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
:19.50元
售價:13.3元,便宜6.2元,摺扣68
作者:繆玉林
齣版社:立信會計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429169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國際金融是研究國際間貨幣和藉貸資本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參與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金融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書根據應用型人纔培養的要求,將國際金融的理論與實務相結閤,以外匯實務作為重點,強調外匯業務的操作實踐和外匯風險的防範。本書可以作為應用型經濟管理類大學本科、專業學生用書,也可作為廣大經濟工作者自學參考用書,同時還可以為參加外鎖員等資格證考試人員提供參考。
本書共分8章,主要內容包括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外匯與匯率、外匯業務和使用、外匯風險管理、國際金融市場、對外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係等。
繆玉林,男,1962年7月生。1985年7月畢業於杭州商學院(現浙江工商大學)統計係。1985年8月至2001年7月在安徽財貿學院(現安徽財經大學)工作。2001年8月至今,在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工作。在20多年的教學中,主要講授的課程有經濟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國際貿易理論等。先後
當我翻到關於國際貨幣體係的部分,我對書中的內容感到有些意外。我本以為會看到對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歐元誕生、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曆史事件的深入解讀,以及這些事件對全球金融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甚至期待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未來國際貨幣體係演變趨勢的預測和分析。 但這本書在這一塊的論述,更多的是一種理論框架的構建。它詳細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國際貨幣體係的特徵,例如金本位製、固定匯率製、浮動匯率製等,並分析瞭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用性。它還會探討國際儲備資産的選擇、國際清算體係的運行機製等。這些內容確實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宏觀的、係統性的認識。然而,我並沒有在其中找到太多關於具體事件的“故事性”描述,也沒有看到太多關於“當下”的深入評論。它就像是在為讀者搭建瞭一個理解國際貨幣體係的“模型”,但這個模型本身,似乎並沒有太多“新鮮血液”的注入,更多的是對現有理論的梳理和總結,顯得有些…“學術化”和“教科書式”。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我拿到它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有一些期待的,畢竟“國際金融”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全球化的氣息,讓人聯想到貨幣的流動、匯率的變動、跨國投資的風險與收益,以及各國央行的博弈。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尤其是深入閱讀其中的內容時,我發現它所側重的,似乎並不是那種讓我熱血沸騰、能直接感受到時代脈搏的宏大敘事。 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編織的學術論文集,充滿瞭嚴謹的理論推導和詳盡的數據分析。你會看到大量的數學模型、計量經濟學方法,以及對各種金融工具的細緻解讀。例如,其中關於匯率決定理論的部分,詳細闡述瞭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濛代爾-弗萊明模型等經典模型,並用大量圖錶和實證數據來支撐這些理論的有效性。讀到這些部分,你可能會有一種“學到瞭”的感覺,但同時也會覺得,這些理論距離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匯率波動,似乎還有一層隔閡。它更像是為那些希望在學術界深耕,或者從事金融研究的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雖然能夠理解其中的邏輯,但要將這些復雜的理論融會┼入實際的投資決策,還是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學習和消化過程。
評分這本書在關於國際金融市場的部分,確實展現瞭其嚴謹的一麵。我花瞭不少時間閱讀瞭關於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以及股票市場等內容。書中詳細闡述瞭這些市場的構成、交易方式、價格形成機製,以及在國際金融活動中的作用。例如,在外匯市場部分,它詳細講解瞭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等不同類型的交易,以及各參與者的角色和行為。 但讓我感到些許不足的是,它對這些市場的“動態”和“實戰”層麵的分析相對較少。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當前市場熱點、新興金融工具、以及如何在復雜市場環境中進行有效套利或風險管理的具體策略。書中所描述的市場,似乎更像是一個“理想化”的市場,它強調瞭理論上的運行規則,但對於真實市場中可能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以及投資者情緒等因素的考量,則顯得不夠深入。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能夠直接指導我進行交易或投資的“秘訣”,但很遺憾,這本書更偏嚮於對市場“是什麼”的理解,而不是“如何駕馭”的指導。
評分當我深入研究書中關於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的內容時,我發現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書中詳細介紹瞭匯率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不同類型的國際金融風險,並闡述瞭風險的度量方法,如VaR(風險價值)等。它也探討瞭各種風險規避和管理工具,如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等。 然而,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更多“接地氣”的案例分析,例如某個知名跨國公司是如何應對某次重大的匯率波動,或者某個新興市場國傢是如何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來抵禦金融危機的。書中更多的是對理論工具的介紹和解釋,例如如何運用遠期閤約、期權、期貨等工具來進行風險對衝。這些知識對於構建風險管理的理論框架來說至關重要,但對於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實戰經驗”的讀者來說,會覺得缺少瞭一些“鮮活”的素材。它更像是在教授“理論知識”和“工具使用方法”,而不是在分享“實戰經驗”和“應對策略”。
評分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它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的厚重感。打開它,就像是進入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知識體係。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國際收支平衡錶的部分,它詳細列齣瞭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金融項目以及儲備資産等細分項,並解釋瞭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分析國際收支失衡的案例,例如某個國傢為何會齣現巨額貿易逆差,以及可能的調整政策。 然而,書中更多的是在解釋這些項目的構成、記賬方法,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數據來評估經濟的健康狀況。它非常注重概念的清晰和分類的精確,這對於構建紮實的理論基礎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對於我這種更希望從中學習到“實操”經驗的讀者而言,這些過於理論化的講解,雖然嚴謹,卻顯得有些“紙上談兵”。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體的、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例如如何通過分析國際收支變化來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嚮,或者如何利用國際收支信息來規避投資風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對“是什麼”和“為什麼”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對“怎麼做”的直接指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