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是拉丁文學的經典,講述瞭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領殘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終抵達意大利,奠定瞭未來羅馬帝國的基礎。維吉爾將羅馬建國的傳說加以文學的鋪陳,並且將羅馬內戰時期的政治糾葛也寫入詩中。這部史詩不僅僅是一部文學經典,也充分展現瞭奧古斯都一朝羅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構等多個重大問題。本書主要集中在史詩中所蘊含的政治和曆史問題,包括維吉爾與奧古斯都的關係、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詩中的神靈如何摺射奧古斯都時代的宗教觀念等等問題。除瞭對史詩進行曆史和政治方麵的分析之外,本書還將對20世紀影響很大的悲觀主義解讀、傳統的“奧古斯都式”解讀,進行分析和評價。
##作者主要是在迴擊“哈佛派”的(預設主觀立場的)過度解讀。而他的主張則是,埃涅阿斯紀是一部吸納瞭多種因素的作品,研究者應當以一種審慎的態度來閱讀它。本書便是此種審慎方法的展示,其主要是:(1)從維吉爾與奧古斯都的(曆史的)復雜關係入手(2)從維吉爾生活時期的羅馬政治入手(3)避免拘泥於一小段文本,而是在整部史詩的語境中加以理解(4)聯係埃涅阿斯紀的模仿對象《荷馬史詩》來理解 此外,作者對相關研究文獻與史詩注釋信手拈來,令我嘆為觀止。
評分##不熟稔拉丁文,沒法寫這樣的書;但一點兒不懂拉丁文,隻要對希臘羅馬神話略有瞭解,也能夠輕鬆愉快地讀完這本書!行文曉暢,邏輯清晰,又不時插入辛辣幽默的點評。每一章前後對本章討論的重點均有扼要介紹,很值得寫論文時模仿。參考文獻中列瞭不少二十世紀初的作品,人文學科有價值的文獻真不是越新越好。
評分##論不如述,述不如譯。隻看結語的話似乎是站在傳統派與哈佛派之間,立場中立,但看行文幾乎都是在反哈佛派。單就論證的有效性來說,至少個人認為並不能撼動哈佛派的根基,選取的靶子幾乎都是一些劍走偏鋒的路子或者本身就很難有定論的弱證據(比如消解預言派/象牙門)。又比如被反復嘲諷的哈佛派文本細讀法(從詞句重復證明隱微之義),到瞭己方就成瞭“紮實的語文學”。又比如認同維對荷馬史詩主題/結構/辭藻的承繼,但又不認同他有可能對荷馬精神的承繼。埃的行為展現齣符閤反奧古斯都式思路的時候(活人祭/不寬恕敵人等殘暴麵),全將之歸功於範式的強製性;但在明顯違背範式的時候(比如驟然結束的結尾明顯缺少瞭兩部荷馬史詩均有的大和解),又篤定不是缺失,依據恰恰是基於文本細讀法(兩次齣現的“肢體為寒冷消融”被認定是精心設計的首尾呼應
評分##哈佛學派確實有點離譜 參考文獻好像未見愛德華·諾頓的第六捲注疏,大概是沒有英譯(當然我也不懂德語隻是最近特彆喜歡查接受/研究史……)
評分##不熟稔拉丁文,沒法寫這樣的書;但一點兒不懂拉丁文,隻要對希臘羅馬神話略有瞭解,也能夠輕鬆愉快地讀完這本書!行文曉暢,邏輯清晰,又不時插入辛辣幽默的點評。每一章前後對本章討論的重點均有扼要介紹,很值得寫論文時模仿。參考文獻中列瞭不少二十世紀初的作品,人文學科有價值的文獻真不是越新越好。
評分##好想以後也寫一本這樣的書啊!
評分##能把復雜的學術爭端理得那麼清晰很不容易,文本細讀的功夫下到極緻瞭。“哈佛派”過於以後人之心揣度維吉爾史詩人物的行為和性格(越戰激起的反戰反帝國運動影響太強),高老師還是迴歸古典正統的維吉爾研究觀念上去,在曆史語境下從平常心態齣發理解埃涅阿斯,他的正義、暴力、憐憫、忠義等品質還是被放到亞裏士多德倫理學框架下來闡釋的。高老師的文筆太好瞭,不知不覺成為他的粉絲。
評分##紮實平穩的綜述,適閤瞭解英語維吉爾學界概況,還涉及部分法語二手文獻。哈佛學派本不值一駁,但我最初讀《農事詩》用的劍橋本(英語學界兩個權威注本之一)編者就是R. F. Thomas,新手若缺乏判斷力很容易被誤導,所以還是需要一定的常識性工作。高峰楓老師的拉丁文閱讀能力很好。
評分##論不如述,述不如譯。隻看結語的話似乎是站在傳統派與哈佛派之間,立場中立,但看行文幾乎都是在反哈佛派。單就論證的有效性來說,至少個人認為並不能撼動哈佛派的根基,選取的靶子幾乎都是一些劍走偏鋒的路子或者本身就很難有定論的弱證據(比如消解預言派/象牙門)。又比如被反復嘲諷的哈佛派文本細讀法(從詞句重復證明隱微之義),到瞭己方就成瞭“紮實的語文學”。又比如認同維對荷馬史詩主題/結構/辭藻的承繼,但又不認同他有可能對荷馬精神的承繼。埃的行為展現齣符閤反奧古斯都式思路的時候(活人祭/不寬恕敵人等殘暴麵),全將之歸功於範式的強製性;但在明顯違背範式的時候(比如驟然結束的結尾明顯缺少瞭兩部荷馬史詩均有的大和解),又篤定不是缺失,依據恰恰是基於文本細讀法(兩次齣現的“肢體為寒冷消融”被認定是精心設計的首尾呼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