教、文化環境的深刻影響,它並非孤立於曆史之外。通過對知識保存、東西方交流、大學興起以及思想探索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揭示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中世紀,一個孕育著現代科學與哲學思想的漫長孕育期。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積纍的基石之上,即使是在看似沉寂的時代,智慧的火種也從未熄滅,一直在等待著閤適的時機,再次熊熊燃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對科學與宗教之間復雜關係的精妙解讀。他沒有迴避中世紀神學對科學研究的潛在束縛,而是著重展現瞭當時科學傢們如何在信仰框架內進行探索,甚至是如何利用宗教思想來閤理化和推動科學研究。我特彆喜歡他關於“自然神學”的論述,指齣當時許多學者將觀察自然視為理解上帝意圖的一種方式,這種視角為科學的早期發展提供瞭重要的動力和辯護。他通過分析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傢的著作,揭示瞭理性與信仰如何在中世紀試圖尋求一種共存甚至融閤的模式。這種對曆史語境的深入理解,使得我們能夠更客觀地評價那個時代的科學成就,避免用現代的標尺去苛求古人。塞繆爾斯並沒有簡單地將中世紀科學視為西方科學革命的前奏,而是將其本身視為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研究對象,展現瞭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軌跡。他對於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是如何在教會的贊助或限製下發展的,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們看到瞭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科學知識是如何産生、傳播和演變的。

評分

閱讀《中世紀科學:500-1500》的過程中,我被作者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對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細緻梳理深深打動。他描繪瞭中世紀修道院、大學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圖書館如何成為知識的溫床,以及各種文本是如何在歐洲和中東之間進行翻譯、抄寫和傳播的。我特彆欣賞他對“翻譯運動”的深入分析,揭示瞭阿拉伯學者如何保存和發展瞭古希臘的科學遺産,並將其傳遞給中世紀的歐洲。這種跨文化的知識流動,打破瞭我過去對中世紀歐洲是知識孤島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和互聯的知識世界。塞繆爾斯通過舉例說明,比如阿拉伯人在數學、天文學方麵的貢獻如何影響瞭歐洲的學術發展,甚至是一些我們今天依然使用的數學符號,也可能追溯到那個時期。他對當時學術著作的版權、抄寫成本以及知識普及的限製等方麵的探討,也為我們理解知識的稀缺性和傳播的艱辛提供瞭重要的視角,讓我更加珍視當下便捷的知識獲取方式。

評分

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在《中世紀科學:500-1500》這本書中,對於技術的細節描述,堪稱一絕。我原本以為科學史會偏重於理論的發展,但這本書的實踐性卻讓我驚喜不已。他花費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當時各種技術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比如水力機械、風車、以及更精密的計時儀器等。他不僅僅是列齣這些發明,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它們是如何在中世紀的農業、工業和軍事領域發揮作用,以及這些技術創新是如何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世紀造船技術的討論感到著迷,它詳細描述瞭當時船體結構、航海儀器以及遠洋航行的技術難點,這些細節讓我得以想象當時航海傢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開闢新的貿易路綫,從而促進瞭知識的交流和傳播。這種對具體技術細節的關注,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充滿趣味性,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的發明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或許是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所展現齣的一種“科學”視角,即使它與我們現代的科學理念不盡相同。他並沒有將中世紀的科學簡單地視為一種“未成熟”的科學,而是試圖理解當時人們是如何觀察世界,如何構建知識體係,以及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醫學和占星術的交織的論述所吸引。在當時,醫學的實踐往往與天文學和占星學的判斷緊密相連,而塞繆爾斯並沒有簡單地批判這種聯係,而是試圖去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當時人們對宇宙秩序的認知。他通過引用當時的醫學文獻和案例,展現瞭當時醫生們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是如何考慮星象的影響,以及這種做法是如何在當時被普遍接受的。這種對曆史時期科學思維方式的尊重和理解,讓我看到瞭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宇宙的奧秘,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曆史視角,也讓我對人類認知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

初讀《中世紀科學:500-1500》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晦澀的拉丁文術語和枯燥的年代考證。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查利·塞繆爾斯(Charlie Samuels)那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他並沒有簡單羅列中世紀科學發展的裏程碑,而是將每一個時期的技術進步、思想萌芽,都巧妙地編織進那個時代的社會、宗教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我尤其驚嘆於他對伊斯蘭黃金時代科學成就的描述,那些在歐洲黑暗時期依然熠熠生輝的智慧之光,通過他的文字得以生動再現,讓我對“黑暗時代”這一標簽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當時人物的生平軼事和著作片段,使得那些古老的理論和發現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思想碰撞和不懈探索的見證。例如,他對於煉金術的闡述,並未簡單將其視為迷信,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蘊含的對物質轉化的早期探索和實驗精神,以及其對化學早期發展的重要影響。這種 nuanced 的視角,打破瞭我以往對中世紀科學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科學探索時期,盡管其錶現形式與現代科學有所不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