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以靠近历史。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1949—1989》在对当代文学的叙述上,除了有关文学规范、形态的特征外,还特别考察了当代文学生产方式、作家的生存状况与文学形态的关系,使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开拓。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刚读完西南联大的书,然后开始看建国后。意识形态的根扎根不容许有任何的错位,严格的思想控制程度不忍卒读,文学完全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三派人物,分别是周杨、胡风、江青代表的激进派。继50年代胡风集团的批斗之后,六十年代周扬等人面临了同样的灾难。左翼作家内部也被划定性划分,残忍到不能容忍多样性的思想和话语,哪怕是自由主义作家。期间有过几次短暂的恢复,而敢于说真话的人,也再一次被打倒。书中引用刘宾雁自传里的话“我看见危机,同时走向自己的危机”,支持朦胧诗的“三崛起”评论家们,后来也受到抨击,这些都是课上老师不会讲的内容,只能自己挖掘。回顾这段历史,大致都分为老一辈,知青一辈,年轻人一辈,在文坛里此起彼伏,控诉之后,是将心比心的谅解。然而无论如何,都是充满了遗憾,几十年的停滞,为时已晚的归来
评分##环境史,和文学没什么关系
评分北大中文系的洪子诚老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早些年的一个系列课程讲授实录的合集,堪称其后来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精华版,尽管篇幅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本小书要义更加凝炼分明,精华已经基本体现。小书采取的是类似剑桥中国史系列那样的专题研究形式,分新中国前三十年与从“文革”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终结这两个大的时间阶段,进行上下编论述。其表达简明而到位,而且始终关注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这样的问题意识展开分析。无论是写法、框架、视角,亦或具体表达,都是一本虽篇幅短小,但足够经典的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概说
评分##-_-意外的好看。有別於其他文學史整理,這本沒有把作家作品單獨拎出,而是從50年代(1949-1989)大陸文學整體印象切入,先提出觀點,然後再用同期的作者和作品來論證。主要描述的是某種文學現象出現和變遷的過程,追尋這種現象產生的背景,而非個別作家作品的深入剖析。
评分##洪子诚老师思考的深邃与现实关怀是令当代文学史研究获得了学术尊严。这本概论比起文学史来更为思路明晰、观点突出,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政治影响下的作家精神变迁史。尤其是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对文学的生产机制研究,无出其右。
评分##刚读完西南联大的书,然后开始看建国后。意识形态的根扎根不容许有任何的错位,严格的思想控制程度不忍卒读,文学完全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三派人物,分别是周杨、胡风、江青代表的激进派。继50年代胡风集团的批斗之后,六十年代周扬等人面临了同样的灾难。左翼作家内部也被划定性划分,残忍到不能容忍多样性的思想和话语,哪怕是自由主义作家。期间有过几次短暂的恢复,而敢于说真话的人,也再一次被打倒。书中引用刘宾雁自传里的话“我看见危机,同时走向自己的危机”,支持朦胧诗的“三崛起”评论家们,后来也受到抨击,这些都是课上老师不会讲的内容,只能自己挖掘。回顾这段历史,大致都分为老一辈,知青一辈,年轻人一辈,在文坛里此起彼伏,控诉之后,是将心比心的谅解。然而无论如何,都是充满了遗憾,几十年的停滞,为时已晚的归来
评分##补标。特别好。
评分##审慎克制,叙述严谨,举重若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