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马勒?

为什么是马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致中国的读者们
序:马勒之后的另一波洪流?
引言:苦寻马勒
第一部分 为什么是马勒?
1 常见的疑问
第二部分 马勒是谁?——生平与时代
2 生在无名之地(1860-1875)
3 城市之梦(1875-1887)
4 如世界般壮阔的交响曲(1887-1891)
5 再次复活(1891-1894)
6 那些爱教会我的事(1895-1897)
7 权力的滋味(1897-1900)
8 维也纳最美的姑娘(1901)
9 幸福的小插曲(1902-1906)
10 三锤重击(1907)
11 进军美国(1907-1910)
12 为你而生,为你而死(1910-1911)
13 马勒之后的世界(1911-1920)
第三部分 马勒属于谁?
14 如何诠释马勒?
第四部分 如何理解马勒?
15 找到开启私人空间的钥匙
致谢
文献目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琐碎、谄媚(对读者)又充满陈词滥调,莫名其妙的个人经历插入和随意的主观总结(作者意淫的太多了)。看得出编校也很不认真,没对比原文所以不谈翻译,就说德语注释,错漏多到惨不忍睹,“wir genießen”写成“wirgenießen”, “Märchen”写成“Marchen”,“Bücher”写成 “Bucher”...真想了解马勒不如去看纪录片。

评分

##莱布雷希特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所写的古典音乐类书籍,均有很强的可读性。马勒确实也属他最喜爱的作曲家,这应该是他第二本关于马勒的书了。相当于是马勒的传记,但却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写:马勒为何能在现代社会引起如此之多的共鸣?莱布雷希特还在此书的后面,几乎对马勒每部作品的几乎主要版本都做了比较,当然具有很强烈的莱氏主观色彩,不过倒是个听马勒的不错参考。

评分

##虽然也有点真知灼见,但是八卦太多了。

评分

##马勒疯狂,爱马勒的人也疯狂。

评分

##莱布雷希特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所写的古典音乐类书籍,均有很强的可读性。马勒确实也属他最喜爱的作曲家,这应该是他第二本关于马勒的书了。相当于是马勒的传记,但却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写:马勒为何能在现代社会引起如此之多的共鸣?莱布雷希特还在此书的后面,几乎对马勒每部作品的几乎主要版本都做了比较,当然具有很强烈的莱氏主观色彩,不过倒是个听马勒的不错参考。

评分

##像是迷弟写给偶像的长篇情书啊。二十世纪至今,古典乐是演奏家的世纪。马勒与尼基什可以说最早打造了指挥家在古典乐演奏领域的神圣地位,其影响力可能与李斯特发明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不相伯仲。而马勒不仅仅通过其自身精湛的指挥技艺,更是他那十部旷古绝今的交响曲,为指挥乐团的技艺树立了标杆。曾经,马勒的交响曲只是名团天团的专属(一般交响曲团吃不消),而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若无演奏马勒的交响曲的本领,那是不可想象、不够格的。得益于生活在大城市上海,得益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近年曾数次亲临马勒的世界。那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与独坐家中的聆听压根没有可比性的(虽然独自听也有独自听的妙趣所在)。马勒说他的音乐理念是要让其交响曲包罗一整个世界。我想能承担得起这种评价的交响乐,只有他与肖斯塔科维奇了吧( ̄+ー ̄)

评分

##虽然也有点真知灼见,但是八卦太多了。

评分

##一般吧,作者有自己的想法。

评分

##10月12日晚上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外,为了第二天即将上演的马勒六,我终于把这本看了半年的书看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