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乐之词》读起来就像是格拉斯先生最佳状态的作曲:层层推进,伴随着隐秘的感情回潮。
——《纽约时报》
格拉斯是当世作曲家之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位。《无乐之词》中充满了洞见和脚踏实地的常识。在最后的章节中,格拉斯以作曲家的形式感回到了他的青春期,正是这一主题激发出了他最让人共鸣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
音乐极简主义的关键人物菲利普•格拉斯是最早抛弃“少数族裔”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之间区隔的作曲家之一。而在这本回忆录中,他解释了他是如何将作曲视为一种渐进节奏序列而非线性叙事的。——《纽约客》
美国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洛杉矶时报》
一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讲述了格拉斯勇于冒险、打破传统的职业生涯。——《柯克斯书评》
##前互联网时代 文艺青年的日常,非常好看,翻译过于接地气了,各种老菲、老雷的称呼已经很好笑了,写Lennie Tristano的时候直接来了个“崔老师”把我笑喷了。anyway玻璃大师的艺术人生虽然慢热,但总体还是很顺的,50,60年代亲历美国的文化大爆炸、东方热,70年代去纽约感受无浪潮,朋克等多元流行文化,每个节点他都踩到了,且人缘一直不错。看完这本书也有点感慨,像玻璃大师这种层次的人,也只有搞电影配乐才真正赚钱,搞先锋艺术是真不赚钱啊。
评分##这个人生经历有点令人好奇;他说“我对人生的好奇心大大战胜了工作可能带给我的任何负能量”,想要得到这样的力量啊;本人对喜欢罗斯科的人都有加10分的好感;老一辈艺术家太厉害了,什么都懂,文学绘画雕塑样样精通且有自己的见解,还在想为什么叫无乐,原来是受4:33的影响,艺术是相通的,大师和大师是好朋友,能量相互靠近;作曲的部分有些太专业看的有点懵但篇幅小,整个人生经历都是闪光点啊,啊我到底在干些什么啊
评分##前互联网时代 文艺青年的日常,非常好看,翻译过于接地气了,各种老菲、老雷的称呼已经很好笑了,写Lennie Tristano的时候直接来了个“崔老师”把我笑喷了。anyway玻璃大师的艺术人生虽然慢热,但总体还是很顺的,50,60年代亲历美国的文化大爆炸、东方热,70年代去纽约感受无浪潮,朋克等多元流行文化,每个节点他都踩到了,且人缘一直不错。看完这本书也有点感慨,像玻璃大师这种层次的人,也只有搞电影配乐才真正赚钱,搞先锋艺术是真不赚钱啊。
评分##已购。菲利普·格拉斯自传,写得蛮有意思的~他们那批搞艺术的,果然都免不了朝圣般地去拜师修习瑜伽~写到自己开出租的逸事最好玩啦~也提到了金斯堡的死。
评分##在作者这里看到了世界大同。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有创造力和哲思的,或许表象看来带点儿"神经质"。 P.S. 第三部分渐入佳境,到五星。
评分##《纽约时报》的评论恰如其分:“《无乐之词》读起来就像是格拉斯先生最佳状态的作曲:层层推进,伴随着隐秘的感情回潮。”
评分##*《无乐之词》里格拉斯幽默平实地诉说人生,他开搬家公司、水管工、给艺术家做助手、开出租车支撑他生活收入直到四十岁;他如何考上音乐学校,去巴黎师从音乐教育大师布朗热;他如何去印度寻找音乐、寻找修行者与精神导师;他与各类型艺术家合作并实践出自己的音乐语汇。这几个层面的诸多细节就像他音符,看起很简单,不断重复与交织,但渐渐地按照时间逝去的方向迂回形成一个丰富而永动的生活洪流。*最后一切都汇聚成一种悲伤与欢欣交织在一起的诗意,他的伴侣坎蒂·杰尼尔根的逝去和朋友金斯堡的逝去,就像他音乐里一些重要音符消隐了,而音乐要转向另一个悲伤的方向。*他将谷克多电影改编歌剧的过程中,发现了作为艺术家的分身。*去年听到格拉斯2017年创作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几乎要哭了。音乐里有一种永恒的,悲伤和欢欣交织在一起的抒情。
评分##这个人生经历有点令人好奇;他说“我对人生的好奇心大大战胜了工作可能带给我的任何负能量”,想要得到这样的力量啊;本人对喜欢罗斯科的人都有加10分的好感;老一辈艺术家太厉害了,什么都懂,文学绘画雕塑样样精通且有自己的见解,还在想为什么叫无乐,原来是受4:33的影响,艺术是相通的,大师和大师是好朋友,能量相互靠近;作曲的部分有些太专业看的有点懵但篇幅小,整个人生经历都是闪光点啊,啊我到底在干些什么啊
评分##大师得道之路,翻译不够仔细,且编辑没有认真对待这部作品,中英文名称到后面就懒得注释了,另有明显的名词翻译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