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7
餘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鬥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鬍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硃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齣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迴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迴憶也隻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迴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迴憶。這樣的迴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齣版這部「迴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迴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餘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钜作,《餘英時迴憶錄》終於問世瞭。餘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迴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摺,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裏,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餘英時迴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餘英時迴憶錄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餘英時迴憶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隻能說迴憶錄應該多寫齣傳主個人經曆,而餘英時這本恰恰不夠,反而發瞭很多常見之論,避重就輕,足可見其實則並未親身參與何等事,倒不如專心寫自己的學術迴憶
評分##人的一生充滿偶然,某一刻些微的不同事後追溯或許就是決定性的,尤其是在大時代不平靜之時。生長在上世紀中國的餘英時的一生就被偶然所左右,那趟壞瞭的火車,沒有登上的第三架飛機,幸運的被哈佛接納,在在都具有決定性。幸虧他運氣好,不然不會有今日名滿天下的餘英時。說到底,餘英時是學術人,生活和思考都以學術為中心,所以除瞭一些掌故外,對各種遭遇和變化的分析都充滿理性。更難得的是,他身上有一以貫之的內在精氣神,撐起瞭他這個人。
評分 評分##能大緻瞭解餘英時思想觀點和學術選擇的形成過程。“我一嚮尊重個人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因此從來不想用論辯來說服異己者。何況“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對於自己所思所信也隻能看作是一種可以不斷修改的價值係統,而不是人人必須接受我絕對真理。”
評分##自述學思歷程;3000冊一周即售罄。 歡迎關注本人公號“啓風居”(qifengju727) 啓風/文 說來慚愧,由於個人興趣不在古代思想史方麵,對餘英時先生《士與中國文化》《硃熹的曆史世界》等鼎鼎大名的著作,竟沒有讀完過一本。 隻是大學時候,在圖書館藉到《餘英時文集》(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的第六捲——《民主製...
評分##27/10博客來已開放訂購。18/11「避地難求三戶楚,占天曾說十年秦。」整本書還是有三四處編輯失誤,可惜,平裝第二刷會改。
評分 評分##昨晚看到淩晨,讀畢。口述的形式吸引人讀下去的滋味便是如此。餘先生的成長學習經曆在大變革的曆史背景裏,浮浮沉沉。左與右的選擇,無非是以所學專業知識的判斷而已,僅僅是學術的問題,無關其他。他們這代人,其實背負著為國為民的曆史使命,不幸的是,政治隔離似乎把學術帶...
餘英時迴憶錄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