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大学·中庸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儒家经典
  • 中庸
  • 大学
  • 译注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中华国学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92
商品编码:1007191355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392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曾参,(战国)子思,著,严亚珍,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大学·中庸 目录】

大学

章… ………………… 008

第二章… ………………… 013

第三章… ………………… 016

第四章… ………………… 019

第五章… ………………… 024

第六章… ………………… 025

第七章… ………………… 028

第八章… ………………… 032

第九章… ………………… 034

第十章… ………………… 036

第十一章… ……………… 042

附录

朱熹《大学章句序》… … 057

中庸

章… ………………… 066

第二章… ………………… 071

第三章… ………………… 073

第四章… ………………… 074

第五章… ………………… 076

第六章… ………………… 078

第七章… ………………… 079

第八章… ………………… 081

第九章… ………………… 082

第十章… ………………… 085

第十一章… ……………… 087

第十二章… ……………… 089

第十三章… ……………… 093

第十四章… ……………… 096

第十五章… ……………… 098

第十六章… ……………… 101

第十七章… ……………… 103

第十八章… ……………… 116

第十九章… ……………… 117

第二十章… ……………… 118

第二十一章… …………… 120

第二十二章… …………… 122

第二十三章… …………… 125

第二十四章… …………… 129

第二十五章… …………… 133

第二十六章… …………… 137

第二十七章… …………… 140

第二十八章… …………… 142

附录

朱熹《中庸章句序》… … 149


  精彩书摘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民③,在止于

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

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

中共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

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

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

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

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

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

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是表达“博学”的

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

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

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

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

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

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

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

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

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

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

思。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

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

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

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

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zui完善的境

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

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

安理得,思虑周详,zui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

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

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

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

是要想学会管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

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zui

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

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

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

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

己获得知识的zui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

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

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

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

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

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

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

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

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

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

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

将事情做到zui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

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

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

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

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

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

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

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zui重要的是抓

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

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

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

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

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

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

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

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

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

己的毕生信条。时至,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

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前言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 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 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 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 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 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 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 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 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 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 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 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 “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 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 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 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 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 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 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 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 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 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



《礼记》:古老智慧的传承与现代价值的重塑 《礼记》,这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著作,犹如一座浩瀚的知识宝库,囊括了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关于社会伦理、政治制度、教育思想、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指导个人修身养性、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文献。千载之下,这部饱含智慧的古籍,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为当下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一、 历史的沉淀:编纂与传承 《礼记》的编纂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历经数代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弟子,乃至后世的儒家学者,逐渐整理、汇集、阐释而成。这部著作的成书,与秦汉之际礼学家的贡献密不可分。汉代戴圣组织编写并修订了《礼记》,将历代零散的礼乐文献加以整理,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39篇篇章。 《礼记》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古代社会结构与政治运作的细致描绘。书中详尽记载了宗法制度、等级秩序、国家祭祀、朝聘礼仪等内容,生动地勾勒出古代社会的面貌。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社会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礼”的精神,并非简单的繁文缛节,而是对人伦关系、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的一种系统性建构。 二、 思想的深度:儒家伦理与人生智慧 《礼记》的核心思想,离不开儒家学派的精髓。书中反复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范畴,并将其贯穿于个人修身、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 个人修身: 《大学》篇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十三字箴言,更是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修身治世之道。《大学》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的道德品行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资格去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它提出的“诚意”和“正心”,是将道德实践落实到个体内心深处,追求真诚与纯正。而“格物致知”,则是指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增长知识,最终达到对事物的深刻认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由内而外的道德自觉和知识探索,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家庭教育: 《礼记》中的诸多篇章,如《曲礼》、《内则》等,都对家庭伦理和子女教育有着精辟的论述。它强调父母的责任,教导子女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治理: 《礼记》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它强调“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认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书中关于国家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的详细规定,既是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教化,通过仪式化的过程,将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情感凝聚起来。 教育思想: 《礼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古代文献中尤为突出。《学记》篇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原则等诸多教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如是”等富有远见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了教育的启蒙作用,指出了学习的渐进性,并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文化的传承:礼乐文明的根基 《礼记》所代表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礼”,不仅仅指制度规范,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方式,是一种内化的道德自觉和行为准则。“乐”,则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它能够陶冶情操,表达情感,化解戾气,促进和谐。《礼记》中的大量篇章,都与礼乐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相关,它构筑了一个以礼为核心,以乐为辅助的社会秩序与精神生活体系。 这种礼乐文明,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涵养与外在的得体行为的统一。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能够遵循一定的规范,体现出尊重、谦逊、诚信等美德。同时,也注重通过音乐、艺术等方式,来调节人的情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 现代的价值:历久弥新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照搬《礼记》中的某些具体制度,但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道德重建的基石: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重温《礼记》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能够为我们重建和提升社会道德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它提醒我们,道德的力量源于内心的自觉,而非外在的强迫。 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礼记》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强调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能够帮助我们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创新的理论借鉴: 《学记》中关于教育的深刻洞见,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实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在《学记》中都能找到发人深省的答案。 个人品格塑造的指南: 《礼记》所提出的修身之道,对于现代人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人品位,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引导我们关注内心的成长,追求精神的富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礼记》这部古老的经典,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与我们进行深刻的对话。它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瑰宝。通过深入研读《礼记》,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做出贡献。它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秩序;它是一本永恒的教科书,启迪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美好价值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我通常习惯于将经典读物放在安静的夜晚进行研读,而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原文置于左侧,详尽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环绕其右——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专注度。它巧妙地避免了传统注疏本频繁翻阅页码的麻烦,读者可以直接在视野范围内完成从“原文”到“释义”再到“理解”的完整路径。更重要的是,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思想的流动性极佳,我能够紧跟先哲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几乎没有被打断的感觉。这对于理解像《中庸》这样讲求“时中”和“中和”的内在逻辑结构尤为关键,它让你在阅读中体会到一种和谐的韵律感,而非生硬的知识灌输。

评分

我尝试着对比了几本市面上主流的《大学》、《中庸》读本,发现这个版本的译注角度非常独到且深入,它没有采取那种过于口语化或过于艰涩的翻译腔调,而是力求在忠实原文的“理”与现代人理解的“义”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很多晦涩难懂的朱熹或二程的注解,在这里都被拆解得非常细致,作者似乎对儒家心性论有着极深的造诣,能够抓住那些被历代学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并用清晰的现代汉语进行阐释。这种注释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对整个思想体系脉络的梳理,读完一段原文后,配合注释再看译文,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它真的帮助我跨越了古文理解的障碍,让我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到“诚意”、“慎独”这些概念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能将古代哲学与当代生活有效连接的桥梁。然而,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虽然是“精粹”和“读本”,但它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反而是在保持经典原貌的基础上,着重于“可操作性”和“启发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思考“明明德”在日常工作、人际交往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希望将儒家思想融入个人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的实践者而言,这种注重“知行合一”的注译方式,比那些纯粹的学术考据更有价值,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放下书本,在自己的言行中进行印证和实践,确实是入门与精进兼顾的上乘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文史爱好者,我对于版本校勘和文献溯源有着一定的关注度。这本书在原文的呈现上,可以看出作者团队下了大量的功夫进行审校。我特意对比了其中几处关键的“微言大义”之处,比如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差异,这本书所引用的底本和所采纳的注释体系,都体现了对儒学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力。它似乎更倾向于一个整合性的视角,既尊重了宋明理学的经典诠释,又没有完全排斥对先秦原著的回归审视。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译注显得尤为可靠,让人在学习时不至于被单一的学派观点所局限,形成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框架,这是真正严肃的国学普及读本所应有的风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古籍味道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有分量,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翻阅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一直很喜欢收集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注疏版本,这本《大学·中庸》的排版处理得非常考究,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布局得当,阅读起来层次分明,不会感到拥挤或混乱。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用心,比如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典雅的书卷气,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这在很多传统经典译注本中是很难平衡的。我个人认为,对于想要系统、深入地研读儒家核心经典的读者来说,一个好的载体和版本至关重要,这本选材和设计上的匠心,已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让人在捧读之初就油然而生敬意和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物品。

评分

纸质一般,一分钱一分货。

评分

在京东买了很多东西,整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评分

好书好店好快递样样都满意!点赞啊

评分

这本书不是我想象的那本书,太小太薄,毕竟价钱在那儿!

评分

古色古香,质朴,了解古人的智慧,传承经典。

评分

价钱还可以。。。。。

评分

感觉满意,值得拥有,建议购买!

评分

一分钱一分货,纸质一般吧!

评分

经济实惠,值得购买,发货神速,必须要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