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 從「訪談錄」到「回憶錄」
第一章 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一、潛山九年
二、文字禍
三、五四運動的性質
第二章 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一、我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
二、抗日戰爭的背景
第三章 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一、入讀東北中正大學
二、北平閒居
三、上海行
四、燕京見聞
五、燕大學人
六、「入團」經過
第四章 香港與新亞書院
一、轉學新亞書院
初入錢門
師生之情
唐君毅先生與新儒家的興起
二、校外求知
三、自由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動態
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
《人生》與《自由陣線》
友聯集團及其創建人
友聯的規模與影響
《祖國周刊》的獨特作用
尾聲
第五章 美國哈佛大學
一、初訪哈佛
哈佛燕京學社的接待
「一見如故」的邢慕寰
「訪問」一年的工作回顧
向楊聯陞先生問學
旁聽三門課
帕森斯的「社群系統」
布林頓的歐洲近代思想史
基爾莫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二、攻讀博士學位
賽門的羅馬史
懷特的歷史哲學
佛烈德里治的古代政治思想史
費正清的專題研究課
日文專修
追隨基爾莫讀文藝復興
博士論文
三、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第一階段:中國現代人文研究的開端
第二階段:「商量舊學‧涵養新知」
第三階段:全新的轉向
高友工的「為己」之學
張光直:友誼與論學的反思
新階段的特徵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余先生的序言寫得蠻「隱晦」的,我的理解是:李懷宇根據當年的訪談已經寫了一本相對很完整的《余英時談話錄》書稿(事實上本書最早在《二十一世紀》連載時,第一篇的「按語」也說的是《余英時談話錄》底稿),但後來很「大度」(頁6余先生用詞)地將書稿交還給余先生,經由余先生自己增刪改寫,形成這本《余英時回憶錄》,額,仔細想想蠻因缺思廳的。。。另外,老先生「TG一生黑」的態度真的是貫徹始終呀。

评分

也是不容易,这都是命。按现在的体制,哪有时间让学生用两年时间纯读史料写一千张卡片摘抄,只完成五万字论文的……

评分

##很荣幸的成为了三千分之一。这本书即便余没有被禁也不可能在大陆出版,反✘倾向过于明显。总体看余大师的成长就是各种运气,幸运的选择与幸运的机遇。作者以自己的农村经历批判阶级斗争学说,但没区分清楚马列毛的差异,不过作者从传统文化的影响谈国人接受马理论的原因倒是很有启发。五四的讨论过于理性,忽略了当时那种非此即彼趋新倾向在青年群体的普遍性与吸引力,大概作者那时年龄小又在农村的缘故。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兼容问题,只依靠传统文化想要长出现代纯属痴人说梦,只能用现代改造传统,用晚明说近代问题,犯了作者批判的将五四与文艺复兴启蒙片面类比的毛病,而且忽略了清代,专制传统没变,其他的都属枝节。张光直那里,直说是夏鼐个人问题就好了,没必要归结到官方。最有用的地方是各种推荐书单,另没有谈爱情问题,差评,减一星。????

评分

##读到余先生在香港的求学经历深有同感,特别是当初他在广州火车站思考是要留港还是回京,并做出改变他一生命运选择的时候,其实往往人在做选择的时候,经过前期长时间的纠结与怅惘,但是真正决定也就是在那么电光火石一瞬间。 更有意思的是将留在大陆的和去港去美的知识分子命运和学术经历对比着看,我相信49年前后在大陆像余英时这样的知识青年并不少,但最终谁在时代的洪流里殒了光芒,而谁又能潜心学术,终成大家,是再明白不过的事。

评分

##悶在家裏一天讀完,書中“時忌”太多,不便言說。本書可另名為《余英時學術拓疆紀實》。與黃仁宇的《黄河青山》、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楊聯陞的《哈佛遺墨》《莲生书简》一起讀就更有意思,四者可謂構成“史(民)學(國)賢(遺)達(民)海外拓疆實錄”叢書????。可分三階段:20紀初期(1915-1925),出現了“七星”“三傑”,趙元任最为突出。20世紀早期(1930-1945),哈佛有“四靈”之說,以楊聯陞最為突出。20世紀中期(1950-1960),張光直、高友工、余英時為哈佛“三友”,以余英時最為突出。

评分

##1900+。我在私下受錢先生開導和指點,最得益的是如何讀中國文史哲的典籍。他把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內外外的徹底認識上面。內則“一字之義”必不可放過,這相當於清代學人所強調的訓話之學;外則對文本必不可作孤立的理解,而當和同類的文本加以異同的比較,然後才能認清它在整體歷史脈絡中的真實地位。詳細的節目這裡不必多談,大致上說,他始終在盡量培養我讀書、作研究的基本能力。錢先生雖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他信奉儒家的價值系統——但他並不把自己的價值系統(相當於古人所說的「道」或「道統」)直接向我灌輸。如果借用韓愈在“師說”中的詞彙,我可以說,錢先生教學的具體著手處,是在「授業」和「解惑」上面,“傳道”即寓於其中,而避免採用一般宗教家的「傳教」方式。他似乎認為只要我具備了讀書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最後自己便能找到「道」

评分

##人的一生充满偶然,某一刻些微的不同事后追溯或许就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在大时代不平静之时。生长在上世纪中国的余英时的一生就被偶然所左右,那趟坏了的火车,没有登上的第三架飞机,幸运的被哈佛接纳,在在都具有决定性。幸亏他运气好,不然不会有今日名满天下的余英时。说到底,余英时是学术人,生活和思考都以学术为中心,所以除了一些掌故外,对各种遭遇和变化的分析都充满理性。更难得的是,他身上有一以贯之的内在精气神,撑起了他这个人。

评分

##人的一生充满偶然,某一刻些微的不同事后追溯或许就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在大时代不平静之时。生长在上世纪中国的余英时的一生就被偶然所左右,那趟坏了的火车,没有登上的第三架飞机,幸运的被哈佛接纳,在在都具有决定性。幸亏他运气好,不然不会有今日名满天下的余英时。说到底,余英时是学术人,生活和思考都以学术为中心,所以除了一些掌故外,对各种遭遇和变化的分析都充满理性。更难得的是,他身上有一以贯之的内在精气神,撑起了他这个人。

评分

##痛快至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