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07
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等。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最优结果。
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最优配置、最优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最优玩法。
故事法则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故事法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没太大收获,也不是很有趣
评分 评分 评分##1、假设我今天肚子痛,要去看医生。如果看的是中医,医生可能会问我:“你最近吃什么了?什么时候开始疼的?他想从前后相继的事件中,以及病症的发展变化中找病因,这是历时研究。如果看的是西医,医生会马上给我开两张单子:“去验个血,做个B超。”他想从血液成分中看看是否有炎症,从腹部B超中看看是否有病灶,从异常数据和异觉形态上找原因,这是共时硏究。2、故事逻辑与生活逻辑不是一回事,平常事件不能成为故事,能够成为故事的一定是反常事件。比如,某位西医用手术刀洽好了白内障不会被视作神医,但如果某位中医靠着气功、针灸、按摩或中药治好了白内障,那一定被奉为神医。故事生产的关键步骤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结构形态。结构框架设计好了,所谓的伦理正当性、思想意义、宗教情怀,都可以通过平庸的背景交代来解决。
评分##作者的名字让我想起德云社的史爱东,两人都是68年的。通过本书我理解了一些读普罗普原作时未能消化的东西。可能有人会觉得绪论令人头大,但是正文举的例子不少还是挺有意思的,也很本土。不只是引介理论,更是应用。说起来我一直觉得jump系少年漫画也可以用这个分析,但是那像是什么奇怪的成年仪式。
评分 评分##同事说很厉害。借过来看了一下,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比较实在的是在强调民间故事和受众的关系而约束民间故事的一些“法则”。感觉去看《金枝》之类的书就可以很好地替代了?不过英雄杀嫂那一章倒是很不错。不知道最后一章是要干啥子。
评分 评分故事法则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