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13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中国与世界社会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与世界社会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为什么中国在18世纪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没能够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过去很长时间我们是通过“冲击与回应”去思考的,当天朝上国的清朝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之后,形成了不对等的条约体系,最终导致中国内部秩序变化,开始对西方的冲击进行回应。但这样的看法无疑将中国的现代化停滞归结到外部因素,但作者通过细致考察边缘论、现代化论、依附论在不同产业的解释力,发现未能启动现代化的原因在所谓“弱势专制”,西方的商品、意识形态之所以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深入基层、内地,是因为清及民国已经失去了对边缘基层地区的控制,之所以可对大城市有着完全现代化改造,也是因为对城市强有力的控制,因此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政府,来解决巨大治理规模下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关系,最终直到1949年之后才在走上现代化。
评分##欧洲人视角来写中国从18世纪之后的历史。 世界史优点,往往不在于史料,而在于框架。你可以不同意其看法,但也可以借此了解旁人看中国的维度。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满意的中立和客观,很难成为这类书的长处。 这本书特点之一,跳出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框架,引入“世界社会”的概念,这个改变在本书中的含义是指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两大支柱构成的,偶有文化。 作者将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交互式关系,影响往往是双向的,“对这种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仅仅是政客,中外商人群体(business men)同样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评分##写得非常好!感觉买的不亏!作者怎么做到这么博学的呢!好像什么书都看过啊!唯一有点遗憾的是,这书其实80年代写的,却一直到现在才引进,国内的书籍引进还是太落后了。这次只看了正文部分,全书有1/3是参考文献,如果把参考文献也好好看看估计还能有更多收获。感觉书的装帧比较一般,为什么每一页的外侧要留出一溜空白??很无聊啊。难道还是让人写读书笔记的嘛……
评分##作者跳出“冲击—回应”模式,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18-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与西方平等看待,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评分##书写和翻译皆流畅,以经济互动为主。紧接着看了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决定给该书多加一星,那些自大的,意淫的,理论先行的毛病基本都没有。弱化1840鸦片战争的影响,强调1985之前清朝内部的变化,强调通商口岸和内地的差异,各地区各行业的差异,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上层和下层的差异。主要概念是“非正式帝国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整体都很好,只是最后一章一直说苏联几乎没有给共什么帮助,有点儿太幼稚了……
评分 评分##作者跳出“冲击—回应”模式,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18-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与西方平等看待,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评分 评分中国与世界社会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