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
| 作者 | 巫鸿,肖铁,巫鸿 校 |
| 定价 | 110.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8143487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
| 作者简介 | |
| 巫鸿(Wu Hung) 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大陆赴美学者。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肖铁,作家。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年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东亚文化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居美国,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著有长篇小说《转校生》、《飞行的杀手》,小说、散文集《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作品曾获冰心图书奖、北京大学创新奖等。小说《井》译介至国外。小说散文集《成长的感觉》《树的回忆》,散文《登龙骨山》《壶口的瀑布》,短篇小说《标本》《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近期翻译有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
| 目录 | |
| 前言 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历史遗迹,比如那些断壁残垣的古战场,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宫殿,或是那些只剩下残片的古代雕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以这些具体的“废墟”为载体,来探讨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一些非常本质的问题。尤其“在场”与“缺席”这两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我理解的“在场”,可能指的是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辉煌灿烂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它们是历史长河中鲜活的印记。而“缺席”,则可能是指那些已经消失、不复存在的艺术品、建筑风格,甚至是某种文化传承的中断。这本书似乎在追问,这些“缺席”的事物,是否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场”于我们今天的审美感知和文化认同之中?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失传的古代技艺,比如某些独特的建筑构造方式,或者某些绘画技巧的探讨,它们如今虽然“缺席”,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智慧和创造力,或许仍然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废墟的故事》本身就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学色彩,而9787208143487这个ISBN号,又赋予了它一种学术的严谨感,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结合了学术研究深度与文学叙事魅力的作品。我猜测,书中会以一个个具体的“废墟”为切入点,可能是某个古老的城池,某个被遗弃的寺庙,或者某件损毁的艺术品,然后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涉及历史事件、社会变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甚至是普通人的生活印记。而“在场”与“缺席”这两个关键词,则像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指引着我们去理解这些废墟在历史中的“存在”与“消失”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真实的图片资料,来展现这些废墟的现状,并且通过对比古代的描绘或记载,来呈现它们曾经的“在场”之貌。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一定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废墟”,更是在讲述“废墟”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宏大叙事。
评分一本名为《废墟的故事》的书,又以“在场”与“缺席”作为副标题,并且与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相关联,这让我立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瑰宝,它们有些可能至今仍完好无损地陈列在博物馆里,这是它们的“在场”,但更多的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因战乱、自然灾害或时间流逝而损毁、消失的艺术品和建筑,它们成为了“废墟”,成为了“缺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缺席”是如何在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又是否以某种隐秘的方式,以“在场”的形式继续影响着我们。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在战乱中损毁的古代宫殿,它们曾经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是如何以文字记载或绘画描摹的方式,间接“在场”于我们对历史的想象中,甚至启发了后来的艺术创作。这种对“缺席”之中的“在场”的挖掘,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带着沧桑感的留白,以及隐约可见的古老建筑剪影,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一直对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遗迹充满了好奇,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繁华与衰落,而这本书的书名《废墟的故事》恰好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共鸣。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深入探讨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艺术品,是如何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走向“废墟”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曾经的“在场”,也就是它们在鼎盛时期所代表的文化、艺术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在“缺席”之后,依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对当下艺术的理解。比如,是否会讲述一些著名的古代宫殿、寺庙,它们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其曾经的辉煌设计、雕刻艺术,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成为现代建筑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这种“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关系,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细致梳理,为我揭示其中隐藏的深刻道理。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我对“在场”这个概念感到非常新奇,它可能意味着某种事物的存在感、生命力,甚至是精神的传递。而“缺席”则更显而后事物消失、消亡的状态。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放在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语境下讨论,我能预感到这本书将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分析一些在历史上曾经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形式或作品,它们如今可能已经失传,或者只剩下零散的痕迹,这就是一种“缺席”。但是,它们在曾经的“在场”时期,所留下的审美理念、技术手法,或者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是否以另一种方式“在场”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之中?例如,唐代那些失传的壁画,其色彩、构图和叙事方式,是否影响了后世的绘画风格?或者,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损毁的古代建筑,其设计理念是否以一种“缺席”但又“在场”的方式,影响着现代建筑师的思考?这本书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那些看不见的连接,去感受那些缺失中依然存在的力量,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