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反转高手(炒股独门绝招系列丛书)
定价:42.00元
作者:陈金生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9623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反转高手/炒股独门绝招系列》由陈金生编著,股指反转走势的驱动因素虽然是资金、政策以及经济指标作用的结果,但也是在筹码转移过程中实现的。鉴于筹码在股指和个股反转走势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书中第二部分特别提到了关于筹码与反转走势的问题。在筹码概念中,关于筹码的获利率、浮筹比例、博弈K线长度以及筹码峰与价格反转的关系,是投资者必须要清楚的问题。价格变换归根结底是筹码的转移过程。因此,分析筹码在股指和个股反转走势中的作用,显然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反转走势。
结合《反转高手/炒股独门绝招系列》充分的案例说明,配合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细心分析,相信投资者能够读懂本书关于反转走势的要点。历史上股指和个股的反转走势,对今后投资者的实战操作有很大帮助。建立在股指和个股历史反转走势上的内容,相信对投资者把握反转走势会有帮助的。
目录
部分 反转点金——熊市反转、牛市反转 章 反转与反弹的区别 节 反转、反弹概述 第二节 反转与反弹的规模 第三节 反转与反弹的幅度 第四节 反转与反弹的持续时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熊市反转的重要特征 节 有明显的领涨板块 第二节 基本面明显向好 第三节 成交量有效放大 第四节 重要反转形态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熊市反转走势驱动因素 节 流动性因素 第二节 政策因素 第三节 估值因素 第四节 经济向好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牛市反转的重要特征 节 热点板块持续性不强 第二节 典型反转形态出现 第三节 量价不能匹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牛市反转的驱动因素 节 利空消息不断 第二节 经济明显减速 第三节 新股IPO吸金不减 本章小结第二部分 反转走势——从理论到实战的深度剖新 第六章 反转走势理论分析 节 八浪循环分析 第二节 斐波那契循环分析 第三节 黄金分割理论分析 第四节 江恩四方形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反转形态的条件 节 存在单边趋势 第二节 有效突破形态 第三节 量能处于100日等量线一侧 第四节 回抽确认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反转走势的重要形态 节 双底(顶)形态 第二节 头肩底(顶)形态 第三节 圆弧底(顶)形态 第四节 V形底(顶)形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反转走势的指标信号 节 MACD指标 第二节 KDJ指标 第三节 BIAS指标 第四节 MFI指标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筹码在反转中的作用 节 筹码获利率与价格趋势 第二节 浮筹比例与价格反转 第三节 博弈K线长度与价格反转 第四节 筹码峰与价格反转 本章小结第三部分 反转实战——与实战同起点的案例分ifi斤 第十一章 指数反转走势分析 节 上证指数2005年以来的四次反转 第二节 中小板指2008年以来的三次反转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个股的经典反转走势分析 节 成飞集成(002190) 第二节 浙江东日(600113) 第三节 众和股份(002070) 第四节 巴安水务(300267)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分时图中的反转走势分析 节 上证指数(000001) 第二节 中国石油(601857) 第三节 张裕A(0~0869) 第四节 奥飞动漫(002292)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金生,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涉足股市,2008年涉足商品期货和外汇期货交易,同年进入某知名投资公司,从事外汇和商品期货实盘交易。2010年进入某私募基金从事证券分析工作,同时负责操盘手的培训。擅长技术分析,特别擅长趋势技术分析,深受广大股民信赖,其新著《短线买入卖出的66个信号》即将出版。
文摘
序言
读完《反转高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陈金生老师并没有把股市描绘成一个可以通过某种“秘籍”就能轻松赚钱的地方,而是将它看作一个充满博弈和智慧的战场。书中的“黎明前的黑暗”理论,让我对市场的低迷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常常在熊市中感到绝望,认为市场已经没有希望了,但作者却告诉我,这正是“潜龙在渊”的时刻。他通过对历史上几次著名熊市的分析,揭示了熊市的终结往往伴随着市场情绪的极度悲观,而这种悲观情绪的极致,往往就是反转的开始。书中对“主力资金的意图”的解读,也非常到位。他并不是通过捕风捉影的方式去猜测主力,而是通过分析其行为模式,来推断其可能的意图。这让我明白,要想在股市中生存,就必须学会“与聪明钱”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试错交易”的理念,它鼓励我们在不确定性中进行小额度的尝试,通过市场的反馈来验证自己的判断。这种“小步快跑,及时调整”的策略,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符合散户的实际情况。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反转高手”,不是那些能预测未来的人,而是那些能理解市场规律,并能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策略的人。
评分这本《反转高手》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反转”是那种在K线图上突然出现的神奇信号,但作者陈金生老师却告诉我,真正的反转,是“潮起潮落”的必然,是“否极泰来”的规律。书中的“潜伏期”理论,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在市场极度低迷,甚至大多数人都已经绝望的时候,往往是主力资金悄悄吸筹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是普通散户最容易错过,甚至是最害怕的时期。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识别这种“潜伏期”,比如通过观察成交量、均线系统以及一些不为人显眼的迹象。他并不是教你死记硬背某种模式,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让你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迹象,以及这些迹象背后可能代表的含义。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书中关于“仓位管理”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错失反转,或者在反转中遭受重创,就是因为仓位不当。作者详细地阐述了不同市场阶段,应该如何调整仓位,以及如何利用反转来增加收益。这种“顺势而为,逆势而动”的理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且可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拿出自己的交易记录来对照,发现很多错误操作,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反转的逻辑,或者没有做好仓位管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炒股独门绝招系列丛书”这类标题有些抵触,总觉得有些夸张,但《反转高手》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陈金生老师并非空谈理论,他非常注重实战性。书中的“临界点”判断,是我觉得最实用、最具有操作价值的部分。他详细讲解了在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或者在某个关键技术位附近时,如何去判断它是否会形成反转。这里面涉及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比如成交量的变化、均线的排列、MACD等指标的背离,甚至是一些消息面的解读。作者提醒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指标,而是要将其置于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中去分析。他强调“情绪的拐点”比“价格的拐点”更重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价格看似已经跌了很多,但只要市场情绪还没有得到释放,反转就不会真正到来。反之,一旦市场情绪出现乐观的转机,即使价格还没有到某个“理想”的点位,反转也可能已经悄然发生。书中提供的“多维度验证”方法,更是将这种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了一个层次。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对“抄底”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去猜测底部,而是有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去寻找可能的反转信号。
评分刚拿到这本《反转高手》时,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书中是否真的藏有“独门绝招”,能让我在股市这个波诡云谲的战场上找到一条捷径。忐忑的是,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包治百病”的股市秘籍,真正能落地、有实效的寥寥无几。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陈金生老师那种循循善诱的笔触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指标,而是从股市的本质、人性的弱点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认识风险,理解市场。特别是关于“反转”的定义和识别,作者的讲解非常深入浅出,他并没有把反转描绘成一个神秘莫测的现象,而是将其归结于市场情绪、资金流向以及基本面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周期”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市场下跌并非因为基本面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多的是恐慌情绪的蔓延,而这种恐慌往往是短暂的,也正是反转的契机。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详实,每一个案例都围绕着“反转”展开,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交易思路。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股市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仅仅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而是开始尝试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审视市场。
评分《反转高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股市。陈金生老师并没有将投资者神化,他深知我们普通人会被贪婪和恐惧所裹挟,而市场本身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书中关于“鳄鱼的嘴巴”理论,我第一次听说,但作者的讲解非常形象,让我瞬间明白了在趋势行情中,什么时候应该“止盈”,什么时候应该“止损”。他并没有鼓励大家去追逐每一个微小的反弹,而是强调要抓住那些真正有意义的、能够带来可观利润的反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帮助我纠正了一些“小赚快跑”的交易习惯,让我开始尝试去等待那些更大的机会。同时,作者也反复强调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他并没有承诺一本万利的交易,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去捕捉那些可能出现的反转。书中关于“止损的艺术”的论述,更是让我反思了很多过去的交易失误。他提出的“动态止损”概念,非常适合在反转行情中应用,它能让我们在享受反转带来的利润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本金。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是心理上的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