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5-12
袁一丹,重慶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課題包括:1.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史;2.抗戰時期淪陷區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華文史論叢》《讀書》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已齣版學術隨筆集《此時懷抱嚮誰開》(六閤叢書)。
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後“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齣現,是誰的發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曆史邏輯。
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後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曆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
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誌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鬆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史,睏難之處還不在於曆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曆史細節,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睏難恰在於鬍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迴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
“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於穩固,以緻我們忽略瞭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曆史地位逐漸鬆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最後兩章比較有意思,從語言文字的媒介性上討論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固然有它新的一麵,除陳的一麵,但它卻沒有應有的厚的一麵,立新的一麵。 新文化運動最大的局限在於,它沒能構建起一整套完整的新的世界觀,無法指導國人應對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這也為後來的混亂時代埋下瞭伏筆。 新文化運動另一個缺陷在於,它很快把自身念成瞭一...
評分##趙帥(復旦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生) /整理 2022-05-04 16:19 來源:澎湃新聞 2022年3月26日,復旦大學曆史學係史學論壇暨中國近現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2022年第1期以綫上會議的形式舉行。本次讀書班由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戴海斌教授召集主持,主要討論颱灣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以愛教...
評分##有點急就章
評分 評分##論文集。選讀第一、三、四、五、八、九章,都很精彩。偶爾能讀齣乃師的感覺,實話實說憑我對陳平原的感覺,不見得全是好事啊。
評分##部分選題新穎彆緻,令既有研究彆開生麵,可謂眼光獨到;於定論中發現裂縫,可見眼光犀利與通透。廣徵博引,前後勾連,境界為之打開,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種種辨析令人深受啓發。但就行文而言,架構雖有巧思,但總覺少瞭些連貫,或因某一層麵用力太深,反倒讓上下文之間缺瞭些明白。有些地方為顯深刻,似有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之嫌。或者說,現象或許深刻,但文字展現不免單薄。另有些地方的理論徵引似也沒有必要。
評分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