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堂文化课,唤起中华民族的青春记忆
这本书,是余秋雨心中仅有的中华文化史定本。
余秋雨曾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一门“中华文化史”课程。与大学规范化的文化史课程不同,这门课只探讨一个问题: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课程一经整理出版,立即轰动海峡两岸。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最有高度、最有裁断,又最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本书中保留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主体部分之前,则收录了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本次出版,又经余秋雨先生授权,增加了全新的内容。比如《凉州风范》一课,从原来的一千多字增加至七千多字。
##之前读过很多余秋雨老师的散文,好像他的散文大多是关于历史的宏大叙述,读起来很畅快,但感觉他偶尔发出的一系列感叹似乎削减了散文的价值,或许是我水平还不够,不能领悟他的深意。这次又跟着他重新走了一遍中国文化之路,所到之处,仍然充满惊喜和感叹。不仅为老师的讲解和北大学子的深刻而敬佩,也为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而激动。说来惭愧,大学虽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但文学史的教材并没有全部看完过,实在不是一名合格的中文系学生。希望今后能够慢慢地,一本一本地多读一些古代的典籍,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来对抗时常袭来的孤独与虚无。
评分##读了一本现场。
评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恐怕很少有人像余秋雨这样争议重重了,是“文豪”,还是“流氓”?且让我们姑且放下这些绯闻和争议,单单看他的文学和文化造诣,也是相当可圈可点的。 ●余秋雨曾经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领过国务院特殊津贴,也写过许多极具影响力的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曾经在北大开设了一门“中华文化史”的课程,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北大的人文学科的学子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 ●这本书便是这门课的课程实录。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课堂讨论实录,第二部分是课程的讲义脉络分享。这门课虽然为时不长,但是却备受欢迎和推崇。有高度、有新意、有趣味,深刻又好读。 ●不可因人废言,这本学习中国文化史的好书推荐给你。
评分##这书真心不错,首先是包装和纸质。当然更好的是内容,余秋雨老师真是文化大师,这本书能简单了解下中华文化史,尤其是能学习如何看待历史的视角,学生们的见解也很独到,文化知识很扎实,不知他们跟余老师学习了一年有何具体感想。境外演讲,北大授课,台湾论学,都值得一看,我觉得比读小说有意义。
评分##至少学到一件事,一副真理在握的自以为是和自圆其说是多么让人厌恶。看到给唐代诗人排名再减一星。美是可以排名的吗?????
评分##开篇就是老师很体贴归纳的北大的“闪问”,真的真的很多问题都是我想要问的,庆幸自己能够在现在阅读了这本书!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地皱眉、拍案惊语(也许没这么夸张)、开颜而笑(已经有了!) 老师的眼里,文化似是他精心呵护的婴儿,任何对于TA的玷污都是不可容忍的。 读到这本书,很有幸。
评分##至少学到一件事,一副真理在握的自以为是和自圆其说是多么让人厌恶。看到给唐代诗人排名再减一星。美是可以排名的吗?????
评分##这书真心不错,首先是包装和纸质。当然更好的是内容,余秋雨老师真是文化大师,这本书能简单了解下中华文化史,尤其是能学习如何看待历史的视角,学生们的见解也很独到,文化知识很扎实,不知他们跟余老师学习了一年有何具体感想。境外演讲,北大授课,台湾论学,都值得一看,我觉得比读小说有意义。
评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