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切属于她,我的一切属于我。”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的精神自白,对股市崩盘、大屠杀、猎巫运动和一代名伶的私人记忆。
《堕落之后》是阿瑟•米勒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剧本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米勒对与第二任妻子玛丽莲•梦露之间一场失败婚姻的总结和追溯:主人公昆廷是纽约的一名律师,他一边回顾25年来的人生经历,包括股市崩盘造成的家庭悲剧,麦卡锡“猎巫”行动下岌岌可危的友谊,以及一段痛苦的婚姻,一边反思何为道德、何为人性。最终领悟到人类自从亚当犯了原罪、堕落之后,就有了犯罪的本能,只认识到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面对生活而无所畏惧。值得注意的是,剧本在叙事形式上大胆创新,以一种非线性的意识流推进剧情,实现了出场人物视角的自由切换。
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米勒敢于暴露自己的灵魂而写出了一部意义深远的自传体文献,堪与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相并列而无愧。
##梦露与赫本代表了男权社会女性形象的两个极端。一个端坐神坛,终身接受万众崇拜,名字永远和端庄优雅绑定在一起;一个堕入风尘,被各种权力反复嚼碎,只剩下永远破碎的脆弱之心。梦露是一个毫无安全感的爱人,一个善意的眼神就能赢得她全心全意痴狂的爱,但再多的善意也无法打消她深埋心底的疑虑,所有人,最终,都会嘲笑、鄙夷她;所有人,最终,都会撕碎她,谋杀她。很多时候,往往正是根植于心的猜疑逼得正派的爱人与自己反目,露出獠牙,扼住你的喉颈。但米勒似乎总在撇清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忠诚但无奈的爱人。他内心同样对梦露弃如敝履,从未真正对她抱有尊重和敬意,但又不敢承认这点,总是哄骗,总是拖延。他清楚梦露需要的是什么,但不愿意,或是无力付出,终究还是把她视为负担,视为意图毁灭自己的定时炸弹。他选择自保,将她推开,再推开。
评分##人类相遇在伊甸园堕落之后,互相背叛、幸灾乐祸,问题在于想要成为幸存者的人太多,愿意英勇牺牲的人太少。这是个大胆深刻的揭穿自我的自传性剧本,像一场“精神上的脱衣舞”,回忆、独白相继混乱出现,足够无耻、厚颜,把梦露写成一个痴恋的白痴,精神失常、只知向“我”奉献爱情和崇拜,“这个女人我唾手可得”、“后半辈子不想再受到指摘,不想再受到她的指摘”,他妥妥的爱无能,不会把别人当成一个人去爱,让她被包围在利用她赚钱的豺狼之中,最后自杀。在经历了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压迫之后,人类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荡然无存,他说爱是远远不够的,得学着含恨而生。
评分##这本其实读得最是艰难,好像事情都盖着一层薄布在讲,冲突性也感觉得莫名其妙。到底还是不了解背景。
评分##扎心,昆廷是阿瑟米勒自己,玛吉就是玛丽莲梦露,那句“我没想到你需要这么深的爱”或许就是悲剧的根源,对情感的期许不一致,而认清现实之后,便只能如昆廷所说的那样“含恨而生”了。
评分##2020-150 昆廷在与玛吉结合的时候就是地位不平等的,他以为娶到的是一个绝对爱他并且不要求等量的爱的卑微单纯的花瓶,可以把他从泥沼中拉出来重新开始。他的确是爱无能。不过我还是不能接受在梦露去世不久就将这部剧作发表的行为,的确非君子所为。他把梦露塑造的卑微、任性、无脑、狂妄又病态,虽然这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只是他的单角度创作,毕竟死人是无法为自己辩解的。
评分##人类相遇在伊甸园堕落之后,互相背叛、幸灾乐祸,问题在于想要成为幸存者的人太多,愿意英勇牺牲的人太少。这是个大胆深刻的揭穿自我的自传性剧本,像一场“精神上的脱衣舞”,回忆、独白相继混乱出现,足够无耻、厚颜,把梦露写成一个痴恋的白痴,精神失常、只知向“我”奉献爱情和崇拜,“这个女人我唾手可得”、“后半辈子不想再受到指摘,不想再受到她的指摘”,他妥妥的爱无能,不会把别人当成一个人去爱,让她被包围在利用她赚钱的豺狼之中,最后自杀。在经历了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压迫之后,人类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荡然无存,他说爱是远远不够的,得学着含恨而生。
评分##人类相遇在伊甸园堕落之后,互相背叛、幸灾乐祸,问题在于想要成为幸存者的人太多,愿意英勇牺牲的人太少。这是个大胆深刻的揭穿自我的自传性剧本,像一场“精神上的脱衣舞”,回忆、独白相继混乱出现,足够无耻、厚颜,把梦露写成一个痴恋的白痴,精神失常、只知向“我”奉献爱情和崇拜,“这个女人我唾手可得”、“后半辈子不想再受到指摘,不想再受到她的指摘”,他妥妥的爱无能,不会把别人当成一个人去爱,让她被包围在利用她赚钱的豺狼之中,最后自杀。在经历了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压迫之后,人类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荡然无存,他说爱是远远不够的,得学着含恨而生。
评分##在戏剧舞台上呈现“意识流”,是了不起的创举;但为了碎点化、流动的表达形式,也付出了戏剧感染力下降的代价。阿瑟•米勒的这种向内深潜,是与赤裸的自我相见,比如在险恶的政治环境(如“麦卡锡时代”)里追问,“每当一个累赘死去……而你安全无恙地幸存下来的时候,你那灵魂深处就没有那种庆幸、庆幸、庆幸的共鸣吗?”在纳粹集中营里,心地善良的父亲和忠诚的儿子,也会由于别人死去而庆幸自己活下来。这一切并非人性离经叛道,而是因为人与人相遇在“堕落之后”。什么才是解救之道呢?“不,不是爱;我曾经爱过他们,爱过他们所有的人!却心甘情愿地把他们送交给失败和死亡,以使自己得以生存……”但无论是私己的情感中,还是在公共事件中,“爱的灭亡教导了我”。幻灭可以是一个起点。拿出非凡的勇气正视现实,用爱心予以宽恕,好像是行得通的
评分##读得很痛快,即便是意识流剧本,各种角色、桥段在同一时空穿插造成了一定阅读障碍,但拨开迷雾容易得到一种快感。尤其第二幕尾声,好锋利的刀子,骤然把情爱割得血肉模糊。“玛吉,我们……彼此利用了对方”,早知我们之间没有想象中那样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