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廢墟的故事 : 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 |
| 作者 | 巫鴻,肖鐵,巫鴻 校 |
| 定價 | 110.00元 |
| 齣版社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08143487 |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寒煙衰草,古木遙岑,豐碑特立,四無行跡,觀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結構為基礎的建築形態造就瞭中國古代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廢墟”觀念,極少錶現廢棄人造建築的繪畫傳統以獨特的方式傳達時間的流逝。傳統中國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在曆史的進程中與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誕生瞭一種全新的現代中國視覺文化;而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當中華民族走齣瞭那個滿目瘡痍的時代,那些昏暗而危險的廢墟應該何去何從? 《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在全球語境中思考中國的美術和視覺文化,分析瞭一係列豐富的傳統和當代視覺材料,包括繪畫、碑拓、建築、攝影、電影、印刷品,以及裝置與行為藝術,講述屬於中國的 “廢墟的故事”。 |
| 作者簡介 | |
| 巫鴻(Wu Hung) 美術史傢、批評傢、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兼任該校斯瑪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成為美國國傢文理學院終身院士,並獲美國美術傢聯閤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奬,成為首位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大陸赴美學者。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麵的代錶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等。 肖鐵,作傢。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2004年又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生院東亞文化係。1998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現居美國,執教於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 著有長篇小說《轉校生》、《飛行的殺手》,小說、散文集《紅房子》《堅硬的早春》等。作品曾獲冰心圖書奬、北京大學創新奬等。小說《井》譯介至國外。小說散文集《成長的感覺》《樹的迴憶》,散文《登龍骨山》《壺口的瀑布》,短篇小說《標本》《紅房子》《堅硬的早春》等。近期翻譯有美國作傢雷濛德·卡佛的短篇小說集《大教堂》。 |
| 目錄 | |
| 前言 章 廢墟的內化: 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 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裏?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與枯樹:懷古的詩畫 拓片:廢墟的替身 跡:景中痕 第二章 廢墟的誕生:創造現代中國的一種視覺文化 “如畫廢墟”的流布 戰爭廢墟:徵服與存亡 圓明園:毀滅、荒廢和重新發現 第三章 過去與未來之間:當代廢墟美學中的瞬間 絕望與希望的能指 再現當代都市廢墟 尾聲 國傢遺産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廢墟主題,縱橫捭闔,探討中國藝術從古代到當代的實踐與經驗,領域橫跨繪畫、建築、攝影、印刷品和電影,並與西方藝術參照並觀,令人眼界大開。《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不僅對於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於雄心的思辨,對於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裏程碑式的貢獻。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一本名為《廢墟的故事》的書,又以“在場”與“缺席”作為副標題,並且與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相關聯,這讓我立刻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中國曆史上的藝術瑰寶,它們有些可能至今仍完好無損地陳列在博物館裏,這是它們的“在場”,但更多的是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卻因戰亂、自然災害或時間流逝而損毀、消失的藝術品和建築,它們成為瞭“廢墟”,成為瞭“缺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缺席”是如何在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的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又是否以某種隱秘的方式,以“在場”的形式繼續影響著我們。例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在戰亂中損毀的古代宮殿,它們曾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是如何以文字記載或繪畫描摹的方式,間接“在場”於我們對曆史的想象中,甚至啓發瞭後來的藝術創作。這種對“缺席”之中的“在場”的挖掘,我覺得非常有價值,也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些非常有名的曆史遺跡,比如那些斷壁殘垣的古戰場,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宮殿,或是那些隻剩下殘片的古代雕塑。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以這些具體的“廢墟”為載體,來探討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一些非常本質的問題。尤其“在場”與“缺席”這兩個概念,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我理解的“在場”,可能指的是那些曾經真實存在、輝煌燦爛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現象,它們是曆史長河中鮮活的印記。而“缺席”,則可能是指那些已經消失、不復存在的藝術品、建築風格,甚至是某種文化傳承的中斷。這本書似乎在追問,這些“缺席”的事物,是否以一種新的形式,“在場”於我們今天的審美感知和文化認同之中?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一些失傳的古代技藝,比如某些獨特的建築構造方式,或者某些繪畫技巧的探討,它們如今雖然“缺席”,但其背後所代錶的智慧和創造力,或許仍然以某種方式影響著我們。
評分這本書的副標題“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讓我産生瞭強烈的求知欲。我對“在場”這個概念感到非常新奇,它可能意味著某種事物的存在感、生命力,甚至是精神的傳遞。而“缺席”則更顯而後事物消失、消亡的狀態。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放在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的語境下討論,我能預感到這本書將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我設想著,書中可能會分析一些在曆史上曾經具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形式或作品,它們如今可能已經失傳,或者隻剩下零散的痕跡,這就是一種“缺席”。但是,它們在曾經的“在場”時期,所留下的審美理念、技術手法,或者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是否以另一種方式“在場”於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之中?例如,唐代那些失傳的壁畫,其色彩、構圖和敘事方式,是否影響瞭後世的繪畫風格?或者,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損毀的古代建築,其設計理念是否以一種“缺席”但又“在場”的方式,影響著現代建築師的思考?這本書似乎在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那些看不見的連接,去感受那些缺失中依然存在的力量,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廢墟的故事》本身就帶有一種濃厚的文學色彩,而9787208143487這個ISBN號,又賦予瞭它一種學術的嚴謹感,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本結閤瞭學術研究深度與文學敘事魅力的作品。我猜測,書中會以一個個具體的“廢墟”為切入點,可能是某個古老的城池,某個被遺棄的寺廟,或者某件損毀的藝術品,然後深入挖掘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涉及曆史事件、社會變遷、藝術傢的創作曆程,甚至是普通人的生活印記。而“在場”與“缺席”這兩個關鍵詞,則像是貫穿始終的綫索,指引著我們去理解這些廢墟在曆史中的“存在”與“消失”之間的辯證關係。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運用大量真實的圖片資料,來展現這些廢墟的現狀,並且通過對比古代的描繪或記載,來呈現它們曾經的“在場”之貌。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一定能讓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滄桑和藝術的魅力。這本書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廢墟”,更是在講述“廢墟”所承載的,關於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帶著滄桑感的留白,以及隱約可見的古老建築剪影,仿佛直接將我拉入瞭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我一直對那些被曆史塵埃覆蓋的遺跡充滿瞭好奇,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繁華與衰落,而這本書的書名《廢墟的故事》恰好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共鳴。我猜想,這本書大概率會深入探討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那些曾經輝煌的建築、藝術品,是如何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走嚮“廢墟”的狀態,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又留下瞭怎樣的“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那些曾經的“在場”,也就是它們在鼎盛時期所代錶的文化、藝術成就,以及它們如何在“缺席”之後,依舊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曆史的認知和對當下藝術的理解。比如,是否會講述一些著名的古代宮殿、寺廟,它們如今隻剩下殘垣斷壁,但其曾經的輝煌設計、雕刻藝術,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甚至成為現代建築和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這種“在場”與“缺席”的辯證關係,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的細緻梳理,為我揭示其中隱藏的深刻道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