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繪畫史 |
| 作者 | 潘天授 |
| 定價 | 112.00元 |
| 齣版社 | 河南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5108431 |
| 齣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敘述瞭從遠古至清代的中國繪畫發展曆史。內容包括:繪畫之起源與成立、唐虞夏商周之繪畫、春鞦戰國及秦之繪畫、漢代之繪畫、魏晉之繪畫及其畫論、南北朝之繪畫及其畫論、隋代之繪畫、唐代之繪畫、五代之繪畫及其畫論等,兼具係統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
| 作者簡介 | |
| 潘天壽(1897-1971),中國畫畫傢、美術史論傢、教育傢。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專題史著作中,既包含通論某一學科或一時代(區域、國彆)的變化過程,又囊括對一時代或一問題作特殊研究的,還有少部分是對某一專題的史料進行收集的。 原創與翻譯並重,翻譯的底本大多選擇該學科的代錶著作或歐美大學普及教本,兼顧性和流行性,其中日本學者的論著占據瞭相當比重。日本與中國同屬東亞儒傢文化圈,他們在接納西方學術思想和研究模式時,已作瞭某種消化與調適,從思維轉換的角度看,更便於中國藉鑒和利用,他們的著作因而被時人廣泛引進。 《專題史叢書》的著作是民國學者對於那個時代諸問題之探究,往往有獨到之處,無論其資料、觀點短長得失如何,要之在中國現代學術史的構建與發展進程中,自有其開宗立論之地位。《專題史叢書》收錄的範圍包括現代各個學科,不僅限於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計有哲學、宗教、社會、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藝術、教育、語言文字、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曆史、西方史、自然科學、醫學、工業、交通共19個學科門類。 與目前市場已有的一些專題史叢書相比,《專題史叢書》具有規模大、學科全、選本精、原版影印的特點。本叢書選目首重作者的、和著作影響力,尤其注重選本的稀見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版本收藏價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繪畫史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河流,而非僵化的博物館陳列。作者潘天授先生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背景、哲學思想、文人階層對繪畫創作的影響。例如,在論及宋代山水畫時,書中詳細闡述瞭理學思想如何滲透到繪畫創作中,錶現齣畫傢對宇宙本體、自然哲理的深刻體悟,而非簡單的景物描摹。這種將藝術與時代精神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豁然開朗。我原以為繪畫史就是關於畫師和畫作的簡單編年史,但這本書告訴我,繪畫是時代的鏡子,是文化的縮影。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無論是對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綫條語言的解析,還是對五代荊浩《匡廬圖》構圖章法的探究,都鞭闢入裏,引人入勝。通過作者的引導,我開始學會從更深層次去欣賞一幅畫,去理解它背後的故事,去感受它所蘊含的情感和智慧。
評分這本《中國繪畫史》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封麵上的那一抹淡雅的水墨留白,仿佛能將人瞬間帶入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之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繪畫,它不僅僅是色彩和綫條的組閤,更是中國文人精神、哲學思想的載體。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厚重的曆史感,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中國繪畫發展脈絡的嚴謹梳理。從史前岩畫的粗獷質樸,到漢代畫像石的生動敘事,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寫意風骨,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時期、每一位藝術傢的作品,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尤其是對於早期繪畫的介紹,往往容易被忽略,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筆墨去考證和呈現,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繪畫最初的萌芽與演變,這對於理解後續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至關重要。那些被時間侵蝕的壁畫、石刻,通過文字的解讀和圖片的呈現,又重新煥發瞭光彩,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輝煌的時代,感受著先輩們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關於中國繪畫史的入門書籍,但總覺得不夠係統和深入。而這本《中國繪畫史》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紮實的知識體係。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文獻和考古發現,對於一些重要的繪畫作品和流派,更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梳理,這使得書中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各個時期繪畫風格的演變和轉摺點的清晰界定,比如從唐代工筆重彩到宋代水墨寫意的過渡,書中給齣瞭詳實的論據和藝術分析。即使是對於一些相對冷門或爭議較大的藝術現象,作者也能夠客觀呈現不同的學術觀點,並給齣自己的 reasoned judgement。這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中國繪畫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極其寶貴的參考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知識框架,避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誤導。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中國古代藝術大師們的對話。潘天授先生的文字仿佛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古代繪畫殿堂的大門。他不僅僅是介紹畫作,更是通過對畫傢生平、創作理念、藝術追求的深入挖掘,讓我們能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我讀到關於唐代閻立本“畫人如活”的傳說,感受到他對人物神情的精準捕捉;我讀到關於北宋範寬“搜盡奇峰打草稿”的逸事,理解瞭中國山水畫背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哲學。書中對一些著名畫作的解讀,也並非簡單的技術分析,而是融入瞭對作品意境、情感的細膩體味。例如,在解讀《韆裏江山圖》時,作者不僅分析瞭其色彩的運用和構圖的精妙,更著重於描繪這幅畫所展現齣的少年纔情、對理想山河的壯麗想象。這種結閤曆史、文化、哲學和藝術的解讀方式,讓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感受到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對中國繪畫的瞭解非常有限,停留在一些泛泛而談的印象中。但接觸到這本《中國畫史》之後,我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清晰,從遠古時代一直講到近代,各個朝代的繪畫特色、代錶人物、重要作品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我對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有瞭整體的認知。而且,書中不僅僅是堆砌事實,更注重對繪畫藝術的內在邏輯進行闡釋。比如,作者在講解宋代院體畫時,會結閤當時的宮廷文化和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解釋這種畫風的形成原因;在講到明清文人畫時,則會分析當時社會思潮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對其藝術風格的影響。這種深入淺齣的解讀方式,讓我對中國繪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洞察其背後的文化基因。即便我隻是一個初學者,也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啓發,並且對中國繪畫産生瞭更加濃厚的興趣,迫切地想去瞭解更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