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语词的密林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尘元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汇
  • 语义学
  • 认知语言学
  • 隐喻
  • 文化
  • 思维
  • 哲学
  • 文学
  • 跨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8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663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所着《社会语言学三书》的第二本。作者选取当代中文的二百个语词或短句,探寻其社会意义或产生这些语词的社会环境。各篇独立,有如二百则超短散文;配以具启发性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书前引录哲人狄德罗箴言曰:“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

内容简介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竟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人本书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作者简介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

内页插图

目录

在语词的密林里
(0)小草
(1)甲肝
(2)感冒丹
(3)病狂
(4)郭嵩焘
(5)潘光旦
(6)科学的冲击
(7)OK/km
(8)攻关/公关
(9)饭店
(10)最大障碍
(11)“文改万岁!”
(12)选词
(13)金克木
(14)符号
(15)牙具
(16)打的
(17)连写
(18)国库券
(19)对称
(20)对称性
(21)不可译
(22)“官场用语”
(23)“简明英语”
(24)手包
(25)编辑/编辑家
(26)雨衣/风衣
(27)联想
(28)运作
(29)麦淇淋/人造黄油
(30)妈的奶最香
(31)公开性/透明度
(32)器泳/蹼泳
(33)催化
(34)安乐死
(35)从左向右
(36)提倡简体字坐牢
(37)投机取巧
(38)衣服上印外国字
(39)T恤
(40)意识
(41)略语
(42)去往
(43)旷日持久
(44)急症室/急诊室
(45)米高峰
(46)国骂与诗
(47)不诗
(48)美国加州-蒙古烤肉

(49)投诉
(50)令誉
(51)《明天发生了战争》
(52)邓颖超
(53)文传机
(54)麻疯?
(55)诗的翻译
(56)在了
(57)西瓜水
(58)地名学
(59)“西西”
(60)乌尔都语/英语?
(61)“四大”
(62)无人性
(63)三人成众
(64)“以文养文”
(65)言语/语言
(66)齐飞·一色
(67)“大”字风
(68)乐仔
(69)0(零)
(70)后门
(71)公关小姐
(72)文盲
(73)“只卖香烟,不卖口号”
(74)迷你
(75)模式
(76)绿色
(77)顺口溜
(78)带响
(79)无独有偶
(80)倒
(81)倒挂
(82)忧一优
(83)再说“倒”
(84)优皮士
(85)涂鸦
(86)分偶
(87)记号
(88)滑坡
(89)“国科联”
(90)婴儿也会思考
(91)灰市场
(92)语言经济力
(93)文盲问题
(94)麦克太太
(95)“对缝”
(96)文字的“命运”
(97)今之古文
(98)数字癖

(99)“王後”
(100)图像诗
(101)量
(102)尘
(103)海然热
(104)番鬼
(105)《一千零一夜》
(106)香榭丽榭
(107)自我贬低
(108)时间可逆
(109)“三合一”
(110)请读我唇
(111)苏·广州
(112)贫困线
(113)烟雾
(114)福
(115)量词
(116)使用邮政
(117)爱滋/艾滋
(118)系列
(119)倾斜
(120)运行
(121)高买
(122)走穴
(123)sTD
(124)幽默
(125)镭射
(126)CD
(127)非小说
(128)“六通一平”
(129)BBC
(130)数字游戏
(131)经济信息
(132)热
(133)笨死
(134)语藂
(135)萬圆绑
(136)嘉年华会
(137)拼搏
(138)无×不×
(139)聊
(140)四字美言
(141)共识
(142)××性
(143)可乐
(144)绝译
(145)棚虫
(146)桑拿
(147)马杀鸡
(148)“唯批”
(149)情结
(150)弘扬
(151)渤黄海
(152)“亢慕义斋”
(153)连袜裤
(154)解脱/解放
(155)“不能去!”
(156)大文化
(157)停顿
(158)顿/空
(159)春运
(160)负增长
(161)胶袋
(162)花样
(163)迷外
(164)老年痴呆症
(165)阳春觉
(166)农转非
(167)俄文单字
(168)非语言交际
(169)柴圣
(170)翡冷翠
(171)语言悲剧
(172)一钱不值
(173)7397
(174)格林威治
(175)拉力和死硬
(176)流行语
(177)崩克
(178)“老兄”
(179)寅一辰
(180)Q
(181)软和硬
(182)对联
(183)“三S”外交官
(184)三D
(185)反思
(186)吨粮田
(187)厄尔尼诺
(188)似懂似不懂
(189)国际女郎
(190)人均
(191)叠字迎春
(192)ABc
(193)癌
(194)古人说话
(195)进口“物资”
(196)新潮
(197)人和书
(198)你家父
(199)“隐语”
(200)斗嘴
(201)日夜
后记

图片索引
重返语词的密林
“我回来了”
一、搞和垮
二、性爱
三、881或“八八一”
四、网上笑容
五、拉长
六、线
七、管道
八、热

在语词的密林里
一、后现代与负增长
二、颜学
三、网语也有颜
四、长和短
五、汉字却有“颜”
六、“伊妹儿”
七、拟动物化
八、伟哥

当“人”变成“分子”的时候
一、酷
二、伊妹儿说:LOL
三、独白
四、分子
五、当人变成分子的时候
六、印贴利根追亚
七、一根毛或一撮毛
八、——高尔基

嗨!
一、P
二、Q
三、整
四、Hil嗨!
五、你
六、喂

虫变成人抑或人变虫?
一、千年虫走了
二、Y2K
三、蛀虫是人吗?
四、人变牛
五、量规虫

酷毙帅呆!
一、酷毙帅呆
二、名字带来民主与平等
三、姓名的灵物崇拜
四、20世纪奇观
五、组一组一组
六、“敬惜字纸”

官迷
一、首席执行官
二、官本位
三、科级车
四、官字两个口
“主义”时代终结了吗?
一、“主义”满天飞的时代
二、主义最初只是一种学说,一种信仰
三、聪明人不把“主义”这个语尾接在自己的名下
四、后来“主义”变成了棍子,人就变成“分子”了
五、知识者制作了“主义”,却往往落在主义的陷阱里
六、“主义”时代终结了吗?

拍马屁和马屁精
一、马屁精
二、多么难听的语词呀
三、不堪入目的杜斯芬醚
四、物质三态,人间两态
五、傻女婿的故事
六、屎尿屁能人诗文吗?
七、科学家不忌讳屁
八、三字经和四字经
九、放屁狗

我不是人
一、词典证明我不是人
二、我有时是人有时不是人
三、我顿时想考博士生
四、也许我小时候曾经是人
五、学习“猴子变人”
六、原来我是牛鬼蛇神!
七、找回我自己
后记

精彩书摘

  七、管道
  新一轮海峡两岸对话开始了,这当然是九八灾年的一个可喜的信息。境外评论说,这是“在两岸正式交流管道已告废弛的情况下”(港刊),志在“重建两岸制度化的协商管道”(台报)。
  人们注意到,境外传媒大量报道和评论这个正在启动的“管道”。境内的传媒则称之为“渠道”。一边是“管道”,一边是“渠道”,其语义一也。这就是社会语言学所说的语汇因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管道”只是一根管子,用来传送水呀气呀油呀什么的,没有境外所引申的释义(=渠道)。而“渠道”一词则有二义,除了作为水道的语义外,还有作“途径”的引申义。
  说来可能你不太相信,这两个语词(引申义)都是外来语。外来语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借词,既不是音译借词,也不是意译借词,但将管子或水道引申为一种途径,一种通道,是从英语的channel来的。此字在现代欧洲语言中,即不限于英语,都有此义,或者都可引申为途径。
  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个著名的论点: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自给自足的。信哉!
  八.热
  我曾经生造过一个语词:热词。
  热词当然是一个谁也不懂的东西,应该进语词病院。热词的生成是仿照热门,热点,热恋,以及科学上的热寂论,或新近出现的热点文学之类“创造”出来的。
  体温比正常高,叫做发热,俗称发烧。发烧语义引申,便是热爱得不可开交的程度,于是时下有所谓“发烧友”之说。发烧友专指那些可爱的先生女士们,他们和她们对音响设备爱得发狂,或者不如说讲究得发狂,买个音箱花上十万八万,“弹指一挥间”。有人不以为然,竟冷冷地说,他们爱的是机器,不是音乐。发烧友听了笑一笑,说,没有好机器,能听绝对纯真的音乐么?公说公有理。至于我,我发烧不起来,因为我领养老金,没有足够的$$$。
  近年两国之间建立“热线”电话,则是人人都晓得的了。西方一些词典说,热线一词是50年代冷战时期才出现的。据说那时两个超级大国设立了这么一条热线电话,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两国元首可以直接通话。不言而喻,通话的目的是在迅速解决问题,以便它们可以取得主宰世界的妥协方案。为了保持这条热线每天24小时畅通,不出任何故障,每一个特定时间(例如每小时)彼此都要收发一段话语(对不起,我在此处借用了后现代的一个术语),一段与政治绝对无关的话语,以便测试线路是否畅通。据说那时苏联播发的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片段。本来((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与当前现实政治完全无关,不过敏感的传媒家却嗅出这里大有文章云云。据说这里播发的小说,是一种无言的信号,没有语言的语言,据说它可能暗示:战争乎?和平乎?请君三思!
  过敏症患者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会有的。

前言/序言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片广袤无垠、层层叠叠的“语词的密林”中,隐藏着无数等待被发现的宝藏。这里并非指代某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象征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语言、文学、思想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所构成的世界。我们即将展开的旅程,正是在这片神秘而丰富的土地上进行的探索。 这片“密林”的入口,并非由雕刻精美的石碑标志,而是藏匿在每一个我们开口的瞬间,每一次我们落笔的起笔。这里的树木,是每一个汉字、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语。它们形态各异,粗壮的词汇如同参天古木,支撑着整个语汇的王国;纤细的短语则如同藤蔓,缠绕着,连接着,编织出更复杂的意义网络。而那些隐匿在字里行间的细微差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语助词、连接词,则如同密林深处的苔藓、菌类,虽然微小,却对整个生态的健康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踏入这片密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被古人称颂的“字斟句酌”。这些被精心挑选、锤炼的词语,如同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为我们的思想注入生机与色彩。它们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情感表达的利器,是思想传递的桥梁。一个恰当的词语,可以使平淡的叙述变得鲜活,可以使晦涩的道理豁然开朗,可以使冰冷的情感得以慰藉。例如,在描绘自然景象时,“山”与“巍峨的山”、“巍巍的山”、“青山”、“黛山”之间,有着微妙而丰富的差异。“巍峨”赋予了山庄严、宏伟的气质;“巍巍”则强调了其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的状态;“青山”点染了生命的活力,“黛山”则勾勒出远山含烟、幽静深邃的意境。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整个画面的色调与情感基调。 沿着密林中蜿蜒的小径深入,我们会遇到“句法”这条河流。河流的奔腾,是句子结构的变化;河流的曲折,是不同语气的表达。词语如同河边的石子,而句子的形成,则赋予了这些石子以流动的生命。主谓宾的有序排列,如同河道的稳固;倒装、省略、并列等句式,则像是河流的急流、缓流、支流,为语言带来了多样的韵律和节奏。我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句式,来强调事物的不同方面,来表达微妙的语气,来营造不同的阅读体验。例如,“我吃了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被我吃了”虽然陈述的是同一件事实,前者以“我”为主动,强调了“吃”这个动作的执行者;后者则将焦点放在了“苹果”上,突出了苹果被“吃”的状态。这种句法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尤为重要,它能够影响读者的情感投射,引导读者的注意力。 穿过“句法”的河流,我们便来到了“修辞”这片更为奇幻的区域。这里,语言不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它被赋予了艺术的灵魂,被赋予了想象的翅膀。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这些修辞手法,如同密林中生长出的奇异花朵,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比喻,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让抽象变得具象,让陌生变得亲切。如“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瞬间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笑容,赋予了触手可及的温暖感。“月亮是天空的眼睛”,则赋予了冰冷的月亮以生命与观察的能力。拟人,更是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为,让文字的世界充满了生动的活力。“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赋予了小草生命力与好奇心。“排比”则以并列的句式,层层递进地强化某种情感或思想,形成强烈的气势。“她美丽,她善良,她智慧”,用连续的肯定,构建出一个令人钦佩的形象。“夸张”更是将事物的特征放大到极致,以达到引人注目、增强感染力的效果。“说曹操,曹操就到”,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夸张表达。而设问与反问,则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在这片密林的深处,我们还会遇到“文学体裁”这片辽阔的草原。诗歌的浪漫,散文的细腻,小说叙事的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的张力,史书的厚重,哲学的思辨……每一种体裁,都如同草原上不同的植被,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与生长规律。诗歌,用凝练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它如同密林中高处的鸟鸣,清越而悠远。散文,则以自由的笔触,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它如同林间的小溪,缓缓流淌,滋润心田。小说,则通过情节的构建,人物的塑造,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它如同密林中的迷宫,引人入胜,步步探索。戏剧,则将矛盾与冲突集中呈现,以对话与行动推动剧情发展,它如同林间突然爆发的雷鸣,震撼人心。史书,以翔实的史料,记录着人类的过去,它如同密林中参天的古树,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哲学,则以深刻的思辨,探索世界的本质,它如同密林深处寂静的湖泊,澄澈而深邃。 然而,“语词的密林”并非仅仅是静态的词语与结构的堆叠。它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词语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的词语,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加入到这片密林的成员行列;旧的词语,也可能因为使用频率的降低而逐渐式微,甚至消失。语言的发展,就像是密林中生物的进化,充满了生命力与创造力。例如,曾经“同志”这个词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含义;而如今,它的含义则更加多元和开放。“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催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词汇,如“网购”、“宅男”、“信息爆炸”等等。 更重要的是,“语词的密林”连接着我们的思想与情感。我们用语言来思考,用语言来表达,用语言来与他人沟通。每一篇文字,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火花,一次情感的释放,一次心灵的交流。我们在这片密林中穿梭,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寻找那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的智慧,寻找那些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的情感。 这片“语词的密林”是无边无际的,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新的创造。我们在这片密林中,学习、成长、感悟,并最终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这片密林,既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体系,也是主观存在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量,也闪耀着个体创造的光辉。 我们的旅程,便是要在这片广袤而深邃的“语词的密林”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探索思想的深度,去体验情感的温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现过程,一个充满惊喜与启迪的奇妙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深度思考角度感到非常惊艳。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处那些复杂、甚至有些晦涩的议题。作者敢于触碰一些社会禁忌或长期被忽视的灰色地带,并通过富有智慧的对话和象征性的情节,引导读者进行反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谜团,迫使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这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成功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骨架之中,使得说教式的说理变得生动立体,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心弦的,是它对于情感的细腻捕捉和真诚表达。它没有过度煽情,却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击中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失落”、“渴望”和“救赎”这些人类基本情感的拿捏,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而有力。书中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相互作用之上,显得无比坚固和真实。读着他们的喜悦与痛苦,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直接写下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这种基于人性共鸣的写作力量,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它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跨越时间的生命力,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舵手,引领读者在情节的波涛中平稳前行。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色的挣扎与选择都显得真实可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故事的主线清晰有力,但又不乏巧妙的支线穿插,使得整个文本结构饱满而富有张力。特别是高潮部分的铺陈,层层递进,情感的爆发点处理得极具感染力,读完之后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展现了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无论是描绘宏大的场景还是捕捉微妙的情绪,都能找到最精准且富有美感的词汇。这种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文字,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艺术殿堂之中,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发现。

评分

从文学风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尝试无疑是大胆且成功的。它跳脱了传统叙事框架的束缚,大胆采用了非线性叙事和多重视角切换的手法,这些技巧的运用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复杂性。叙事者身份的不断游走,让读者得以从多个侧面审视同一事件,从而避免了单一视角的片面性。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分析能力,但这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幅由无数碎片拼接而成的、立体的真相图景。这种叙事上的实验性,使得这部作品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一种蓬勃的、不墨守成规的创作生命力。

评分

这部小说的世界构建能力堪称一绝。从开篇第一章起,作者就构建了一个自洽且细节丰富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像是塑造人物命运的无形力量。无论是城市景观的光影变化,还是特定社群的独特习俗和语言习惯,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极具代入感。读者很容易就能沉浸其中,忘记自己身处何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摆设或环境描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线索或暗示,显示出作者在前期筹备和构思上的巨大投入。这种细致入微的场景营造,让整个故事的氛围感达到了极致,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环境带来的压迫或舒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

评分

201则之后有“后记”,在介绍这本书的装饰性插图时说:

评分

书所描绘的是我不熟悉的年代,中国成立后的十数年至我出生前的这些年月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庄稼人所经受的冲击和转变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尤为深刻,在有机会接受到新思想的年轻人的身上,迷惘与渴望沉痛经历的心情,之于我却是清晰和感同身受的。因为不愿拘禁在家乡逼仄的环境里,只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寻求更为深刻的经历,即使头破血流仍不放弃;经历了感情的发生与破灭、亲友的生死与关爱,逐渐在生活里改变了原本的理想,离开动荡不安,平静地接受了固定稳妥的生活;生活的历练让我们不能再这么轻易地离开一个地方,毫无负担地面对新鲜的世界,不得不担负起的责任,却使得在这纷乱的世界里感到了温暖与踏实。所以最后少平回到了大牙湾,回到了那个他奋斗着、付出了深厚感情的地方,他曾经渴望离开,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来在这黑色的风景里。 下次还来京东,很好的书

评分

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

评分

中学生图书馆这套数书真心不错,值得购买与阅读。

评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评分

所有文字工作者都应该买一本。是非常细致考究的语言,很可惜作者只写了这一本。

评分

1984年陈原调离商务,任命到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主持工作,但他仍在商务兼任顾问,他继续抓外国学术名著的规划。同年3月14日,胡乔木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工作,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系统翻译出版外国学术名著,这次讲话的传达,引起出版界和知识界极大的震动。陈原代表商务印书馆连续召开学者和翻译家的会议,讨论商务重新制定规划,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批示精神。他认为商邓务要把这件事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无可争议的任务,全馆上下都要明确这个任务的重要性,都要想办法去完成它。”为此,邀请学术界知名人士,多次议论,还在香山举行大型学术会议,讨论制定长期规划和如何具体选书和进行翻译。在商务印书馆内部,他调动全馆的同志,献计献策。

评分

非常之好,严重推荐,我选书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推荐

评分

陈原先生是编辑界的泰斗, 是语言文字之变化忠实的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语言文字的变化也忠实的反映着社会的变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语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想想每年的流行词汇). 正是因此,这本最早开始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 已不太切合今日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 比如, 书中记载的某些"新潮"词汇,今日已然过气, 如"新潮"这词本身, 已被"时尚"取而代之. 某些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特点的词, 也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如"对缝", (只是某些词语的消失,如"官倒" ,只因该种现象可悲的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而陈原先生的某些观点和立场,也已显陈旧, 如先生认为"同性恋"是开放所带来的一种"消极现象". 但是话说回来, 这么一本以记录探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变化为目的的小书, 也恰恰以这些"不合时宜", 诠释了它的目的本身.读者在对比当时和今日不同语言现象的过程中, 就已亲身体验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加于语言文字之上的深刻影响.如果有心, 便会是有趣的阅读体验. 在语词的密林里,细细品味,对于中文来说,这五千年的文明和成千上万的词汇,可不就是“密林”么?读外文系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感到自豪,可不是么?相对于艰涩难懂,有些时候还感觉缺乏音韵美感的外文而言,中文,果然妙不可言,词可表音,亦可表意,形声字呵,果然是一种很美很有趣的语言。中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浸润,时时刻刻,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彰显着自己的内涵,犹如一位贵公子,即使刻意衣着朴素,却仍旧遮掩不了自身的贵气,那是在五千年文明的流逝中,慢慢涵养出来的通神气派。读这本书,犹如品茶,非得要一点一点的仔细品不可。咀嚼的是文字,品味的是历史。尘元先生在书中,犹如一位熟知地形的导游,在这语词的密林中闲庭信步,带着我们走向那熟识的词语之树,诉说着跟这词或古,或今,时而悱恻缠绵,时而幽默诙谐的故事。我从未想过,一个词语,可以包含着如此之多的故事,它也许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却经过岁月的洗礼,脱离了自己的本意,从而走向了更高的舞台;它也许是个混血儿,一步一个小心,却意外的在这片密林中深深的扎根;它有时像一阵疾风,让整个社会都跟随了它的步调,却又一转眼消失不见;它有时像细雨,慢慢的慢慢的,让所有的树木都沾染上了它的颜色。朋克译自Punk,古英文punk的语义为“妓女”,而美国人又把中国烧香拜佛的“香”称为punk.——摘自本书第163页 我猜“伟哥”这个译名出自香港才子之手……原名是viagra,如果翻译成“维亚格拉”,那就绝不如伟哥那样引人心驰荡漾。伟哥,伟丈夫……神驰九天九地而不落俗套。——摘自本书第233页这是怎样有趣的一本小书呵,里头配着拙朴有趣的插图,再加上生动诙谐的文字,我愿如茶般,慢慢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