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宝明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706591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后半个世纪将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将在后半个世纪中的描述中被着力涉及。
内容提要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20世纪到当代的北京书画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书画相关的回忆和记录,针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书画面貌的同时,从书画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宝明,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曾从事文化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书法创作之余有许多涉及北京传统文化的著述问世,如《永定门回望》、《陈氏五杰与北京不解情缘》、《红螺山下红螺梦》、《北京酒文化博物馆碑文》等。
文摘
北京--发现甲骨文的地方
王懿荣(1845-1900),1880年考取殿试二甲第十七名,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毗邻雍和宫,位于北京城北部,旧时也称太学,时下的解释是封建统治者培养科举人才和各级官僚的皇家大学;祭酒,当等同于今天的校长。这样说来王懿荣便是皇家大学的校长,他对于经文、陶文、金石都颇有研究,是一位于传统文化造诣极深的清廷高官。这些也许并不足以使其为我们今人熟知,但他晚年的一个偶然发现,将他与北京这座城市和中国古老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
1899年,居住在北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待家人将药从宣南菜市口的鹤年堂药房抓回后,其中一味呈碎片状名日“龙骨”的中药,表面上镌有奇异的纹络,这引起了对中医颇有兴趣的王懿荣的注意,下意识问他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人范维卿被引见到王家府邸,并带来了十几片“龙骨”。之前,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青铜器,没有如愿,但他听说当地有种“龙骨”是名贵药材时,抱着“不枉跑一趟”试试运气的想法,顺便收集了12片。
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数日萦绕在心头的一个疑团霎时间有了答案。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卿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12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卿600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随即,又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
然而,精于算计的商人范维卿唯恐财路被断,谎称“龙骨”产于河北、山西,拒不挑明其真正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以至于早年河北周边一带,农民纷纷在田边地头挥舞镬头寻找宝物“龙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河南安阳小屯是“甲骨”真正产地才被专家确定。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在他去世前共收集了甲骨1500片。于是,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所有。当刘鹗的儿女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便多次派人去那里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
这就是中国古老的文字被近代人后发现的故事。令北京人自豪的是,发现甲骨文这一中国20世纪初大的考古成就,其发端并不在其原出土地,而是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
1921年,学者、曾任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的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成为早以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的人。
故宫的书画收藏
故宫以及宫中文物随着清王朝命运的日薄西山,开始了它历史上大的劫难。溥仪住在紫禁城的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出于为复辟及日后生计考虑,溥仪以赠予的名义,指示溥杰将大量名画带出故宫。同时许多太监开始伺机盗宝,使得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家家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宦官。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理故宫时,仍在宫中多处隐秘之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解放后还曾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发现过一件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是赵霖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混乱与大量丢失,激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招来了更大的祸患。1923年6月26日,即溥仪决定查办的前一天,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灭掉了偷盗的罪证。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光一家金店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就拣出了17000两金块和金片。于此多年之后,故宫外仍活跃着一批以宫中废物、淘拣其中宝物为生的人。
……
序言
初见此书,便被其朴实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所吸引,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更是勾起了我对这座城市艺术脉络的好奇心。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蓬勃现代气息的都城,其书画艺术的发展,在我看来,便是这座城市精神风貌最直接的体现。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无数艺术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画笔描绘新中国的气象,他们的作品,定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随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又如何成为艺术创新与碰撞的熔炉,涌现出多少敢于突破传统的先行者;直至今日,当代的北京书画家们,又将如何用他们的艺术语言,解读这座日益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融为一体。 我对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充满期待。是如同学术专著般,以严谨的考据梳理脉络,还是更倾向于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家群像,来展现北京书画界的风云变幻?我更倾向于后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鲜活的创作故事,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北京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在我看来,北京的当代书画,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无论是描绘宏伟的城市天际线,还是捕捉胡同里的人间烟火,抑或是抒发家国情怀,艺术家的笔触,总能触及时代最深刻的脉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去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去感受他们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北京独特的艺术品格。 总而言之,带着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展现一幅精彩纷呈的当代北京书画图景,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并激励我进一步去探索和欣赏那些隐藏在笔墨丹青背后的时代故事与艺术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别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的必然是厚重的内容。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书画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都市,它的书画发展,一定浓缩了太多故事。 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或许是从建国初期,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如何传承与革新,他们的作品中必然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理想;再到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如何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又会涌现出多少引领潮流的实验与探索;直至当下,当代艺术家们又如何用他们的画笔,去回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去描绘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去“史话”这段历史。是像一部严谨的学术论文,详细梳理每个时期、每个流派的演变?还是更倾向于一种文学性的叙述,通过挖掘艺术家们的个案,讲述他们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故事?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温度和鲜活度的讲述,让我不仅了解艺术史,更能体会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北京这片土地的情感寄托。 在我看来,北京的当代书画,不只是艺术技巧的展现,更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无论是描绘宏伟的城市建设,还是捕捉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亦或是抒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艺术家们的作品,总能反映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北京挥洒笔墨的艺术大家,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感受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最终形成北京特有的艺术风格。 总之,我带着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书画艺术的由衷喜爱,翻开了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当代北京书画的独特魅力,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激发我进一步去探寻和欣赏那些隐藏在笔墨丹青背后的时代故事与艺术精神。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温润的装帧吸引了,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段沉淀了时光的温情。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眷恋,以及对那些传承了千年艺术血脉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艺术创作之中,而北京,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风云与现代活力的都市,其书画艺术的变迁,必然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解放初期,老一辈艺术家们如何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气势恢宏、充满人民力量的作品;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北京的书画界又如何拥抱多元,涌现出多少大胆创新、突破边界的先锋之作;直至今日,当代的北京书画家们,又在用怎样的笔墨,描绘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抒发着他们独特的时代感悟。这本书,或许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理解北京城市变迁与艺术发展之间深刻联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隐藏在水墨丹青背后的时代脉搏。 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史话”。是如同学术著作般严谨考究,逐一梳理流派、剖析技法,还是更偏向于文学散文的笔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串联起北京书画发展的脉络?我期待的,是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叙述,能够让我触摸到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感受到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思考与抉择。 北京的当代书画,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缩影。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宏伟的城市景观,到细微的生活片段,艺术家的画笔,总能捕捉到最触动人心的瞬间。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北京这片土地上耕耘的艺术家们,去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去体会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根基上,融入当代的生活体验,最终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艺术风貌。 总而言之,我带着满怀的期待,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一个属于当代北京的书画图景。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历史的烟云,感受艺术的温度,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并最终,点燃我对北京书画艺术更深入的探索热情。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艺术,更是走进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非常有格调,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扎实感。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那段波澜壮阔的书画历史的向往。在我看来,北京的书画艺术,绝对是这座城市文化灵魂中最闪耀的部分之一,它承载了无数时代的记忆和情感。 我脑海里构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从建国初期,老一辈艺术家们如何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将民族的艺术血脉与新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他们的创作,必然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情与憧憬;接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又如何成为艺术探索和创新的前沿阵地,涌现出多少富有时代气息的先锋之作;直至今日,当代北京的书画家们,又将用怎样的笔墨,去描绘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去表达他们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如同学术巨著般,条理清晰地梳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发展脉络,还是更像一部散文集,通过一个个艺术家鲜活的故事,串联起北京书画史的变迁?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讲述,能够让我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激情,理解他们面对时代变革时的思考,以及他们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寄托。 对我而言,北京的当代书画,不仅仅是笔墨的技法,更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无论是描绘宏伟的城市景观,还是捕捉市井小民的温情瞬间,亦或是抒发个人情怀,艺术家的画笔,总能捕捉到最触动人心的时代印记。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挥洒才情的艺术家们,去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去体会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形成北京独有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我怀着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翻开了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当代北京书画的独特魅力,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并激发我进一步去探寻和欣赏那些隐藏在笔墨丹青背后的时代故事与艺术精神。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温润的装帧所吸引,这种触感仿佛预示着书中所蕴含内容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当代北京书画史话》这个书名,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心中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眷恋,以及对艺术文化传承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的书画艺术之中,而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城,其书画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时代史诗。 我脑海中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艺术家们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革命气息和人民力量的作品;随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又如何成为艺术创新和思想碰撞的熔炉,涌现出无数打破常规、引领潮流的先锋之作;直至今日,当代北京的书画家们,又在用怎样的笔墨,描绘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抒发着他们独特的时代感悟和生活体验。 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以何种方式来讲述这段“史话”。是像学术著作那样,严谨地考据每一个时期的流派、技法和代表人物,还是更倾向于文学性的叙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来串联起北京书画发展的脉络?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讲述,能够让我触摸到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激情,感受到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思考与抉择,并最终理解他们是如何将对北京的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在我看来,北京的当代书画,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展示,更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描绘壮丽的城市景观,还是捕捉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态,抑或是抒发家国情怀,艺术家的画笔,总能捕捉到最能打动人心的时代印记。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们,去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去体会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根基上,融入当代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北京独特的艺术风貌。 总而言之,我带着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翻开了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当代北京书画的独特魅力,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并激发我进一步去探寻和欣赏那些隐藏在笔墨丹青背后的时代故事与艺术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