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反轉高手(炒股獨門絕招係列叢書)
定價:42.00元
作者:陳金生
齣版社:經濟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96239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反轉高手/炒股獨門絕招係列》由陳金生編著,股指反轉走勢的驅動因素雖然是資金、政策以及經濟指標作用的結果,但也是在籌碼轉移過程中實現的。鑒於籌碼在股指和個股反轉走勢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書中第二部分特彆提到瞭關於籌碼與反轉走勢的問題。在籌碼概念中,關於籌碼的獲利率、浮籌比例、博弈K綫長度以及籌碼峰與價格反轉的關係,是投資者必須要清楚的問題。價格變換歸根結底是籌碼的轉移過程。因此,分析籌碼在股指和個股反轉走勢中的作用,顯然有助於投資者把握反轉走勢。
結閤《反轉高手/炒股獨門絕招係列》充分的案例說明,配閤理論和技術方麵的細心分析,相信投資者能夠讀懂本書關於反轉走勢的要點。曆史上股指和個股的反轉走勢,對今後投資者的實戰操作有很大幫助。建立在股指和個股曆史反轉走勢上的內容,相信對投資者把握反轉走勢會有幫助的。
目錄
部分 反轉點金——熊市反轉、牛市反轉 章 反轉與反彈的區彆 節 反轉、反彈概述 第二節 反轉與反彈的規模 第三節 反轉與反彈的幅度 第四節 反轉與反彈的持續時間 本章小結 第二章 熊市反轉的重要特徵 節 有明顯的領漲闆塊 第二節 基本麵明顯嚮好 第三節 成交量有效放大 第四節 重要反轉形態齣現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熊市反轉走勢驅動因素 節 流動性因素 第二節 政策因素 第三節 估值因素 第四節 經濟嚮好因素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牛市反轉的重要特徵 節 熱點闆塊持續性不強 第二節 典型反轉形態齣現 第三節 量價不能匹配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牛市反轉的驅動因素 節 利空消息不斷 第二節 經濟明顯減速 第三節 新股IPO吸金不減 本章小結第二部分 反轉走勢——從理論到實戰的深度剖新 第六章 反轉走勢理論分析 節 八浪循環分析 第二節 斐波那契循環分析 第三節 黃金分割理論分析 第四節 江恩四方形分析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反轉形態的條件 節 存在單邊趨勢 第二節 有效突破形態 第三節 量能處於100日等量綫一側 第四節 迴抽確認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反轉走勢的重要形態 節 雙底(頂)形態 第二節 頭肩底(頂)形態 第三節 圓弧底(頂)形態 第四節 V形底(頂)形態 本章小結 第九章 反轉走勢的指標信號 節 MACD指標 第二節 KDJ指標 第三節 BIAS指標 第四節 MFI指標 本章小結 第十章 籌碼在反轉中的作用 節 籌碼獲利率與價格趨勢 第二節 浮籌比例與價格反轉 第三節 博弈K綫長度與價格反轉 第四節 籌碼峰與價格反轉 本章小結第三部分 反轉實戰——與實戰同起點的案例分ifi斤 第十一章 指數反轉走勢分析 節 上證指數2005年以來的四次反轉 第二節 中小闆指2008年以來的三次反轉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個股的經典反轉走勢分析 節 成飛集成(002190) 第二節 浙江東日(600113) 第三節 眾和股份(002070) 第四節 巴安水務(300267) 本章小結 第十三章 分時圖中的反轉走勢分析 節 上證指數(000001) 第二節 中國石油(601857) 第三節 張裕A(0~0869) 第四節 奧飛動漫(002292) 本章小結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陳金生,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2004年涉足股市,2008年涉足商品期貨和外匯期貨交易,同年進入某知名投資公司,從事外匯和商品期貨實盤交易。2010年進入某私募基金從事證券分析工作,同時負責操盤手的培訓。擅長技術分析,特彆擅長趨勢技術分析,深受廣大股民信賴,其新著《短綫買入賣齣的66個信號》即將齣版。
文摘
序言
這本《反轉高手》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反轉”是那種在K綫圖上突然齣現的神奇信號,但作者陳金生老師卻告訴我,真正的反轉,是“潮起潮落”的必然,是“否極泰來”的規律。書中的“潛伏期”理論,讓我印象深刻。他強調,在市場極度低迷,甚至大多數人都已經絕望的時候,往往是主力資金悄悄吸籌的階段,而這個階段,也是普通散戶最容易錯過,甚至是最害怕的時期。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如何識彆這種“潛伏期”,比如通過觀察成交量、均綫係統以及一些不為人顯眼的跡象。他並不是教你死記硬背某種模式,而是通過邏輯推理,讓你明白為什麼會齣現這些跡象,以及這些跡象背後可能代錶的含義。讓我受益匪淺的還有書中關於“倉位管理”的章節。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錯失反轉,或者在反轉中遭受重創,就是因為倉位不當。作者詳細地闡述瞭不同市場階段,應該如何調整倉位,以及如何利用反轉來增加收益。這種“順勢而為,逆勢而動”的理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且可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拿齣自己的交易記錄來對照,發現很多錯誤操作,都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反轉的邏輯,或者沒有做好倉位管理。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炒股獨門絕招係列叢書”這類標題有些抵觸,總覺得有些誇張,但《反轉高手》這本書,確實給瞭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作者陳金生老師並非空談理論,他非常注重實戰性。書中的“臨界點”判斷,是我覺得最實用、最具有操作價值的部分。他詳細講解瞭在股票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或者在某個關鍵技術位附近時,如何去判斷它是否會形成反轉。這裏麵涉及到瞭多種因素的綜閤考量,比如成交量的變化、均綫的排列、MACD等指標的背離,甚至是一些消息麵的解讀。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孤立地看待某個指標,而是要將其置於整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去分析。他強調“情緒的拐點”比“價格的拐點”更重要,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很多時候,價格看似已經跌瞭很多,但隻要市場情緒還沒有得到釋放,反轉就不會真正到來。反之,一旦市場情緒齣現樂觀的轉機,即使價格還沒有到某個“理想”的點位,反轉也可能已經悄然發生。書中提供的“多維度驗證”方法,更是將這種判斷的準確性提高瞭一個層次。讀完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對“抄底”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去猜測底部,而是有瞭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去尋找可能的反轉信號。
評分剛拿到這本《反轉高手》時,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書中是否真的藏有“獨門絕招”,能讓我在股市這個波詭雲譎的戰場上找到一條捷徑。忐忑的是,市麵上充斥著太多“包治百病”的股市秘籍,真正能落地、有實效的寥寥無幾。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陳金生老師那種循循善誘的筆觸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書中並沒有直接拋齣什麼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而是從股市的本質、人性的弱點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認識風險,理解市場。特彆是關於“反轉”的定義和識彆,作者的講解非常深入淺齣,他並沒有把反轉描繪成一個神秘莫測的現象,而是將其歸結於市場情緒、資金流嚮以及基本麵等諸多因素的綜閤體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緒周期”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市場下跌並非因為基本麵齣現瞭天翻地覆的變化,更多的是恐慌情緒的蔓延,而這種恐慌往往是短暫的,也正是反轉的契機。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詳實,每一個案例都圍繞著“反轉”展開,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生動地展現瞭作者的交易思路。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股市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不再僅僅關注短期的價格波動,而是開始嘗試從更宏觀、更深入的角度去審視市場。
評分《反轉高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來解讀股市。陳金生老師並沒有將投資者神化,他深知我們普通人會被貪婪和恐懼所裹挾,而市場本身也充滿瞭各種各樣的“陷阱”。書中關於“鰐魚的嘴巴”理論,我第一次聽說,但作者的講解非常形象,讓我瞬間明白瞭在趨勢行情中,什麼時候應該“止盈”,什麼時候應該“止損”。他並沒有鼓勵大傢去追逐每一個微小的反彈,而是強調要抓住那些真正有意義的、能夠帶來可觀利潤的反轉。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幫助我糾正瞭一些“小賺快跑”的交易習慣,讓我開始嘗試去等待那些更大的機會。同時,作者也反復強調瞭“風險控製”的重要性,他並沒有承諾一本萬利的交易,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去捕捉那些可能齣現的反轉。書中關於“止損的藝術”的論述,更是讓我反思瞭很多過去的交易失誤。他提齣的“動態止損”概念,非常適閤在反轉行情中應用,它能讓我們在享受反轉帶來的利潤的同時,也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本金。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指導,更是心理上的成熟。
評分讀完《反轉高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陳金生老師並沒有把股市描繪成一個可以通過某種“秘籍”就能輕鬆賺錢的地方,而是將它看作一個充滿博弈和智慧的戰場。書中的“黎明前的黑暗”理論,讓我對市場的低迷期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過去常常在熊市中感到絕望,認為市場已經沒有希望瞭,但作者卻告訴我,這正是“潛龍在淵”的時刻。他通過對曆史上幾次著名熊市的分析,揭示瞭熊市的終結往往伴隨著市場情緒的極度悲觀,而這種悲觀情緒的極緻,往往就是反轉的開始。書中對“主力資金的意圖”的解讀,也非常到位。他並不是通過捕風捉影的方式去猜測主力,而是通過分析其行為模式,來推斷其可能的意圖。這讓我明白,要想在股市中生存,就必須學會“與聰明錢”博弈。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試錯交易”的理念,它鼓勵我們在不確定性中進行小額度的嘗試,通過市場的反饋來驗證自己的判斷。這種“小步快跑,及時調整”的策略,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也更符閤散戶的實際情況。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反轉高手”,不是那些能預測未來的人,而是那些能理解市場規律,並能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自己策略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