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23
作者简介:
纳韦德•凯尔曼尼是生活在科隆的自由作家。他以小说、散文和纪实报道赢得过众多奖项,包括克莱斯特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以及德国书业和平奖。
译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至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王博,王博,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热爱阅读,热爱文化交流,曾任职于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目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江苏理工学院德语助教。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德国电视一台,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萨尔布吕肯报》,2018年3月20日
.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新德国》,2018年4月11日
.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新苏黎世报》,2018年2月21日
沿坟墓而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沿坟墓而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这位……很小就从第三世界跟全家移民欧洲,这种新移民的左,真是对我的胃口。当然他是真·古老国家新移民·左,无论其深刻度,还是久在入籍国,染上的新国籍国味道(对自己身份、视角的认识也好,黄右眼里的”白左“气息也罢),我都比不了。从外高加索开始,他的旅程后半段,我算是断断续续也跟下来了,感觉尤其亲切——不过他笔下的伊朗之旅,更容易看出来,跟前面的旅程关系不大。篇幅长,但文风,思路,都对不上。非要跟前面一样,章节名称都冠以连续的”第XX天“,就很别扭。然后……当然就该轮到吐槽译者,校对,编辑了!反正我把第一遍通读能挑出来的错,都写了笔记~~~
评分 评分##你们真的看了吗?
评分##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像有的人说过的那样吧,是翻译的原因?总之兴趣不大,感觉就是一份流水账,作者越过德波边界,来到了曾经德国人的故乡,为世代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战败者,怯懦的发出几声抱怨,可是,这样的声音必然不会高声,因为我们生活在政治正确的时代。随着作...
评分##这位……很小就从第三世界跟全家移民欧洲,这种新移民的左,真是对我的胃口。当然他是真·古老国家新移民·左,无论其深刻度,还是久在入籍国,染上的新国籍国味道(对自己身份、视角的认识也好,黄右眼里的”白左“气息也罢),我都比不了。从外高加索开始,他的旅程后半段,我算是断断续续也跟下来了,感觉尤其亲切——不过他笔下的伊朗之旅,更容易看出来,跟前面的旅程关系不大。篇幅长,但文风,思路,都对不上。非要跟前面一样,章节名称都冠以连续的”第XX天“,就很别扭。然后……当然就该轮到吐槽译者,校对,编辑了!反正我把第一遍通读能挑出来的错,都写了笔记~~~
评分 评分 评分沿坟墓而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