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看了《余下只有噪音》来看的为什么是马勒。突然就后悔了。喜欢一个人确实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太近太八卦太容易神化过毁灭一个人。总之。还是回到对音乐执着,对音符狂热的单纯的马勒吧。
评分##太专栏作家味er了减一星,以及主观没问题但信息量不是很均匀
评分##莱布雷希特第二本有关马勒的书。作为重度马勒患者,诺曼毫不掩饰他对马勒个人生活与乐队工作、音乐写作的同等重视。马勒的交响曲在赞颂与反讽、高雅与劣俗、拯救与绝望、澄明与混沌之间游走,又如同贝多芬的作品,瞬间直击心灵,作者试图通过还原马勒的创作环境、他的婚姻生活、他的家庭悲剧来揭示马勒复杂音乐思维的产生原因,最终回答这一问题:「Why Mahler?」其实我们倒不如反问一句:Why not Mahler?背负三重苦难,无法抵挡尘世的诱惑却又超克了他的时代;身兼指挥大师、作曲巨匠,为美国、欧洲音乐界定立了新的指挥规范,又贡献了不朽的音乐文献,如今他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Why not Mahler?毕竟一百年来,同时震动了严肃音乐界与听众心灵的音乐家,只此一人而已。
评分##一般吧,作者有自己的想法。
评分##一般吧,作者有自己的想法。
评分##看了《余下只有噪音》来看的为什么是马勒。突然就后悔了。喜欢一个人确实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太近太八卦太容易神化过毁灭一个人。总之。还是回到对音乐执着,对音符狂热的单纯的马勒吧。
评分##像是迷弟写给偶像的长篇情书啊。二十世纪至今,古典乐是演奏家的世纪。马勒与尼基什可以说最早打造了指挥家在古典乐演奏领域的神圣地位,其影响力可能与李斯特发明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不相伯仲。而马勒不仅仅通过其自身精湛的指挥技艺,更是他那十部旷古绝今的交响曲,为指挥乐团的技艺树立了标杆。曾经,马勒的交响曲只是名团天团的专属(一般交响曲团吃不消),而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若无演奏马勒的交响曲的本领,那是不可想象、不够格的。得益于生活在大城市上海,得益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近年曾数次亲临马勒的世界。那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与独坐家中的聆听压根没有可比性的(虽然独自听也有独自听的妙趣所在)。马勒说他的音乐理念是要让其交响曲包罗一整个世界。我想能承担得起这种评价的交响乐,只有他与肖斯塔科维奇了吧( ̄+ー ̄)
评分##作为了解马勒生平的读本可以一看,但在八卦世界里浸淫已久的莱大嘴显然和严谨无缘,在对待马勒和阿尔玛的爱情上有着过于明显的双标态度。此外,书中前后矛盾处不少,比如在提及马六行板和谐谑曲顺序问题时,先是说马勒对自己作品的诠释持开放态度,指挥可自行抉择,后面在版本一章又出尔反尔,坚持应当先行板再谐谑曲。关于这一问题,听者有个人偏好原本无可厚非,有理有据就行,但莱大嘴又给不出任何音乐上的分析,而仅仅是把责任一味推给阿尔玛,指责其就顺序问题信口雌黄,这又引出了此书另外一个大问题,即缺少关于马勒音乐本身的深入展开。为数不多的论及音乐部分多是老生常谈和心灵鸡汤,而所谓标新立异之处,比如莱大嘴谈及马三“意图唤起生态环保意识”,则更像是媒体人标题党博眼球的下三滥招数。
评分##10月12日晚上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外,为了第二天即将上演的马勒六,我终于把这本看了半年的书看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