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玉石学概论(第二版)
原价:88.00元
作者:廖宗廷 周祖翼 周征宇 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62536376
字数:580000
页码:340
版次:2
开本:16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玉石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2  中国玉石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玉石学基础
  2.1  玉石的概念及分类
  2.2  玉石的起源
  2.3  玉石的基本性质
  2.4  玉石的矿床成因
  2.5  玉石的属性和价值
  2.6  玉石的鉴别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 和田玉
  3.1  概述
  3.2  基本性质
  3.3  品种划分
  3.4  矿床成因、产地及采集
  3.5  真假鉴别
  3.6  质量评价
第四章 翡翠
  4.1  概述
  4.2  基本性质
  4.3  类型及品种划分
  4.4  真假鉴别
  4.5  质量评价
第五章 玉石
5.1 绿松石
5.2 岫玉
5.3 独山玉
5.4 欧泊
5.5石英岩玉石
5.6 青金石
5.7寿山石
5.8鸡血石
5.9青田石
5.10 珊瑚
5.11 琥珀
5.12 煤玉
5.13 象牙
5.14 龟甲
5.15 砗磲
第六章 彩石
6.1 砚石
6.2 观赏石
6.3 大理石和花岗岩
6.4 天然玻璃及其他玉石和彩石
第七章 玉石的加工
7.1 历史概略
7.2 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
7.3 工具、设备及材料
7.4 加工程序
7.5常用技法
7.6款式和图案
7.7 仿古玉的制作
7.8 玉器的修复
第八章 玉石的合成、优化处理和仿制
8.1 玉石的合成
8.2 玉石的优化处理
8.3 玉石的仿制
第九章 中国古代玉器
  9.1  概述
  9.2  分类和用途
  9.3  发展简史
  9.4  纹饰特征
第十章 中国玉石文化
  10.1 概述
  10.2 玉文化的产生
  10.3 玉文化与古代政治
  10.4 玉文化与思想道德
  10.5 玉与美学
  10.6 玉与宗教
  10.7 玉与文学艺术
  10.8 玉与历史遗迹和民情风俗
参考文献
说起宝(玉)石,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足够的理由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因为zui早认识石头并对它作出分类的是中华民族;zui早把石之美者作为宝(玉)石的也是中华民族。玉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之深是没有哪个民族可以与之比拟的。可以说,玉石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不可动摇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百年来我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落后,我国的宝(玉)石事业失去了曾经的辉煌,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没有一本专门论述玉石的科学著作,甚至连国外《Jade》那样内容粗糙的书籍也没有(端木蕻良,1989)。可喜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有识之士觉醒了,不少人相继发表或出版了论述中国玉石和中国玉文化的著作和文章,许多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相继设立了宝(玉)石学科的相关专业,玉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但进展较为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缺乏专门的科学著作和教材就是其中zui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整理、编著和出版宝(玉)石学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已成为
当务之急。
评价三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玉石学的知识体系框架。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玉”这一概念的哲学思辨部分,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属性界定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历史语境、社会功能以及审美范式的变迁。比如,关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不同玉器使用目的的演变,作者的考据非常扎实,引用的考古发现也极具代表性。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对我个人而言,最宝贵的是它提供了严谨的鉴定标准和实践指导,我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观察一些日常收藏的物件,发现以前只是凭感觉判断的东西,现在有了科学的依据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衡量一本优秀专业书籍的关键标尺,而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作。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中带着一种古典的沉稳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采用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审美趣味。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矿物结构图和玉石纹理照片,也能呈现出丰富的细节层次。对于一个资深爱好者来说,阅读体验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投入度,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对于一本专业的工具书而言,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光是欣赏这本实体书,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熠熠生辉。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在保持这种高水准印刷质量的同时,能增加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玉石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那样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评价二 老实说,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常被那些艰涩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吓退,总觉得缺少一本能真正“搭把手”的入门向导。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恐惧感瞬间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将最复杂的矿物学原理,通过平易近人、循序渐进的方式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不同产地玉石的微观结构差异,本来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堆砌,结果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分析和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迅速掌握要点。这种教学上的智慧,比单纯罗列事实要高明得多。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真正面向学习者的热忱分享。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高质量的私人讲座,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一些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是知识普及的典范。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实在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机械地推进,而是根据玉石的物理属性、形成过程、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叙述,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认知网络。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我们大脑对复杂事物的理解模式。当我需要回顾特定知识点时,可以从不同的入口进入,例如,我可以专注于某一类矿物的地质成因,也可以立即跳转到它在特定朝代的艺术表现,知识点之间相互参照,互相印证,构建起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知识体系。这种高度模块化又紧密联系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知识的留存率。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和对比资料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查找工作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探索过程,而不是枯燥的翻找。
评分评价四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它绝非一本空泛的论述,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每一次提到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或历史记载,都能清晰地追溯到其原始出处,这种对源头信息的尊重和溯源,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希望进一步深造或进行独立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异于提供了一张精确的导航地图,指明了未来探索的方向和必要的学术资源。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学术分歧点,也进行了公正的梳理和介绍,而不是简单地采信某一方的观点。这种平衡和客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和广阔的胸襟。阅读这样的著作,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受最严谨的学术熏陶,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