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树、言叔夏、林燿德鼎力推崇的台湾文学经典
沉寂三十年重新面世
分裂又混合的意识,繁殖又消失的自我
心灵黑洞的探索者黄启泰
以破碎的书写呈现人类的心灵图像
.
.
编辑推荐
☆ 黄启泰被作家杨丽玲称为“心灵黑洞的探索者”,作品聚焦人类内在的感受与意识;精密的结构、分析性的语言,他的小说如同处在密林间隙中的冷静凝视,痕迹隐秘地划下心灵的横切面。
☆ 林燿德曾推荐有潜力的“新世代”作者,黄启泰即为其一,并因此在1990年出版《防风林的外边》。本次再版,增收未发表篇章,也邀请黄锦树、言叔夏导读,从“内向世代、后设小说”各种角度分析,全面呈现黄启泰的创作。
☆ 随书制作一款精美明信片,图像设计结合文字摘录,四种独家样式随机赠送,供读者使用、收藏。
.
.
内容简介:
站在防风林里,黄启泰凝视外边的风景,将内心的感受写成11篇小说,折射出性别倒错、欲望冲突、精神分裂等片段;并借由运用后设形式,以及将故事建立在主观臆想与客观现实的边境,让这些作品蕴含独特氛围。这部特殊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份处于濒危边缘的文本。虚构与真实互相渗透,角色与创作者彼此侵犯,一切仿佛处于危地自持的状态;但最终文本接近崩解的极限时,小说家在不可能抵达的心灵尽头,召唤出“书写”最原始的面貌。
.
.
名人推荐
☆ 黄启泰以量少质精的心理小说建立他的书写特质,性别与角色认同问题在他充满魔幻和梦呓色彩的笔调下,出现了精微的观察与描写。
——林燿德(台湾作家)
☆ 在黄启泰的早期书写里,书写的可能、表达的可能比同时代人更为激烈地扣紧了存在的可能,并且有一股向不可能逼近的强大驱力。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黄启泰的小说在在僭越了那些以意义作为链结的防风林边界,越渡到文本的外边,展现了一种对写作本身的自我凝视。
——言叔夏(台湾散文家)
☆ 日愈冷锐谨静的文字语言、随意识纷乱流动的形式设计,黄启泰的小说特质,每篇痕迹辗转,均企图碰触人类心灵幽闭的一隅。
——杨丽玲(台湾作家)
##2020.10.14心理学系教授身份的黄启泰,文字里面毫无疑问充满了破碎、暗示,故事的不完整和切割,是人内心世界不可抑制的漫漶,侵入了现实的生活!而这样的现实,往往大多时候都是无解的!
评分##终于读完。 读这本书时的我,仿佛在文本边缘里外穿梭,晦暗、混沌与清醒、共鸣并行。
评分##但我还得琢磨,但我还得继续。
评分##确实是比较难进入的小说,如黄锦树在他论述内向世代的论文中所说,小说中的自我世界“溶蚀了现实世界的边界”,几乎没有理性和逻辑,在强烈的否定中(对自我的否定、对现实的否定、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成文。读这样的小说,需要调动的是感官而非大脑,方窥文字底下的精神世界。
评分##那些隐秘而私人的情感被以一种细密的笔触从头到脚描摹得一清二楚,于是连痛楚和火花都如此真切可感。
评分##那些隐秘而私人的情感被以一种细密的笔触从头到脚描摹得一清二楚,于是连痛楚和火花都如此真切可感。
评分##一次模糊主体的文本“实验”,通过弱故事文本试图传递浓厚的情感电流。书中的防风林是实物,也是作者企图创设的一个理性边界,感性在边界内不断企图碰触并寻求突破。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看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些故事因何而起,导向何处,甚至文中每个出现的角色都似乎是凭空而来,御虚而去,只将这过程中无法抑制的悸动,留予防风林中的我。
评分##将一切逼近,再囫囵铺开,边缘再边缘,一切都毫无意义。
评分已经不是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评价,这样的书写是重要的。对大众读者来说,除了第一篇,可能都显晦涩。这书我是建议把序言、文论和附录都读完再来读正文。宕开一笔说,最近后浪文学出的赖香吟也是“向内走”的,私人化的,情节不鲜明的。我拜托大家不要被泛社科化的阅读风气影响了,这些探索自我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就不应该被要求回应什么,它们就是它们自己,是更纯粹的文学和哲学本身,我们作为“防风林的外边”,应当敬畏种下这片“防风林”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