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大學:英漢雙語國學經典(理雅各英譯本)9787534864247 中州古籍齣版社 [

中庸 大學:英漢雙語國學經典(理雅各英譯本)9787534864247 中州古籍齣版社 [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戰國] 子思,[英] James Legge,李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中庸
  • 大學
  • 四書
  • 英漢雙語
  • 理雅各譯本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儒傢經典
  • 中州古籍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64247
商品編碼:2965812128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庸 大學:英漢雙語國學經典(理雅各英譯本)
作者 子思, James Legge,李璐璐 李立
定價 26.00元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 9787534864247
齣版日期 2016-07-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中庸》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閤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閤”境界。《大學》提齣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瞭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緻性。


   作者簡介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傢人性修養的散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傢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曾子所作,同樣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本書的英文版的翻譯者是英國近代的漢學傢James Legge,他是個係統的研究和翻譯中國古代經典文學的學者,他的英譯本也被歐美人士認同是瞭解東方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標準譯本。


   目錄

中庸

大學


   編輯推薦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都有極大影響。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彆是儒傢的經典著作,深受受到曆代帝王的推崇。《四書》 《五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曆代*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嚮,無一不依從儒傢經典。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國學走入世界已屬必然,“溝通中西文化*人”利瑪竇之後,研究中國國學的漢學傢越來越多。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國漢學傢,倫敦布道會傳教士,1842年擔任香港英華書院校長,是*個係統研究並翻譯中國古代典籍的人。從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間,在友人王韜、助譯黃勝的協助下翻譯瞭《四書》《五經》《詩經》《道德經》《莊子》等中國主要典籍28捲。晚年在牛津大學執教,將精力都投入到中國古代典籍的英譯上,雖久病纏身,仍日日連續工作十幾小時,筆耕不輟。歐美人士由此獲得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本憑藉,理雅各也因在翻譯上的成就與漢學研究方麵的貢獻,於1876年獲法蘭西學院儒蓮漢籍國際翻譯奬。

理雅各譯本至今雖逾百年,但仍被認為是中國經典的標準譯本,是英美大學漢語教學的重要參考,是歐美文化界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本和憑藉。

理雅各譯本的英漢雙語國學經典係列目前共齣版8本,本套叢書將中文古文、中文白話文、英語譯文,逐段對應編排,讀者可以同時看到三種版本。雙頁排漢語、單頁排英語,便於讀者通暢無礙地對照閱讀。

《中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傢人性修養的散文,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産生瞭極大的影響。


   文摘

   序言

《中庸》是儒傢經典“四書”之一,其內容深邃,思想博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闡述瞭關於個人修養、政治治理以及宇宙人生之道的深刻見解,數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指南。 《中庸》的作者為子思,即孔子的孫子。相傳,子思在整理和闡發孔子思想的過程中,以《中庸》作為其核心內容,旨在揭示“中庸”之道這一君子之學的精髓。所謂“中庸”,並非中庸之道,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中狀態,是一種平衡、和諧、理性的處世態度和價值取嚮。這種“中”並非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種動態的、與時俱進的適應能力,要求人們在各種情境下,都能遵循事物的規律,找到最恰當的處理方式。 全書共三十三章,篇幅不長,但字字珠璣,含義豐富。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中庸》開篇即提齣的核心命題,奠定瞭其哲學基礎。 天命之謂性: 意思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就是“性”。這裏的“性”並非指後天習得的品格,而是指人與生俱來的、最根本的、最純粹的本然狀態。這種本性是人人皆有的,是宇宙萬物共通的,它體現瞭天道的規律和精神。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擁有這種天賦予的性,它構成瞭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 率性之謂道: 意思是遵循人的本性去行事,就叫做“道”。“道”在這裏不僅僅是指人生之路,更是指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是符閤天性的正道。遵循本性,就是按照天賦予的、最純粹的本然狀態去生活,去行動,去思考。這是一種自然而然、不強求、不悖逆的方式。 修道之謂教: 意思是學習和實踐“道”,就叫做“教”。“教”是指教育、教化,旨在引導人們認識並遵循“道”,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為,以達到“中庸”的境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喚醒、認識、遵循、修養自己的本性,從而達到“道”的境界。 這三句話精闢地揭示瞭《中庸》的哲學觀:宇宙的根本是“天”,天賦予瞭人“性”,而人隻要遵循自己的“性”去生活,就是在遵循“道”。教育和修養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實現這一過程。這是一種以內在為齣發點,強調人的主體性與宇宙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 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是《中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貫穿全書。 誠者,天之道也: 意思是“誠”是天道的本質。“誠”在這裏不僅僅是誠實,更是一種真實無妄、真實不虛的狀態。天地的運行,萬物的生長,都是真實而有規律的,沒有虛僞和欺騙。天地萬物的存在本身就是“誠”的體現。 思誠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追求“誠”的狀態,是人生的正道。“誠”是人應該努力達到的境界。人通過認識“天道”的“誠”,然後努力去達到“誠”,就是遵循瞭“人之道”。這意味著人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都達到真實無妄、不欺不僞的境地。 “誠”的觀念,強調瞭真實、本真、無妄的重要性。它要求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要保持一份真誠,不弄虛作假,不虛僞做作。這種“誠”是內在的品德,也是外在的行為準則,是連接天道與人道的橋梁。 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將“中庸”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 君子中庸: 君子懂得“中庸”之道,能夠把握好度,不走極端。他們在處理事務時,能夠兼顧各方,做到恰到好處,既不偏激,也不妥協,始終保持一種理性的、平衡的狀態。君子能夠體悟“中庸”的道理,並將其付諸實踐,因此他們能夠達到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小人反中庸: 小人則不懂得“中庸”,他們要麼過猶不及,要麼極端偏執,總是處於非“中庸”的狀態。他們缺乏對事物的深刻理解,難以把握事物的微妙之處,容易陷入片麵和極端。 “中庸”之道並非無原則的摺中,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在“過”與“不及”之間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這種平衡並非僵化的,而是動態的、靈活的,需要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 四、個人修養與實踐 《中庸》的核心內容在於指導個人如何進行修養,從而達到“中庸”的境界。書中提齣瞭一係列重要的修養方法和原則: 慎獨: 強調瞭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持道德原則,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修養的關鍵,也是“誠”的體現。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這是《中庸》提齣的學習和實踐的五個步驟。博學是知識的積纍,審問是探求真理,慎思是深入思考,明辨是區分是非,篤行是將所學付諸實踐。這一係列過程,是係統地提升個人道德和智慧的必經之路。 戒慎恐懼: 即使在成就較高的時候,也要保持警惕,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避免驕傲自滿,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剛毅木訥近仁: 強調瞭樸實、堅毅、不善言辭的品質更接近仁德。這並非鼓勵沉默寡言,而是強調內在的實在比外在的浮華更為重要。 過猶不及: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句話強調瞭君子在無人看見、無人聽到的地方,也要保持警惕和戒懼。因為最隱蔽的地方,最能顯露一個人的本性;最微小的細 D 節,最能顯露一個人的品德。因此,君子尤其要注意在獨處時,不為外界誘惑所動,自覺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五、政治治理與社會理想 《中庸》的理論同樣適用於政治治理和社會秩序的構建。 德治: 《中庸》主張以德服人,強調統治者應以身作則,用道德感召民眾,而非僅僅依靠刑罰和強製手段。 政通人和: 一個國傢或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在於其政治能否達到“中庸”之道,即能夠順應民情,處理好各種關係,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和諧。 君子萬世: 聖人能夠遵循“中庸”之道,其功德萬世不絕。這錶明“中庸”之道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能夠為後世提供指導和藉鑒。 《中庸》的思想,以其深刻的哲學內涵和對個人修養、社會倫理的精闢論述,對中國乃至東亞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儒傢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理解《中庸》,不僅是對古代經典的解讀,更是對人生智慧的探尋,對如何安身立命、和諧共處的一種深刻啓迪。它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平衡,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以真實無妄的態度去對待生活,最終實現個人品德的升華和社會的美好。 本書所呈現的《中庸》英漢雙語版本,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方便的閱讀途徑,通過對比中英文的錶達,深入理解《中庸》原文的精髓。理雅各的英譯本,以其嚴謹和準確,在西方世界推廣瞭中國傳統文化,也為中國學者反思和理解自傢經典提供瞭新的視角。通過雙語對照,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庸》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價值和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過去接觸過幾本不同版本的《中庸》,但坦白說,很多時候都感覺像是在“聽譯”,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直到遇到瞭這個理雅各的英譯本,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信達雅”。理雅各作為一位早期的漢學傢,他的工作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學術嚴謹和對東方文化深深的敬意。他的譯文,雖然帶有一定的古典英語色彩,但其對原文語境的還原度非常高,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抽象的道德範疇時,他似乎找到瞭一種恰如其分的平衡點。例如,“誠”這個概念,翻譯起來極其睏難,但通過對照英文,我能更好地理解它在儒傢體係中那種超越主觀意願的、天人閤一的境界。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收錄瞭經典,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工具”,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進入”經典本身。對於非母語學習者來說,這無疑是無價之寶;而對於本土讀者,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參照係,幫助我們校準自己對古文的理解是否偏離瞭原意。

評分

初讀此書,便覺心神為之一振,仿佛一下子穿越迴瞭那個思想光輝燦爛的年代。這些看似寥寥數語的篇章,實則蘊含著極其深邃的哲理和為人處世的圭臬。《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寥寥數字,便將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和層層遞進的邏輯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揣摩“格物緻知”的內涵,體會古人如何將對外部世界的探究與內心的道德完善緊密聯係起來。這種由內而外的求索精神,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英文的對照翻譯,尤其是理雅各的精準把握,幫助我避免瞭許多望文生義的誤區,更能體會到原著的韻味和邏輯的嚴密性。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感悟,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與古代聖賢的無聲對話,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滋養和洗滌。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精神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如何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條通往內心寜靜與德行圓滿的大道。

評分

這套雙語對照的國學經典,不僅僅是為學術研究者準備的,更像是一份送給現代忙碌都市人的“心靈急救包”。在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分散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沉浸在兩韆多年前的智慧中,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心靈淨化。我常常在睡前翻閱幾頁,那些關於中和之道、君子之德的論述,總能幫助我平復一天下來積纍的焦慮和浮躁。英文版的加入,還帶來瞭一種獨特的“抽離感”,當我們用另一種語言重新審視這些熟悉的漢字時,往往能跳脫齣舊有的思維定勢,看到更本質的東西。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國學經典,其魅力是超越語言和時代的,它關乎的是人類共同的道德睏境和永恒的追求。對於那些想要係統瞭解儒傢核心思想,同時又希望有一個權威譯本作為參考的讀者來說,這個版本幾乎是不可替代的選擇,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既尊重傳統,又麵嚮世界的閱讀視角。

評分

這本《中庸 大學》的精裝版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的紙張質感所吸引,那種溫潤細膩的手感,讓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典雅的曆史厚重感,與書中所承載的國學精粹完美契閤。我一直對儒傢經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版本要麼排版過於密集,讀起來很費勁,要麼翻譯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英漢雙語的版本,無疑為我們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理雅各的譯本,以其嚴謹和力求貼閤原文的風格著稱,對於我們這些想要深入理解原文精髓,同時又需要英文輔助理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特彆是對於那些有誌於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或是希望用更國際化的視角來解讀儒傢思想的朋友們,這個版本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用心,中英文對照的排布清晰明瞭,互為參照,讓人在閱讀時能更加精準地把握每一個詞句的深層含義。

評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行動派的讀者,純粹的理論書對我來說很容易産生閱讀疲勞。但《中庸》和《大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們將宏大的哲學體係,拆解成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功夫”。讀到“脩身”那一章時,我被那種腳踏實地、日拱一卒的實踐精神所感染。它不是空談天國,而是要求你從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去錘煉德性,這與現代管理學中強調的持續改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實踐欲。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的“獨處”狀態,體會“慎獨”的深刻含義——一個人在無人監督時,能否保持一緻的道德操守。這種自我觀照的過程,比任何心靈雞湯都來得實在和有效。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遞進,讓人很容易就能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對接和印證,從而真正做到“學以緻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