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課程與教學論》內容全麵,條理清晰,結閤閤理,具有較多的科學性、係統性、理論性及實用性,可供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及教師閱讀、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中的《課程與教學論》分冊。全書共分八章,其主要內容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曆史發展、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課程與教學的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 本書內容全麵,條理清晰,結閤閤理,具有較多的科學性、係統性、理論性及實用性,可供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及教師閱讀、學習、參考。
本書是鍾啓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國傢重點課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和研究的成果。進修是教師知識更新的源泉,是教師有效工作的活力機製。古人雲:“人纔置盛衰,其錶在政,其裏在學。”科委帶除瞭進修的真諦。
而這本書就是圍繞著這一真諦。充分反映國際教育界較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研究成果,為中小學教師提供瞭係統的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的策略及其教學、課程的科學性知識。
作者簡介
華東師範大教授
男,1968年1月26日生,山東省萊蕪市人。教育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課程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傢工作組成員;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傢委員會委員;《國際課程研究: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會會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編委;《全球教育展望》編委。1993年於山東麯阜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獲得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學位。1998年於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獲得比較教育專業博士學位。1997年於麯阜師大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於華東師大破格晉升為教授。現已齣版學術論著8部,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齣版譯著5部。學術論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主要研究方嚮為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哲學、道德教育等。所承擔的主要課題包括: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堂教學重建研究;東西方課程哲學的比較與會通研究。
一、主要經曆
2001.8——2005.10: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2002.8——2005.10: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課程與教學論
2002.8——2003.6:作為“富布萊特學者”(Fulbrighter),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做高級訪問學者,開展閤作研究
2000.5——2003.5:被邀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哈佛大學、美國課程研究促進協會、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學做多場學術報告
1999.10——2001.7: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1995.9——1998.7: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攻讀比較教育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7.9——1999.9:山東麯阜師範大學教科所副教授
1994.9——1996.8:山東麯阜師範大學教科所講師
1990.8——1993.7:山東麯阜師範大學教科所攻讀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學位
1986.8——1990.7:山東省萊蕪市北孝義鄉中心中學教書
二、主要榮譽
2004年入選首屆“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
2004年所參與的課題“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研究”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
2004年主編叢書“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獲國傢圖書提名奬
2003年專著《經驗課程論》、《課程與教學論》獲上海市教育科學一等奬
2003年主編著作《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獲中國圖書奬
2001年被評選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
三、目前正主持的課題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項目: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東西方課程哲學的比較與會通。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項目:東西文化與課程理論。
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理論基礎研究。
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研製小學綜閤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研究。
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基於兒童經驗與生活的教材開發研究。
四、主授課程
課程與教學論
東西文化與課程理論
課程改革專題研究
教學改革專題研究
五、主要學術論著
張華著:《經驗課程論》,上海教育齣版社2000年6月版。
張華著:《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齣版社2000年11月齣版。
張華、石偉平、馬慶發著:《課程流派研究》,山東教育齣版社2000年6月版。
張華、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2004年12月版。
張華等著:《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2007年版。
鍾啓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01年10月版。
鍾啓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瞭中華民族的復興、為瞭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01年8月版。
張華主編:《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叢書》,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齣版。
六、主要學術譯著
[美]威廉 F. 派納、威廉 M. 雷諾茲、帕特裏剋·斯萊特裏、彼得 M. 陶伯曼著,張華等譯:《理解課程》,教育科學齣版社2003年2月版。
[美]愛莉諾·達剋沃斯主編,張華、仲建維、宋時春譯:《“多多益善”——傾聽學習者解釋》,高等教育齣版社2004年9月版。
[美]愛莉諾·達剋沃斯著,張華等譯:《“精彩觀念的誕生”——達剋沃斯教學論文選》,高等教育齣版社2005年版。
[美]帕特麗夏·F.卡利尼著,張華等譯:《幫助學生強壯起來》,高等教育齣版社2005年版
[美]小威廉 E. 多爾、諾爾·高夫主編,張文軍、張華、餘潔、王紅宇譯:《課程願景》,教育科學齣版社2004年版。
鍾啓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教育科學齣版社。
張華主編:《研究性教學譯叢》,高等教育齣版社。
七、參與撰寫的著作
撰寫《多元文化與教育》,3萬字,載張人傑主編:《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山東教育齣版社1997年。
撰寫“第九章? 國際化時代道德教育的課題與展望”,4.4萬字,載鍾啓泉、黃誌成編著:《西方德育原理》,陝西人民教育齣版社1998年4月版。
撰寫“第三章? 素質教育的本質”,3萬字,載鍾啓泉、李雁冰主編:《課程設計基礎》,山東教育齣版社2000年6月版。
撰寫“創新教育本質論”、“‘重點學校’的消亡與‘特色學校’的迴歸”兩章,載鍾啓泉等主編:《解讀中國教育》,教育科學齣版社2000年10月版。
撰寫“第二章? 世界高中課程發展報告”、“第五章?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理念與目標”,載鍾啓泉、崔允漷、吳剛平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03年10月版。
Hua Zhang and Qiquan Zhong (2003). Curriculum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William F. Pinar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八、1996年以後主要學術論文
張華:《活動課程的“概念重建主義”理論探究》,《外國教育資料》,1996年第1期。
張華:《從中西品德心理傳統的對比看中國傳統德育的越過》,《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2期。
張華:《“重點學校”的消亡與“特色學校”的迴歸》,《教育參考》,1996年第2期。
張華:《批判理論與批判教育學探析》,《外國教育資料》,1996年第4期。
張華:《全球問題與道德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6期 。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3期全文轉載。
張華:《教育學的“閤理性”重建:科學哲學的觀點》,《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張華:《20世紀美國課程理論發展:範式衝突與融閤》,《外國教育資料》,1997年第1期。
張華:《“素質教育”本質論》,《教育參考》,1997年第1期。
張華:《再論“素質教育”的本質》,《江蘇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張華:《素質教育本質探論》,《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第4期。
張華:《“特色教育”本質論》,《教育參考》,1997年第4期。
張華:《美國當代“存在現象學”課程理論初探》,《外國教育資料》,1997年第5期。
張華:《特色教育建設:睏境與越過》,《浙江教育》,1997年第11期。
張華:《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論述評》,《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張華:《論道德教育嚮生活世界的迴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第1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1998年第5期全文轉載。
張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範型和實踐模式探究》,《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張華:《美國當代批判課程理論初探(上)》,《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2期。
張華:《美國當代批判課程理論初探(下)》,《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3期。
張華:《‘特色教育’本質論》,《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3期。
張華:《“實踐的課程範式”及其應用研究》,《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5期。
張華:《論課程實施的涵義與基本取嚮》,《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第2期。
張華:《論課程選擇的基本取嚮》《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第5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上)》,《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0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中)》,《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1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下)》,《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2期。
張華:《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價值取嚮與發展趨勢》,《教育參考》,1999年第5期。
張華:《論課程目標的確定》,《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1期
張華:《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與框架》,《教育發展研究》2000年第1期。
張華:《課程與教學整閤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張華:《教學設計研究:百年迴顧與前瞻》,《教育科學》2000年第4期。
張華:《論核心課程》,《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5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200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張華:《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看20世紀課程理論發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第6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
張華:《創新教育本質論》,《教育參考》2000年第5期。
鍾啓泉、崔允漷、張華、有寶華:《為瞭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新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芻議》,《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1年第5期全文轉載。
張華:《現代課程觀與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明日教育論壇》2001年第3期。
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5期。本文被《新華文摘》2001年第8期全文轉載。本文同時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張華:《關於綜閤課程的若乾理論問題》,《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第6期。
張華:《走嚮課程理解:西方課程理論新進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張華:《論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張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價值與實施方略》,《中小學管理》2001年第7-8期。
張華:《主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五種理念》,《江蘇教育》2001年第19期。
張華:《體現新時代的價值觀》,《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19日第4版。
張華:《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嚮》,《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2年第1期。
張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價值轉型與目標重建》,《語文建設》2002年第1期。
張華、周翔:《試論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自我嚮度》,《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張華、安桂清、翁建芳:《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框架及其實驗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張華:《教育與人的主體性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7期。
張華:《研究性學習與生活》,《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第6期。
張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理念與目標》,《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8期。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張華:《世界普通高中課程發展報告》,《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第9期。
張華、李雁冰:《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張華:《再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嚮》,《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03年第3期。
張華:《為課程鑄魂 為教師立命》,《中國教育報》2003.10.9。
張華:《走嚮學習哲學》,《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張華、仲建維:《研究性學習的曆史、現狀與未來》,《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張華:《論研究性教學》,《教育參考》2004年第5期。
張華:《21世紀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基礎教育課程》2004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
張華:《“研究性學習”課程辯》,《基礎教育課程》2004年第7期。
張華:《偶然與智慧》,《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
張華:《走嚮儒學課程觀》,《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本文被《高等學校文庫學術文摘》2005年第1期轉載。
張華、李樹培:《論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嚮度(上)》,《福建教育》2004年第11期。
張華、李樹培:《論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嚮度(下)》,《福建教育》2004年第12期。
張華:《課堂教學的重建:走嚮研究性教學》,《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1期。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張華:《綜閤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與意義》,《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1期。
張華、劉萬海:《“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論意義》,《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10期轉載。
張華:《試論教學認識的本質》,《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6期。
張華:《兒童地位與社會文明》,《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6期。
張華、仲建維:《綜閤實踐活動課程:價值分析和問題透視》,《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2期。
張華:《追求卓越——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現狀考察》,《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5期。
張華、劉萬海:《關於學生評價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0期。
張華:《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上)》,《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1期。
張華:《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中)》,《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2期。
張華:《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下)》,《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3期。
張華:《“我們是幼兒研究者”:談幼兒教師怎樣做研究》,《幼兒教育》2006年第1期。
Zhang, Hua (2006). On the Essence of Know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2, pp. 226-257.
張華:《道德的課程改革與民主的課程領導》,《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
張華:《論探究精神是一種教育人文精神》,《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6期。
張華、唐曉欣:《小學綜閤實踐活動課程選題研究》,《課程研究》2006年第2期。
張華:《教學即研究:達剋沃斯教學思想探論》,《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2期。
張華:《論“設計本位學習”》,《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12期。
張華、劉宇:《試論課程變革的文化問題》,《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1期。
張華:《讓兒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論綜閤實踐活動的本質》,《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4期。
張華:《論服務學習》,《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5期。
九、境外主要學術報告與學術會議
1. 2000年4月27-30日,參加課程理論國際化大會(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地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SU)。提交論文:Reflections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Discourses.
2. 2000年5月4日-10日,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教育學院作學術報告。報告題目:Toward Lived Experience Curriculum: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地點:Binghumton.
3. 2002年12月12日,應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國際教育項目和哈佛大學學生學者聯閤會的邀請,張華於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做學術報告,報告題目:“罕見的中國課程改革:過程、問題與前瞻”(Unprecedente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rocess, Problem, and Prospect)。
4. 2003年2月21日,應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stitute)所長、著名課程論專傢馬剋斯?範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的邀請,張華在阿爾伯塔大學做專題學術報告,報告題目:“為瞭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與內容”(For Every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5. 2003年3月6日,應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課程理論項目主任、著名課程論專傢派納(William F. Pinar)教授、多爾(William E. Doll, Jr.)教授的邀請,張華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做專題學術報告。報告題目:“中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比較研究”(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a and America: A Com
課程與教學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