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全套两本) | ||
| 定价 | 118.00 |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05月 | |
| 开本 | 04 | |
| 作者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151134308 | |
这套书的包装和装帧确实很高档,很有分量感,看起来就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资料。我本来期待的是,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高铁设计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刚入行的技术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核心要点,并能学到一些实用的技巧。但实际阅读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枯燥的技术词典,信息密度极高,但缺乏引导性。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图表,很多时候,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书中一个章节的内容。而且,它的内容组织方式也让我有些困惑,感觉像是把很多独立的技术模块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缺乏一个整体的连贯性。我希望的是一本能够告诉我如何进行一个完整的高铁项目设计的书,从初步勘察到最终验收,有哪些关键步骤,需要关注哪些重点,但这本书似乎只关注了某个特定环节的技术细节,而没有提供一个宏观的视野。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一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高速铁路的设计标准,以便更好地开展我的工作。这套《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感受。它在技术层面无疑是极其专业的,涵盖了高速铁路设计中的许多关键领域。然而,对于我这种更侧重于系统集成和信息化应用的人来说,书中大量的土建、结构、动力学方面的计算公式和技术参数,虽然重要,但却不是我最迫切需要理解的。我更希望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在设计阶段就融入信息化考量、如何处理设计数据与运营维护之间的衔接、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设计流程等方面的指导。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工程结构和物理性能的规范上,而对于信息技术如何赋能高铁设计,则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在尝试将信息技术与高铁设计相结合时,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因为我缺乏一个从设计源头上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接触到的最令人抓狂的参考资料了。本来是冲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这几个字来的,想着能系统地了解一下这个领域的规则和标准,结果拿到手,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写满了晦涩术语的密语宝典,我感觉自己像个误闯了古代炼金术士密室的学徒,面对着那些我根本无法理解的符号和公式,脑子里只剩下“这是什么?”和“我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书中那些图表,虽然看起来很专业,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背景知识,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动荷载系数”、“阻尼比”这些词汇,它只是生硬地抛出来,然后就进入下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完全没有给我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我尝试着去查阅一些基础知识,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让我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是按照技术领域的划分来组织内容的,而不是按照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来展开,这使得我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根本不知道该翻到哪一页去找答案,更别提从中获得实际的指导了。
评分拿到这套《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时,我的想法是,终于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高速铁路的设计精髓了。作为一名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它的期待是,它能像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展示高铁是如何在科学和工程的奇妙结合下诞生的,例如,为什么高速铁路的轨道要采用特殊的材料?在设计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难点是如何被攻克的?以及在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同时,如何兼顾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专业”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它更像是给专业工程师准备的工具书,里面充斥着我完全不认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很多章节我看了半天,也只能理解个大概。虽然它可能包含了非常宝贵的设计信息,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获得宏观认知和科普性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天书,很多精髓都与我擦肩而过。
评分作为一名有一定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我一直对高速铁路的设计充满兴趣,也知道这方面的规范至关重要。因此,当我拿到这套《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时,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和设计理念。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脸”。它在很多细节上的描述,尽管符合规范的严谨性,但却过于精炼,省略了大量的设计思考过程和参数选取依据。例如,在关于轨道板的设计部分,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限值,但对于这些数值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下如何进行调整,却语焉不详。我感觉它提供的是一个“应该怎么做”的框架,却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这对于想要进一步优化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我来说,是非常不足的。条文说明部分也未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更多地是对规范条文的重复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思路和经验的传承,这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份法律条文的注解,而非技术实践的指导手册。
评分好书收了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收了
评分好书!
评分满意。五分!
评分赞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还行
评分好书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