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校注(中华国学文库)

盐铁论校注(中华国学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利器 校注 注
图书标签:
  • 盐铁论
  • 汉代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学术著作
  • 国学经典
  • 中华国学文库
  • 校注
  • 历史文献
  • 汉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37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4
字数:6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盐铁论》是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所录“论文”的结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情况的珍贵资料。本书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附录四部分,是研究《盐铁论》的基本参考书。

目录

前言
卷一
本议第一
力耕第二
通有第三
错币第四
禁耕第五
复古第六

卷二
非鞅第七
晁错第八
刺权第九
刺复第十
论儒第十一
忧边第十二

卷三
园池第十三
轻重第十四
未通第十五

卷四
地广第十六
贫富第十七
毁学第十八
襃贤第十九

卷五
相刺第二十
殊路第二十一
讼贤第二十二
遵道第二十三
论诽第二十四
孝养第二十五
刺议第二十六
利议第二十七
国疾第二十八

卷六
散不足第二十九
救匮第三十
箴石第三十一
除狭第三十二
疾贪第三十三
后刑第三十四
授时第三十五
水旱第三十六

卷七
崇礼第三十七
备胡第三十八
执务第三十九
能言第四十
取下第四十一
击之第四十二

卷八
结和第四十三
诛秦第四十四
伐功第四十五
西域第四十六
世务第四十七
和亲第四十八

卷九
繇役第四十九
险固第五十
论勇第五十一
论功第五十二
论邹第五十三
论菑第五十四

卷十
刑德第五十五
申韩第五十六
周秦第五十七
诏圣第五十八
大论第五十九
杂论第六十
附录一 佚文
附录二 记事
附录三 论人
附录四 述书
附录五 校本
附录六 引书
附录七 纂注
《盐铁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著作,成书于西汉晚期,作者是桓宽。此书以对话体裁,通过西汉政府官员与儒生之间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辩论,深刻探讨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得失、财政收支的平衡、商业流通的利弊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历史背景与成书缘由 《盐铁论》的问世,与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密切相关。汉武帝为应对连年对外战争和国内开支的巨额财政需求,于公元前117年采纳了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将全国的盐和铁的生产、销售统一收归国家经营。这一政策在短期内确实为国家增加了大量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盐铁官营”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它改变了过去由民间自由经营的商业格局,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压抑了个体商人的活力。另一方面,官营垄断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病,如效率低下、腐败滋生、官员从中牟利等,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学者对盐铁官营政策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此举违背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贫富分化。而支持官营的官员则辩称,此举是为了富国强兵,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边疆的稳定。 桓宽正是看到了这场辩论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于是将这场发生在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的论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润色,最终形成了《盐铁论》。他并非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和组织,将双方的观点、论据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的著作。 内容概要与思想主旨 《盐铁论》全书共计二十篇,以“论”为单位,围绕盐铁经营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其核心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盐铁政策的存废之辩:这是全书最核心的主题。以鸿胦令(负责盐铁官营事务的官员)为代表的官营派,如桑弘羊(虽然桑弘羊已故,但其思想在此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主张盐铁官营是“强国之本”,能够集中财力,抗衡豪强,充实国库,维护国家稳定。他们认为,如果允许私人经营,将会导致财富集中于少数富商手中,加剧贫富差距,形成对国家财政的威胁。 而以贤良(被选拔出来参加议论的儒生)为代表的儒生派,则坚决反对盐铁官营。他们认为,盐铁官营违背了“古之治天下者,以德化民,而未尝以法令刑罚。”(《盐铁论·论功》)的理念,是一种“雕文而失真,饰辞而违实”的政策。他们强调“农、食、币”(农业、粮食、货币)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商业流通,而非通过垄断特定行业来榨取民脂民膏。他们认为,官营导致了商品的贵价和质劣,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压抑了社会活力。 国家财政与民生关系的权衡:盐铁官营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汉朝财政的窘迫,但《盐铁论》揭示了这种财政政策与民生之间的深刻矛盾。官营派认为,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财政收入,而盐铁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他们甚至提出“夫山泽之征,与盐铁、车船、算赋,所以佐助国家,利害之端,不可不察也。”(《盐铁论·论搜》)的观点,认为这些税收都是国家得以运行的必要手段。 然而,儒生派则强烈反对这种“重利”的财政观。他们认为,国家富强之道在于“重德”,在于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通过盘剥百姓来维持财政。他们指出,“夫富者,天下之所重;而贫者,天下之所忧也。”(《盐铁论·论贫富》)盐铁官营加剧了贫富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最终会动摇国家根基。 商业流通与社会经济结构:《盐铁论》对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官营派虽然也承认商业的重要性,但认为商业应服从于国家利益,不能无序发展。他们认为,商人“逐利而行,不顾名节”,是“蠹国害民”的群体,因此国家需要对其加以管制。 儒生派则更加强调商业流通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夫工固不能出于商,而商有所以通物,无商则物不得其所。”(《盐铁论·论衡》)他们指出,自由的市场能够促进商品的流通,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率。他们批评盐铁官营导致了商品滞销、质量下降,阻碍了正常的经济循环。 “重农抑商”与“重商”的观念冲突:《盐铁论》的辩论,实际上也反映了汉代社会两种经济思想的对立:“重农抑商”与“重商”。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农业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视为末业,需要加以限制。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商业的依赖,使得“重商”的观念逐渐抬头。 《盐铁论》中的儒生派,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商业的价值,但他们的核心依然是“重农”,认为农业是民生的基础,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而桑弘羊的思想,则更倾向于“重商”,认为通过发展工商业,特别是国家垄断的工商业,可以增强国力。这场辩论,为后世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讨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盐铁论》深刻地揭示了盐铁官营政策对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的影响。儒生派认为,盐铁官营导致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局面。国家通过垄断盐铁,将巨额利润收入囊中,而普通百姓则面临高昂的盐价和劣质的铁器,生活负担加重。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官营派则辩称,国家控制盐铁是为了“平均”,是为了防止豪强兼并,是为了“官司收其利,以充国家之用,则豪强莫得而擅其利。”(《盐铁论·论功》)他们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富商将会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从而导致更大的不公。 文学与艺术价值 《盐铁论》不仅仅是一部具有重要经济思想价值的著作,其文学价值也同样值得称道。 生动的对话体裁:全书采用对话体,使得论辩过程更加生动形象。作者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和观点,使得原本枯燥的政策讨论变得引人入胜。辩论双方言辞犀利,逻辑严谨,互相诘难,充分展现了当时思想界激烈的交锋。 丰富的史料价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经济数据等,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例如,书中对当时的物价、商品的流通、商人的活动等都有详细的描述,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依据。 深刻的论辩艺术:桓宽在组织辩论时,不仅注重观点的呈现,更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双方的论述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也有微观的实际案例,使得辩论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关照。 深远影响 《盐铁论》的问世,对后世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启蒙:它第一次系统地将关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争论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引发了后世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财政政策与民生关系等问题的持续思考。 史学价值:它成为研究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献,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对后世经济政策的借鉴:虽然《盐铁论》中的论辩最终以儒生派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而告一段落,但其对盐铁官营弊端的揭示,以及对商业流通作用的肯定,为后世统治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角度。在一些历史时期,面对官营的弊端,统治者也曾借鉴《盐铁论》的观点,尝试调整政策,比如在唐宋时期,虽然盐铁仍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但对私人经营的限制有所放松,更加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 总而言之,《盐铁论》是一部集经济思想、史学价值、文学成就于一体的古代经典。它通过一场激烈的政策辩论,深刻剖析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得失,揭示了财政与民生的矛盾,展现了商业流通的重要性,对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其思想的深刻性、论辩的精彩性、史料的丰富性,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通读了一套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社会生活史的文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平实,却蕴含着惊人的信息量。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宗族、田亩、商业贸易和文化习俗这些“微观”层面。作者通过对地方志、族谱以及大量私人往来书信的爬梳,重建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江南社会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士绅兼营商业”的章节,它颠覆了我过去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在白银货币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巧妙地利用其社会资本和文化声望,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这对于理解明清社会结构的弹性具有重要意义。全书语言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史学研究的锐利性,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社会史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我为手边这本细致入微的唐诗格律解析手册感到万分惊喜。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讲平仄韵脚的工具书,这本书将格律的形成与盛唐诗人们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作者采用了一种近乎于“音乐理论”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拗救”、“对仗”等技法在不同诗体中是如何服务于诗人表达特定情感和意境的。比如,书中对杜甫晚年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奇险”格律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那种沉郁顿挫的力量感是如何在音韵上被精心构建出来的。读完后,我尝试着重新吟诵几首熟悉的唐诗,立刻感受到那种原本模糊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变得清晰可辨,极大地提升了对诗歌艺术性的鉴赏水平。这本书无疑是所有严肃的诗词学习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宝。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史的专著,视角极为开阔,将技术史与社会文化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专注于公式的推导和历法的修正,而是探讨了历法制定者(如钦天监官员)的社会地位、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学派在解释“天人感应”时的思想博弈。书中对浑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演变过程描述得极为生动,让人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面对宇宙奥秘时的敬畏与智慧。特别是它论述了宋代活字印刷术发展后,数学典籍的传播速度如何被加速,进而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这种跨学科的联系分析,让我对古代科技的进步有了更立体的理解。这是一部将硬核科技史写得引人入胜,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杰出学术成果。

评分

我刚刚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力作,那本书深入剖析了汉代盐铁官营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深远影响。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翔实的史料,将桑弘羊、贾谊等人的核心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对当时文人士大夫与权贵阶层围绕国家财政大计的激烈辩论,描摹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展现古代国家权力运作和经济哲学冲突的宏大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这两种经济思潮在历史语境下的具体体现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环境,依然有着极强的启发意义。读罢此书,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年前长安城中那股热烈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思辨之风。书中引用的多处竹简和帛书残文的解读,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对《史记》中一些模糊的记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将古代文学批评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的佳作。它聚焦于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潜移默化。我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吸引,他如何将王弼、何晏等人的“格言”与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联系起来,阐述了“言不尽意,意不尽言”的审美体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竹林七贤的清谈会中,领略那种超脱世俗、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氛围。尤其精彩的是,书中对曹植诗歌中“悲凉之雾,遍我眉宇”这类意象的剖析,不再停留于简单的伤感抒发,而是提升到了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追问层面。整体来看,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精妙,逻辑层层递进,观点独到,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游历古代思想史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身的精神困境。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双十一价,价廉物美。。。。。。。。。。。。。。。。

评分

很棒!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中华书局每年出10本,共l0年出版的一套国学著作。

评分

活动买的

评分

盐铁论校注(中华国学文库)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