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讲述的是青年作家伦西与舅舅马基之间的一段故事,情节主线并不复杂。伦西以马基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说,作品发表后,伦西意外收到了消失多年的舅舅的来信。由此,舅甥俩开始频繁的信件往来,除了探讨家族历史外,还经常讨论文学、历史、哲学等话题。一年后,马基约伦西见面。但当伦西抵达边境城市康可迪亚时,马基并没有出现,等待他的是舅舅的好友塔德维斯基以及马基留给他的沉甸甸的材料。与简单的情节设置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复杂的结构。作家将小说体裁与散文体裁混杂交融,在叙事中插入大量文学批评、哲学思考等内容,又将书信、历史档案、日记等形式各异的文本嵌入主文本中,打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形式结构,构成了一个不连贯、碎片式的后现代拼贴画文本。
##侦探小说的形式,加上书信、日记,展现出阿根廷的历史政治文学。可以看出对许多经典作家的承继与戏仿,对博尔赫斯的解读很有见地。
评分##如梦如幻的文学、南美、历史…在作者水银泻地般的对话、通信的思维文本中召唤出一股令人难以描述的,最后在结尾时只剩读者一身鸡皮疙瘩震颤的持久体验。五星都不够啊!
评分##不太恰当地想到了《爱的成人式》,是要再回过头来重读才能看穿种种伏笔的作品。对阿根廷历史了解越多,就越能与这本书产生共鸣,不过哪怕不了解阿根廷历史也没关系,不妨把这次阅读当作一个开始。楼宇老师的译笔多棒啊,她和皮格利亚间的故事多棒啊,皮格利亚的书都让她来译吧!!
评分##刚好读完阿尔特《愤怒的玩偶》不久,在此又了解到多年以前读的博尔赫斯与之缠结的关联,也算是一种回响。如果说拉美文学总是和魔幻现实主义捆绑、沉溺于网织繁复的故事,那么皮格利亚的气质可能更接近欧陆风骨,继承穆齐尔“那个本该在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并未被讲述”,像Hélène Cixous那样越过文体的墙而写、越过母语与母国的墙(卡夫卡)而写。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一周,有些地方迷乱得让我一度想放弃,甚至开始手抄对话来静心。但是很神奇地,从第二部分开始,好像突然由暗转明,我一开始就猜到马基不会出现,于是很好奇第二部分究竟能写些什么。博尔赫斯和阿尔特、马科尼和女读者、希特勒和卡夫卡,三个精彩绝伦的片段,第一部分那让我无感的叙述风格放在这里竟让我十分入迷,主线也被消解了,另辟蹊径,最后曲径通幽。
评分##剔除了杂质的文学,像为了打水而细心编织的竹篮,最终漏掉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第二部分的长夜漫谈太出彩了,尤其是希特勒和卡夫卡那一段。元首的崛起和卡夫卡的临终纠缠在一起,逗号,句号,这里用大写,能听清吗?能听清吗?能听清吗?感觉一只手死死卡着喉咙在发问。
评分##阿根廷军事独裁下失踪者、流亡者的故事。借侦探小说“寻找答案”的外衣,揭示黑色恐怖下种种生活状态。小说的前半部分正是“阴郁的冬天”,罗萨斯独裁与纳粹,独裁者的手段与其血腥都是相似的。后半部分像文论,借几个学生之口,谈阿尔特、博尔赫斯、卡夫卡和乔伊斯等的创作;谈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的哲学追求。希特勒与卡夫卡相遇的设置实在巧妙,一个把世界变成辽阔流放地的残暴者,对卡夫卡,这个精准描写恐怖累积每个细节的人,描述他即将构建的乌托邦。这迷宫般的情节里,虽则满是黑暗、失败和绝望,角色们与角色提到的人物,对自由与真理的坚守,也足以抚慰今人。
评分##这是一本很难打分的书,我不喜欢,不是因为它写得不好,是因为作者为了影射阿根廷19世纪被独裁统治的黑暗专制,最终成形的政治浓度过大了。/是一个黑暗时代流亡者的故事,作者几乎在所有角色和细节上都制造了成对的互文呼应,流亡者,一夜长谈,文稿托付,探寻秘密,信仰的传递,等等。/多视角混用,突换叙述主体,引语层层套叠,语焉不详、指代不明,信件审查者似乎同时存在于书信体小说以及现实,到后面竟也读习惯了。/最难以忍受的是参议员和俄国伯爵一段。博尔赫斯与阿尔特一段无感。喜欢卡夫卡与希特勒的秘密,并且最后被(作者笔下的)卡夫卡感动。/ 结尾也喜欢,天快要亮了,就这么黑暗的流亡者故事,作者还能写出一个带着希望不磨灭的结尾。最后恩里克的开场白,也和马基把文稿托付给伦西遥遥呼应。/所以马基是流亡去了,还是被抓了呢?
评分##剔除了杂质的文学,像为了打水而细心编织的竹篮,最终漏掉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第二部分的长夜漫谈太出彩了,尤其是希特勒和卡夫卡那一段。元首的崛起和卡夫卡的临终纠缠在一起,逗号,句号,这里用大写,能听清吗?能听清吗?能听清吗?感觉一只手死死卡着喉咙在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