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借阅和翻阅的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极其严谨的,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链条:首先是城市层面的衔接与渗透,然后进入到居住区总平面布局,再细化到组团划分、楼栋朝向、公共设施的配置,最后才是单元尺度的设计。这种系统性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节奏感略显拖沓。前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铺陈背景和原则,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经验,希望快速查找特定问题的从业者来说,效率不高。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容积率与空间品质平衡”的章节,这简直是当前居住区设计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书中提供了几种经典的容积率控制下的空间组织模型,如“板楼点式布局”和“塔楼围合式布局”的优劣对比。但是,对于如何在日益收紧的土地政策下,通过创新的建筑形态或者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来“偷取”更多有效的地上公共空间,书中并没有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在既有框架下进行优化,而不是突破。它教会你如何把棋走好,但很少教你如何打破棋盘。
评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把这本书啃完,感触最深的就是它在“人性化尺度”上的反复强调,这点我给予高度肯定。毕竟,居住区设计的核心永远是人,而不是宏大的规划蓝图。书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习惯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从单元内部的流线组织到邻里尺度的交往空间,都有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说明。有一章节专门讲到“灰空间”的设计,也就是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半室外空间,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阳台、庭院使用习惯的对比分析,提供了非常细腻的参考。这对我理解如何为特定地域文化设计出真正能“用起来”的公共设施大有裨益。不过,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稍微有些刻板,似乎所有的设计决策都必须严格遵循已有的成熟经验,缺乏对“在地性”和“非常规”设计可能性的鼓励。例如,在处理中国北方严寒地区的高密度住宅群落时,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围合布局和地面热力循环,实现能源的节约和舒适度的提升,书中的案例大多是沿袭传统的做法,缺乏一些大胆的、可以激发我们去思考新策略的“反例”或者“实验性”分析。总的来说,它是本教科书式的良品,但对于追求前沿和个性化表达的设计师来说,可能略显“四平八稳”了。
评分这本《建筑设计指导丛书》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版本,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个“附光盘”去的,想着能有点实用的软件教程或者案例演示,毕竟现在数字化设计是主流嘛。结果呢,光盘内容聊胜于无,更像是一个素材库的展示,而不是深入的教学工具。书本身的内容,尽管厚实,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偏向于理论的梳理和规范的罗列,对于我这种急需解决实际设计难题的设计师来说,帮助有限。比如,在处理复杂地形下的日照分析和风环境模拟这块,书里提到了很多原则性的东西,比如“要考虑周边建筑遮挡”这类大家都懂的道理,但真正到了动手操作层面,比如如何利用Revit或者SketchUp的高级功能去快速建立有效的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书里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有些过时。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针对当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案例,比如模块化建造、预制化构件在居住区大规模落地时的设计应对策略。这本书更像是对过去几十年成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但对于如何打破这个框架去创新,或者应对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需求(比如超高密度社区的公共空间激活),着墨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兴的设计议题,比如韧性社区的构建、智慧家居系统与社区规划的融合,书中的探讨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了。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图例和配图,我只能说,它们非常清晰,但缺乏新意。每一张平面图、剖面图都像是标准答案的展示,严丝合缝,完美符合规范要求,但就是缺少了设计初稿那种灵动和充满探索性的感觉。我希望看到的是设计思路的推演过程,比如从最初的场地分析草图,到功能分区的迭代,再到最终形态的确定,中间那些“走弯路”的思考过程。这本书直接跳到了成品展示,这使得我们很难从中学习到如何应对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举个例子,关于景观设计部分,书中展示了非常优美的叠水景观点缀,但对于如何处理雨水管理(Sponge City的概念),书中的描述更多是理论上的引入,而非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小区内部水系和植被配置中的实践案例。我试图在这些图纸中寻找灵感,但最终发现,它们更像是“范本”而非“催化剂”,读完后我的脑海中没有激发出太多“我可以这样试试”的冲动,而是更多地确认了“原来这个做法是正确的”。这种过于完美的呈现方式,反而削弱了它作为设计指导的实战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指导”性质体现得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设计决策点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建议或标准,这对于规范初级设计师的行为、防止设计犯下低级错误是极有帮助的。它就像一个资深总工在旁边随时指导你,告诉你“这里应该留出多少米的安全距离”,“这里的退红线面积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这种安全感是很多网络上的零散资料无法给予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无障碍设计”和“适老化改造”的章节,它不只是简单地提到坡道和扶手,而是结合了不同功能空间(如健身步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具体流线设计,提供了非常细致的细节图纸。然而,这本书的视野似乎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的、大型的、集中开发的住宅项目。对于当前正在兴起的小型社区更新、城中村改造,或者面向特定群体的“共享居住”模式(Co-living)等新兴业态,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些新的居住模式往往对设计灵活性、快速适应性有更高要求,而这本书的指导方针似乎更偏向于一次性规划到位、长期稳定的传统模式。它教会我们如何建造一个优秀的“小区”,但对于如何让一个社区“活起来”、“变起来”,着墨稍嫌不足。
评分下的很好的书,建筑规划专业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我也不敢确定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想法与传统的亚洲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底向上而非自顶向下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统的优势,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连续性,等等。正因为此,当这本思想之书被翻译成中文时,我感到万分高兴。
评分我在二十岁那年用在一家货运中心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从新泽西到亚洲的机票。在此之前,我只结识过一位中国人,甚至连亚洲的饮食都没沾过。我不知道在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会碰到什么。当我到达的时候,我的钱包几乎空空如也不过,我有的是时间。
评分此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水平提高及新型工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先进的生产环境,也将带来巨大的工业建筑设计需求。我国现有城市建筑面积40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的改造性任务量十分巨大。仅此两项,前瞻网认为,就带动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保持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建筑设计行业也将在不断寻求新的利益中心中不断发展。
评分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居住区规划设计(第2版)(附光盘)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我走遍了亚洲的许多国家,间或回到美国挣些钱,然后再去往那遥远的东方。那时候我还年轻,也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因此,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评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我也不敢确定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想法与传统的亚洲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底向上而非自顶向下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统的优势,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连续性,等等。正因为此,当这本思想之书被翻译成中文时,我感到万分高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