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9787101097726

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97871010977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通,刘萍,翁心钧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翁文灏
  • 日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末
  • 民初
  • 历史文献
  • 中国近代人物
  • 文化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26
商品编码:296569555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定价: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李学通,刘萍,翁心钧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10977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的《翁文灏日记(上下)》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他的日记中,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见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即有、孔祥熙、张群、戴笠等党政要员,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也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等等。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注意的,如1937年随孔祥熙赴欧时与德国的秘密外交情况,1942年赴新疆与盛世才交涉情况等等。该日记不论对*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均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其整理出版将对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目录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
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翁文灏日记》:一部穿越时空的史海钩沉,洞察中国近代变革的宏大叙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决策、言行,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命运。在这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中,一些鲜活的个体生命轨迹,犹如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重量。而日记,作为个人最私密的记录,往往能穿透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直抵历史的肌理,展现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思考,以及那个时代最细微的生活侧影。《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作为“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的一部力作,正是这样一份珍贵的史料,它以其详实的内容、真切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核心人物——翁文灏——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近代中国画卷。 翁文灏:科学巨匠与政治风云的交织 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地质学家、矿业专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近代地质学之父”,其一生也与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曾担任多项国家重要职务,包括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院长等。他的经历,跨越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等几个关键时期,见证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烈转型,也亲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风云。 《翁文灏日记》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非凡的“第一手性”。日记是作者在事件发生后不久,甚至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以最直接、最原始的状态写下的记录。与经过后人梳理、解读的史料不同,日记保留了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许多未经修饰的细节、真实的判断和朴素的情感。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意味着一种更为贴近历史真相的可能。翁文灏作为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日记中必然记录了大量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讨论、执行过程,以及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与思考。那些在史书中被浓缩、提炼的重大决策,在日记中或许会以一段充满挣扎的内心独白,或是一次与关键人物的简短会面记录而呈现,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与人性的挣扎,由此得以显现。 内容之深邃:政治风云的台前幕后 《翁文灏日记》并非仅仅是一部政治人物的流水账,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深度剖析。翁文灏作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其日记中必然详尽地记录了他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国民党核心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在各种政治会议、谈判、决策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国家治理的挑战与困境: 读者可以通过日记,窥见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如何应对内忧外患,如何平衡国内政治派系,如何处理与同盟国的关系。日记中可能充满了对日寇侵略的愤慨,对国家经济凋敝的忧虑,对政局不稳的无奈,以及在种种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思考。这些记录,将使我们对那个时代国民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更为真切的认识。 经济建设的艰难探索: 翁文灏在经济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他主导了资源委员会的工作,在战时和战后致力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日记中关于资源调查、工业建设、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在战乱中如何保障物资供应、稳定物价的记录,将为我们理解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思路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供宝贵的资料。例如,关于钨矿、煤矿、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开发计划,以及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克服困难,都可能成为日记中的生动篇章。 个人情感与历史洪流的碰撞: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日记更展现了翁文灏作为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起伏。他对家人的思念,对朋友的关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对个人命运的感喟,这些细腻的情感流露,使得冰冷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他可能在日记中记录下某个历史时刻,他内心的不安与彷徨,或是某个决定对他个人造成的深远影响。这些个人化的叙述,不仅增加了日记的可读性,更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 科学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值得强调的是,翁文灏的身份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家。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对地质和矿业的贡献,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篇章。《翁文灏日记》中,必然会穿插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展现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以及他在科学事业上的投入。 地质探索的足迹: 日记中可能记录了他早年在中国各地进行地质调查的经历,他对地质构造的细致观察,以及他对中国地质资源的深刻认识。这些记录,不仅是个人科学探索的写照,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地质科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科技兴国的愿景: 作为一位科学巨匠,翁文灏深知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日记中关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建立科研机构的思考和实践,将展现他对科技兴国的坚定信念。在战乱年代,他如何努力维持科学研究的火种,如何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储备科技力量,这些都可能成为日记中的亮点。 科学与政治的互动: 翁文灏的人生经历,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的典型案例。他的日记,或许能够揭示科学思维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以及科学知识在国家治理中如何发挥影响。例如,他如何运用自己的地质专业知识,为国家的资源战略提供建议,如何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为科学事业争取发展空间。 细节的丰富性:还原真实的时代印记 《翁文灏日记》的价值,还在于其丰富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犹如碎金散玉,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时代图景。 日常生活掠影: 除了政治和科学,日记中很可能还包含翁文灏的日常起居、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内容。比如,他如何处理家庭事务,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对艺术、文学的爱好,甚至是他的饮食起居、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血肉之躯的关键。它们让我们看到,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生活,有喜怒哀乐,有柴米油盐。 社会风貌的反映: 通过翁文灏的视角,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风貌。他对社会百态的观察,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对文化思潮的感受,都可能在日记中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日记中提及的街头景象、人们的议论、社会新闻,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氛围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人物交往的微观视角: 日记中对与他交往的各色人物的评价和记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代人物关系网的珍贵线索。他对一些政治人物、学术名流、社会贤达的看法,可能比官方史书更为直接和犀利,也更能展现这些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处事风格。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翁文灏日记(全二册)》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政治史、经济史、科学史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翁文灏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一手史料,能够极大地深化我们对那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的理解。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翁文灏日记》同样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张力的个人叙事。通过阅读翁文灏的日记,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一位伟大的中国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他的人生轨迹,体悟那个时代的艰难与辉煌,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力量。 总而言之,《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以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的情感、宏大的历史视野,以及微观的生活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史诗画卷。它不仅是研究翁文灏这位杰出人物的必读之作,更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洞察那个时代变革与挑战,感受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一扇重要窗口。这份跨越时间的记录,将持续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在时代洪流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史料的阅读是带着一点“猎奇”心态开始的,想看看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私下里会是如何言谈举止。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在满足了这种好奇心的同时,又将读者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私人化的情绪波动,更多的是在重大历史关头,一位身居高位者所背负的巨大责任感和无可奈何的挣扎。那些记录下的决策时刻,那些难以言说的遗憾,都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精神困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的“爆料”,而在于它让人深刻理解了“历史的重量”是如何具体地压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肩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没得挑,那种老派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简约又不失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成了一种享受。内页的字体排版清晰工整,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至少在阅读体验上,出版社做到了极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如今快餐式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觉得,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让人对内文的珍贵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包上书衣,生怕有什么磕碰,这或许是老派阅读爱好者的一种执念吧,但不可否认,好的物理载体确实能提升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变迁,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精神面貌。这本书的选材眼光非常独到,它选择的视角和记录的事件,恰好填补了我目前研究资料中的一个空白点。我原以为这类日记体裁会过于琐碎和个人化,但翻开后发现,作者的观察角度异常敏锐,对于宏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往往是从一个极为独特的侧面切入,那些官方史料中鲜少提及的细节,却恰恰是理解当时社会肌理的关键。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具象化认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现场记录,读来令人震撼。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时间管理爱好者,我常常会关注那些在压力下依然能保持高度自律的人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的。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顶尖人物的日常作息和工作节奏。我惊讶地发现,即便在战乱频仍、政务繁杂的环境下,作者依然坚持着固定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这种对内在秩序的坚守,远比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我甚至尝试着模仿他日记中记录的某些“片刻思考”的间隙,虽然效果有限,但光是这种代入式的学习,就已经让我收获良多。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更注重深度和持续性的时间观。

评分

坦白说,我刚拿到书的时候有点担心,毕竟涉及到那个年代的政治和人物关系,内容可能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充满了僵硬的政治术语。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即便记录的是严肃的会议内容或复杂的周旋,他总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其叙述得条理清晰。更妙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没有脸谱化,即便是立场相对的人物,也能看到作者力求客观记录的努力。这种克制而又深刻的笔触,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可以被感知的、有温度的片段,这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历史兴趣来说,无疑是一大功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