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7
斯蒂芬·哈尔西,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最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名人推荐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国际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作者
追寻富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追寻富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为什么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很难理解这一现象。这本书试图去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出一个中国在近代列强争夺弱肉强食的环境下继续富强的原因。看得出作者为不落入已有的西方视角的故论,所了一些努力。不过作者似乎始终从一个整体的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去理解这个国家中的政府机关所做的各种行为,但没有试图去了解这个国家、民族中的个体特性以及对自身利益的寻求。更没有尝试去了解,当时的中国对舶来品“自主”“独立”的使用,是在何种理解下的。清末明初中国在世界体系下的处境,与其说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自主选择,不如说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亦步亦趋的尝试。无论如何,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的一种视角,毕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令人困惑的事情,或许浸淫在其中的人们也很难梳理清楚。
评分##太违和了,中国人的贫穷、腐败、不遵守规则竟然成了国家战略优势……
评分##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正如作者支出,我们现在说历史、研究历史,无非就是在“旧事重提”或“另辟蹊径”,本书无疑是后者。 看完后最大的收获是,要尝试去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将自身的视野跳脱到当时的全球格局之中。 本书也有不少让人难以赞同的观点。其中,最大的分歧是,如果判定中国(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就已经建立了“财政-军事国家”?其标准应该如何界定?
评分##1850~1949,中国并不消极应对,而是遍寻出路。
评分 评分 评分##“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评分追寻富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