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7
余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余英時回憶錄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余英時回憶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2019必看书】“一个时代的回忆之作愈多,后人便愈能掌握它的历史动向。”[强]
评分 评分##痛快至极
评分##标记许久,终于读毕。总体而言,“忆”时代多于“忆”自己,过求将学术见解与个人遭际相融合,反而消弭了回忆录中本应有的“原始感”,这一点倒真与胡适之相像。印象较深的,一是新四军高敬亭部对余氏少时政治取向之影响,二是余氏青年在港期间的活动交际之广(不到二十五岁的年龄,现在想来真是可畏),三是余氏与张光直之恩怨(张之一生,再结合其父张我军,真是绝好的传记材料)。【孔网此前流出过余致项子明信函一封,或有补阙之益;敝处另藏一件载有余燕大学号的同学录,不知未来是否有机会面赠余先生】
评分##悶在家裏一天讀完,書中“時忌”太多,不便言說。本書可另名為《余英時學術拓疆紀實》。與黃仁宇的《黄河青山》、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楊聯陞的《哈佛遺墨》《莲生书简》一起讀就更有意思,四者可謂構成“史(民)學(國)賢(遺)達(民)海外拓疆實錄”叢書?。可分三階段:20紀初期(1915-1925),出現了“七星”“三傑”,趙元任最为突出。20世紀早期(1930-1945),哈佛有“四靈”之說,以楊聯陞最為突出。20世紀中期(1950-1960),張光直、高友工、余英時為哈佛“三友”,以余英時最為突出。
评分 评分##自述學思歷程;3000冊一周即售罄。 欢迎关注本人公号“启风居”(qifengju727) 启风/文 说来惭愧,由于个人兴趣不在古代思想史方面,对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等鼎鼎大名的著作,竟没有读完过一本。 只是大学时候,在图书馆借到《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的第六卷——《民主制...
评分 评分##能大致了解余英时思想观点和学术选择的形成过程。“我一向尊重个人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因此从来不想用论辩来说服异己者。何况“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对于自己所思所信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可以不断修改的价值系统,而不是人人必须接受我绝对真理。”
余英時回憶錄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