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從最初的構思到齣版問世,前後曆經6年之久。其間得到已故鍾敬文教授的關心、中國民俗學會多位負責人的支持和人事部專傢司對相關課題的部分資助,謹此錶示衷心的感謝。對於《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論文的各位作者、譯者以及擁有原作版權的齣版社、雜誌和個人分彆以無償或象徵性地收取一定版稅讓渡相關權利的善意,編者深錶感念。商務印書館副編審李霞博士為《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的齣版盡心盡責,也令我非常感激。《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編者歡迎並期待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內容簡介
《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的主題為“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旨在較為集中地介紹中國及各主要國傢民俗學的發展曆程及其基本的學術概念和理論、學術傳統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術等。編者假定的讀者群為愛好民俗學的本科生,尤其是剛剛跨人專業門檻的民俗學或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課程研究生、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及特彆關心民俗文化問題和中國民俗學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編者期待《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能有幸成為民俗學專業基礎性的中文讀本。
中國民俗學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瞭有目共睹的進步,現已成為中國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園地的“顯學”之一。近些年,與中國民俗學有關的各類理論著述、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研究、民俗誌和田野調查報告、專題研究成果及通俗類讀物陸續問世,越來越多地引起瞭海內外學術界及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國內不少大學的院係也相繼在本科教學中設置瞭不少民俗學類課程,擁有民俗學及同類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大學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社會明顯和持續地齣現瞭重新認識並進而復興傳統民俗文化的動嚮。不僅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會都齣現瞭對於民俗和民俗學知識的需求。《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正是為對應此種專業教育和社會公眾的知識需求編輯齣版的。
盡管民俗學的國際學術交流一直以來頗為活躍,國際學術界共享的民俗學理念也頗為眾多,但考慮到不同國傢的民俗學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其成長軌跡和學術傳統的流脈畢竟各有特色,故《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擬以五組論文分彆介紹中國、日本、韓國、北美和德國的民俗學。
目錄
上冊
導言
中國民間文藝學史諸流派
20世紀“民間”概念在中國的流變
論濛古族現代民俗學的形成與發展
從書麵到口頭:關於民間文學研究的反思
“內在的”和“外在的”民間文學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兩種學術取嚮
從“傳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産
天時與人時——民眾時間意識探源
“俗信”:支配中國民俗生活的基本觀念
人類學田野調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龍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學學術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學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學的新視野——從兩部日本民俗學概論談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神奈川大學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獨樹一幟的物質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學之存在意義——從村落社會發展起來的一門構想性科學
展望比較民俗學
名為”靈魂”的記憶裝置——圍繞”民俗”概念的素描
現代社會與民俗學 [
民俗知識的動態性研究:衝繩之象徵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的對話——圍繞“田野工作”展開的討論
下冊
韓國民俗學的發展和研究課題
韓國民俗學的發展曆程
韓國民俗學的近況
韓國和朝鮮神話研究之比較
民俗的時間、空間和近代的時間、空間——祭儀時空間的變化
哭泣的文化人類學:韓、日、中的比較民俗研究
美國當代民俗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
論歐美現代民間文學話語中的“民”
口頭詩學與民族誌
語境中的民俗——美國錶演理論述評
反反“民俗”
為民俗學正名
新展望之後:20世紀後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義理論與民俗研究:20年邁嚮理論的軌跡
我是民俗學傢而你不是——民俗學實踐中泛化與分界的策略對抗
民俗學在加拿大
德國民俗學的迴顧與展望
民俗主義:一個概念的挑戰
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秩序——來自民俗學的評論
地點·工作·身體:現代歐洲的民俗誌——第34屆德國民俗學會大會綜述
著、譯者簡介
後記·鳴謝
精彩書摘
上冊
中國民間文藝學史諸流派”
劉锡誠
引言
迴顧和梳理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學術史,必然會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有沒有齣現過流派或學派?如存在著和存在過的話,都是一些什麼流派,代錶人物是誰?代錶作和主要觀點是什麼?什麼時候形成?後來的發展狀況怎樣?
在流派或學派問題上,筆者是多元論者。除最近常說的“民俗學派”(鍾敬文,1999)之外,至少還齣現過歌謠研究會和以瀋雁冰、魯迅、周作人為代錶的“文學人類學派”,以顧頡剛、楊寬、童書業為代錶的“古史辨派”,以淩純聲、芮逸夫、吳澤霖、聞一多、馬學良為代錶的“民族學派”,以鄭振鐸、趙景深為代錶的“俗文學派”,以何其芳、周文、呂驥、柯仲平為代錶的“延安學派”,以鍾敬文、江紹原等為代錶的民俗學派等。
判斷一個流派的形成和存在,筆者以為要從四個方麵去考察:1.流派是曆史性産物,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和存在,如這種條件不存在瞭,相應的流派也就消亡。2.流派有一個基本隊伍。3.有自己的綱領。4.必須有其代錶作。因曆史文化背景的製約,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齣現的流派或學派,大都發育不很成熟,也不完善。即使有流派或學派存在,也會有一些有成就的學者不屬於任何流派。有的學者先是屬於這派,後又成為另一派,各流派或學派之間也不是水火關係,往往是既有差彆,又有交叉和融匯。
民俗學的曆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