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邁爾斯,[美] 休伯曼 著,張芬芬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4426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401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萬捲方法·質性研究方法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字數:6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為所有采用質性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的研究者而作。
  本書的重點放在資料展示上,包括矩陣錶與網狀圖,而不僅僅是一般的文字敘述。我們對每一種資料展示的方法,都詳加說明並舉例,並對采用者提齣瞭習作方麵的建議。
  本書的實例來自於教育研究、醫療保健、公共衛生、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企業研究、政治科學、公共行政、評估、圖書館科學、組織研究、犯罪學、傢庭研究、政策研究等。這背後的涵義是:方法是通用的,並不受領域限製。
  126位學界人士為我們提供瞭資料,我們將其中許多想法都納入瞭本書。但我們並不想把它變成一本包羅萬象的手冊,而是把一些可用的資源組匯集在一起,鼓勵讀者運用這套資源組,以便能夠進一步發展、檢測,並且精益求精。
  ——作者寄語

內容簡介

  本書厘清瞭質性研究的科學取嚮,強化瞭質性研究者的邏輯思考與實作能力,使得研究新手們更容易走進質性研究之門,順利完成資料分析,進而提高研究者本人與讀者對研究成果的信心。本書可以說為質性研究者構築瞭一條為學的捷徑,它能指引齣資料分析的先後之道,從而幫助研究者掌握這個世界的先後之道。

作者簡介

  Matthew B.Miles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傢,他始終關注著教育改革及其成功之道(Miles,1992)。在質性研究方麵,他所進行的第一項全麵探究,是研究6所新型學校的創建,為期4年(Miles,1980;Miles et al.,1978)。他所寫的《吸引人的麻煩事》(At.tractive Nuisance,Miles,1979b)是對質性研究所做的深刻思考,也預示瞭他此生要獻身的學術誌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1節 質性研究所麵臨的問題
第2節 本書的性質
第3節 我們的取嚮
第4節 質性研究的種類
第5節 質性資料的性質
第6節 我們對質性分析的觀點
第7節 本書的運用方式
第2章 設定資料搜集的焦點與範圍:實質的開始
第1節 建立一個概念架構
第2節 形成研究問題
第3節 界定個案:擬定研究範圍
第4節 抽樣:界定資料搜集的範圍
第5節 研究方法
第3章 設定資料搜集的焦點與範圍:研究設計的進階議題
第1節 連結質性資料與量化資料
第2節 有關資料分析的管理問題
第4章 初步的資料分析
第1節 接觸摘要單
第2節 代碼與編碼
第3節 模式編碼
第4節 寫備忘錄
第5節 個案分析會議
第6節 暫時的個案摘要
第7節 精簡短文
第8節 預建個案綱要法
第9節 持續分析的整體過程
第5章 個案內的資料展示:探究與描述
第1節 如何進行資料展示
第2節 部分排序圖錶
第3節 時間排序圖錶
第4節 角色排序圖錶
第5節 概念排序圖錶
第6章 個案內的資料呈現:解釋與預測
第1節 解釋與因果關係
第2節 解釋性結果矩陣錶
第3節 個案動因矩陣錶
第4節 因果網絡圖
第5節 進行預測與檢驗預測
第7章 跨個案資料展示:探索與描述
第1節 跨個案分析:緒論
第2節 部分排序圖錶
第3節 概念排序圖錶
第4節 個案排序圖錶
第5節 時間排序圖錶
第6節 隨時間發展的散點圖
第8章 跨個案資料展示:排序與解釋
第1節 經由比較分析作解釋
第2節 個案排序的結果矩陣錶
第3節 個案排序的預測項—結果矩陣錶
第4節 變量×變量的矩陣錶
第5節 因果模型圖
第6節 因果網絡——跨個案分析
第9章 矩陣錶:基本原則
第1節 建立錶格
第2節 填入資料
第3節 由錶中資料引齣結論
第10章 形塑良好的意義:引齣結論與驗證結論
第1節 産生意義的技術
第2節 檢測與驗證發現的技術
第3節 研究結論的質量之標準
第4節 實作記錄
第11章 資料分析中的倫理議題
第1節 本章 架構
第2節 倫理理論
第3節 具體的倫理問題
第4節 衝突、兩難與取捨
第5節 建議
第12章 撰寫報告
第1節 基本問題
第2節 讀者與成效
第3節 聲調、文類與立場
第4節 風格
第5節 格式與結構
第6節 運用研究報告
第13章 最後的陳述
附錄 為質性資料分析選擇計算機程序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節 質性研究所麵臨的問題
  質性資料的形式通常是文字,而不是數字。長久以來,社會科學的某些領域就是以質性資料為基礎,尤其是人類學、曆史學,以及政治科學。然而近十年來,越來越多基礎學科與應用領域的研究者投入質性研究的範式中,這些應用領域包括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公共行政、組織研究、企業研究、醫療保健、城市規劃、教育研究、傢庭研究、方案評估與政策分析等。正如L.M.Smith(1992b)所觀察到的,以下諸多的詞匯實際上都已經變成同義詞瞭,這些詞匯包括:民族誌(ethnography)、田野法(fieldmethods)、質性研究(qualitative inquiry)、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個案研究(case study)、自然取嚮研究(naturalistic methods)、響應式評估(responsive evaluation)。
  質性資料是很有魅力的。研究者可以藉它們,對一個可辨識的地方所發生的事件過程,做齣有實據的、豐富的描繪與解釋。也可藉它們,保留住時間流程,精確地看齣哪一事件導緻哪一事件,並引齣精彩的解釋。再者,好的質性資料也更可能導齣意外的發現與新的整閤;幫助研究者超越第一印象,並産生或修改概念架構。最後,由質性資料導齣的發現,會具有一種“不可否定性”。文字具有一種具體的、生動的、有意義的力量,尤其是將文字組成事件或故事之後,更能讓讀者信服,這名讀者可能是一名研究者、決策者,或是實務工作者。這些效果並不是簡化的一堆數字所能産生的。
  我們於1984年齣版本書的第1版(Miles&Huberman;,1984),從那時起,質性研究已有著驚人的發展。我們為這第2版所搜集的書籍、文章與報告,超過第1版3倍有餘。人們對認識論問題的爭議繼續延續(Guba,1990);完整的研究手冊(Denzin&Lincoln;,1994;LeCompte,Millroy,&Preissle;,1992)也齣現瞭;Sage齣版的質性研究法係列叢書已超過24冊,新期刊有《教育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保健質性研究》(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新聞通訊有《文化人類學方法》(Cultural Anthropology Methods),年度論壇有教育民族誌研究論壇(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Research Forum)、教育質性研究研討會(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Conference),電子公共版有QUIL,軟件會議有計算機與定性方法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而主要的專業團體
  大多也都組成瞭質性研究的相關團體。
  但是,在這些熱鬧的活動中,我們也應該記得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並未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數據搜集費時費力、數據過多、研究者偏失可能很大、數據處理與編碼耗費時間、隻有少數案例可供處理時其抽樣的適切性問題、研究發現的可概括性、研究結論的信度與質量、結論應用於政策與行動的可能性。
  若以信度與效度等傳統詞匯來看,質性研究的發現會受到嚴重的質疑(Dawson,1979,1982;Ginsber9,1990;Kirk&Miller;,1986;Kvale,1989a;LeCompte&Goetz;,1982)。雖然也有學者認為判斷質性研究發現的好壞,其標準應該和傳統研究有明顯的差異,Lincoln與Guba(1985,1990),Wolcott(1992)等人都曾強調過,但一般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將於第10章詳談此問題。現在,許多與學位論文奮戰的研究生和有經驗的研究人員仍是單兵作戰,也常常隻研究一個個案,縱然如此,質性研究工作實際上·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們看到“多場地、多方法”的研究(A.G.Smith&Louis;,1982)已經越來越多;這種研究可能結閤瞭量與質的研究(Rossman&Wilson;,1984),它們可能是由一個團隊來執行,搜集與分析得到的資料,還要拿來做比較(Herriott&Firestone;,1983;Yin,1984)。
  除此之外,質性研究還有一個睏難的問題並未解決,正如我們其中一人曾提及的:采用質性資料最嚴重與最睏難的問題,就是我們所用的分析法並未有係統地闡釋齣來。研究者麵對量化資料時,已有一些成規可供使用。但是,麵對堆積如山的質性資料時,研究者卻沒什麼指引,可幫助他去避免自我欺騙,讓他不緻於把不可
  靠或無效的研究結論提交給科學組織或做決策的讀者們。我們怎樣纔能確認:一個“自然的”、“難以辯駁的”、“偶然發現的”研究結論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必須說:1979年以後質性分析在方法方麵已有進步,例如,以圖錶來呈現資料的做法已經不算稀奇瞭。雖然有人認為現象學是一種“無技術的方法”,不過采用現象學的人士也已經開始闡釋使用現象學方法的程序瞭(Kvale,1988;Melnick&Beaudry;,1990;Pearsol,1985)。學者(Strauss&Corbin;,1990)也已將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methods)說得更清楚瞭;另外,《文化人類學方法通訊》(Cultural Anthropology Methods Newsletter)的格言是:“方法是屬於我們全體的。”1976年時Sieber發現:7本備受推崇的田野研究法教科書之中,談資料分析的篇幅不到5%~10%。現在的情況已大大改觀瞭。近年來的教科書已經更為慎重地討論資料分析的問題瞭(Bernard,1988;Bogdan&Biklen; l992;Goetz&LeCompte;,1984;Merriam,1988;Patton,1990;Smith&Mannin9;,1982;Spradley,1979;Werner&Schoepfle,1987a,1987b)。
  不過人們對於研究發現的信心仍然不足。顯而易見地,質性研究界仍缺乏一套清晰的分析法。我們需要繼續努力,把分析質性資料的原則找齣來,此處所說的原則,是指引齣與驗證結論時,大傢可以共享的基本原則。
  有些質性研究者仍認為資料分析是一種藝術,堅持用直覺法。他們隻告訴我們他們所做的,就是將雜亂的田野資料予以分層與分類,而且還說:所用的方法無法簡化,甚至無法溝通。我們並硃真正看見他們如何將3 600頁的田野筆記化為最終的報告——雖然這份報告可能點綴瞭一些生動的示例。
  另有一些研究者不想細究資料分析這一問題,因為他們認為想要清晰判定研究發現的效度,是根本不可能的(Becker,1958;Bruyn,1966;Lofland,1971;Wolcott,1992)。還有些人的理由是更深一層的,例如有些現象學導嚮的(phenomenologically oriented)、詮釋取嚮的(interpretivist)與建構主義的(eonstruetivist)研究者認為:在認知主體之外,根本沒有一個不模糊的、可以供我們報告的實在界存在;因此也就根本不需要發展係統的原則,以便讓研究者能好好說明此實在界的規律性(參見Dreitzel,
  1970)。以他們的觀點來看,社會過程乃是短暫的,現象是流動的,在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s)對此現象的建構與描述方式之外,並無獨立自存的實在界。
  學者在不同思想學派的爭辯上所花的力氣似乎太多瞭。究竟質性研究者要怎樣做纔適當呢?學者們對此問題花的力氣,反而並不夠多。我們承認George Homans(1949)說的是對的:“撰寫方法論的人士通常忘瞭:方法論是一種策略問題,而不是思辨問題。”(P.330)
  我們撰寫本書的基本信念是:身為質性研究者,我們需要不斷與人分享我們的方法,分享一套明確說明的、有係統的方法,我們謹慎地用它來引齣與檢驗結論。若用質性研究的詞匯來說,我們需要一套確實的、可靠的、可重復的分析法,而本書正是在響應此一需要。
  第2節 本書的性質
  本書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為所有采用質性資料的研究者而寫。目標是分享現有相關的分析技術,有些技術來自我們自己的經驗,有些則來自學界——他們設計、檢驗並且運用質性資料分析法。本書的重點,是放在資料展示(data display)上,包括矩陣錶與網狀圖,而不隻是一般的文字敘述。我們對每一種資料展示的方法,都詳加說明並舉例,再對采用者提齣實作方麵的建議。
  讀 者
  本書是為正在做研究的人士所寫,包括所有學科領域,無論是基礎或應用學科,隻要你正在為質性資料分析這一問題而努力的人士,都可以是我們的讀者。
  我們第一類的讀者是研究新手們,可能是研究生或是學術研究的新手。另外,我們曾遇到許多初做質性研究的學生,他們覺得毫無頭緒,也覺得自己訓練不足。我們將這類人士謹記在心,撰寫時盡量使用易懂、支持性的語言,而且也為在質性研究法課程中使用本書的人士提齣建議。
  本書的第三類讀者是谘詢人員與經理人員,他們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依靠質性資料,他們需要實用的方法,纔能將質性資料做最佳的運用。
  本書的許多實例來自於教育研究,有我們自己的,也有彆人的。我們也用瞭一些其他領域的實例,包括醫療保健、公共衛生、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企業研究、政治科學、公共行政、方案評估、圖書館科學、組織研究、犯罪學、溝通、計算機科學、傢庭研究、政策研究。這背後的涵義是:方法是通用的,並不受領域限製。
  本書為多個個案研究提齣瞭一些分析法,這類研究是由一組研究團隊來進行的。但如果你是獨自一人做研究,或者你隻研究單一個案,或者你隻將研究重點放在個人或小團體上,這些類型的讀者也不要對本書覺得失望,因為本書也為你們提供瞭許多相關實例,也針對你們提齣瞭建議。
  方嚮
  這是一本工具書,我們並不想把它變成一本包羅萬象的手冊。我們試著把一些可用的資源組匯集在一起,鼓勵讀者運用這套資源組。總之,我們希望這套資源組,能夠進一步發展、檢驗,並且精益求精。
  本書所用的資源來自兩方麵。第一,從過去十年齣版的眾多著作中擷取與綜閤而來。第二,我們對質性研究者做瞭一項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e),寄給他們一份非正式的調查,詢問他們曾經使用過的質性資料分析法,並希望他們能將實例、資料展示與建議等寄給我們。總計有126位學界人士,為我們提供瞭資料,我們將其中許多想法都納入本書瞭。
  本書的主題是做分析,對於研究設計與資料搜集,我們隻談和做分析有關的部分。另外像進入現場、與報告人建立信任關係這類問題,我們隻稍稍提及。許多學者對這類問題已有不錯的且持續的討論,我們會在適切處做一引介。
  我們盡可能采取具體且直接的方式來說明,希望能夠盡量貼近讀者,並且能跨越各個領域,做一寬廣的引導。我們希望本書的每一章都有一完整的架構,全書都強調要用真實的資料做實時的練習。本書所介紹的每一種方法,都包括具體的實例,並盡量地詳盡說明,好讓讀者看齣來分析究竟是怎樣進行的,且希望讀者能嘗試這種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在未來的研究裏去修改這種方法。
  我們希望這是一本實用的書。雖然我們在本章第4節陳述瞭我們的認識論觀點,我們可能並不像讀者剛接觸我們時所知覺到的那樣樸素天真,我們相信:任何方法,隻要能從一組質性資料中,産生齣清晰、可驗證且確實的意義,這種方法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不論這種方法的哲學觀點如何。
  本書介紹的方法也都簡單易學,不需要很長的學習時間,也不需要先弄懂專門術語。在此順便一提,我們發展齣這些分析法,並且采用或修改他人的方法,這些經驗都讓我們十分愉快且收獲豐富。
  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並不在於要求讀者們一絲不苟地去運用這些分析法,而是希望讀者們能夠不斷創造、檢驗、精煉齣簡單、實用與有效的分析法,這纔是質性研究者的首要任務。
  一位歐洲的社會學者(W.Hutmaeher,個人溝通,1983)對我們的第1版做瞭一個完善的評論,很能錶現我們希望的精神:
  我想你們為大傢必須解決的許多方法問題,找到瞭一個綜閤性的答案,我們自己對這些問題處理得很差,當我們嚮同儕作報告時,結果往往是鎩羽而歸。不過,你們的答案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後的定論。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大傢都會仔細
  思考你們的答案。
  我們的期望還不隻是如此。在我們對質性研究者所做的調查中,我們詢問大傢一些我們還不太清楚或疑惑的問題。有位研究者的迴答如下:“每件事情都不清晰,都讓人疑惑……然而,方法經過改良後,可以讓人對這個更為有效的平颱更有信心,為行動提供瞭更為堅固的基石,雖然這塊基石並不是不容質疑的。”
  好的質性分析需要仔細思考、試驗、對話與學習。撰寫本書就是想要與大傢分享我們在這些方麵所做的努力。我們始終堅信:具體的、可分享的方法的的確確是“屬於我們大傢的”。過去十年問,我們發現:根據新研究精煉與發展齣分析法,是非常值得的;我們對研究結論的信心增加瞭,也加強瞭研究的、實作的確實性,讀者也跟著增加。我們希望我們的經驗能有益於同儕們,就像同儕們的經驗曾經惠及我們一樣。
  第3節 我們的取嚮
  我們認為請研究者將自己的傾嚮說清楚是不錯的處方。我們想要瞭解一個研究者如何建構這個社會世界的外觀,並瞭解他怎樣努力為讀者呈現一個確實可信的報告,之所以做這些努力,其實就像我們想要瞭解與我們說話的對方一樣。如果有3個人想努力爭取我們的注意,一個人是批判實在論者(critical realist),一個是批判理論論者(critical theorist),另一個是社會現象論者(social phenomenologist),我們就需要知
  道他們每個人思想的源頭。他們三人會有很不一樣的觀點——對於何為真實?什麼可以被知道?以及要如何如實錶達這些社會事實?
  我們在本書第1版錶示自己是實在論者(Huberman&Miles;,1985),現在我們還是。而“實在論”可以意味著很多東西,我們自認屬於“超越實在論(transcendentalrealism)”(Bhaskar,1978,1989;Harre&Secord;,1973;Monicas&Secord;,1982)。“超越實在論”意味著,社會現象不隻是存在於心中,而且存在於客觀世界裏;而各社會現象之間具有某些規律性與閤理的穩定關係,可以讓人們去發現。規律性來自於把現象連結在一起的規則與順序。從這些模式中,我們可以引齣一些結構,這些結構乃是潛藏在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大多數的結構都不是人眼可見,但這一事實並不會使得看不見的結構就變成非真實的東西,更何況我們實際上都被諸多規律的物理機製(physical mechanisms)所包圍著,而我們對此頂多也隻有些微的覺察而已。
  人際關係與社會是我們想探究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其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使我們想采用實在論去做探究時,會變得較為復雜,但這種探究並非不可能進行。我們和物理研究者不一樣,我們要處理的是機構、結構、實作與慣例,人們會復製且改變這些東西。在這些社會結構的架構裏,人所認定的意義(meaning)和持有的意嚮(intention)會發生作用,我們雖然看不見這些結構,但它們卻是真實的。簡言之,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例如語言、決定、衝突與階層等,都是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對於人類行為有強烈的影響,因為人們會以共同的方式,去理解社會現象。被相信的事物,就會變成真的事物,而且是人們可以探究的事物。
  我們同意詮釋取嚮者指齣的:知識是社會性與曆史性的産物,而“事實”來到我們麵前時,都是負載著理論的。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思想沉澱社會文化資深閱曆

評分

很不錯的,要好好看瞭。

評分

經典圖書。

評分

比書店便宜,送貨快,質量不錯。

評分

活動買的,很劃算,希望多搞點活動!

評分

好書,經典款

評分

搞社會科學的入門,還不錯

評分

本書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為所有采用質性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的研究者而作。

評分

書不錯,學習用,內容翔實,贊一個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第2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