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电磁理论与方法

地球物理电磁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日丹诺夫(MichaelS.Zhdanov)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物理学
  • 电磁理论
  • 地球物理勘探
  • 电磁方法
  • 地球物理反演
  • 大地电磁
  • 瞬态电磁
  • 频率域电磁
  • 地球物理信号处理
  • 数值模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4026
商品编码:10390193235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日丹诺夫(Michael S.Zhdanov) 著;李貅,底青云,薛国强 译 定  价:175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1日 页  数:559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464026 作者序言
译者自序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Edition
部分场论介绍
第1章矢量场的微分理论和微分形式
1.1场理论基本微分关系
1.1.1物理场的概念
1.1.2向量的点乘(标量)和叉乘(矢量)
1.1.3矢量微分算子
1.1.4矢量场和标量场积的微分
1.2场积分关系基本理论
1.2.1场的能流密度和通量的概念
1.2.2高斯定理及对应的矢量公式
1.2.3斯托克斯定理及对应的矢量公式
1.2.4格林公式
1.3场理论微分形式
1.3.1微分形式的概念
1.3.2线性形式的外积(楔积)运算
1.3.3三维欧氏空间中微分的规范表达
1.3.4外导数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地球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不同物理场的性质,电磁场是广泛应用和研究的物理场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向读者介绍电磁场基本理论及电磁勘探近期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电磁场基本理论、电磁场基本方程、电磁反演与偏移成像、电磁勘探方法技术。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风险评估》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应用实践。针对当前地质灾害频发、灾害类型多样、监测难度大的现状,本书聚焦于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数据、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LiDAR)以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对滑坡、地面沉降、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识别、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内容涵盖了遥感基础理论、地质灾害的物理机制与空间分布特征、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基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灾害识别模型构建,以及面向工程应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第一章: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基础与应用背景 本章首先回顾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明确了早期监测与风险预警的重要性。随后,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大范围、高时效监测手段的独特优势。讨论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航空摄影到当前的多光谱、高光谱、SAR、激光雷达等多种遥感手段的演进。重点阐述了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特别是不同波段遥感数据对地质灾害特征信息(如地表形变、植被覆盖变化、岩土体水分含量等)的敏感性。本章为后续专业技术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特征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深入分析了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在地表和亚表层结构中表现出的独特地质标志。针对滑坡,详细讲解了蠕变、牵引变形、抗滑段破坏等不同阶段的地表位移模式及其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包括地表裂缝、迎水坡鼓胀、堆积体形态变化等。对于地面沉降,重点分析了由于地下水开采、土体固结或岩溶作用导致的垂直沉降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影像纹理、地物相对位置变化进行初步识别。本章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指标体系,涵盖了空间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为后续的自动化提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与原理 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当前地质灾害形变监测的核心手段之一。本章详细阐述了InSAR的基本成像原理、干涉图的生成、相位解缠技术以及形变监测的误差源分析(如大气延迟、轨道误差、时间失相干等)。重点介绍了永久散射体(PS)和分布式散射体(DS)技术在监测毫米级形变方面的优势及其在监测滑坡蠕变、地面沉降漏斗、以及活动断裂带形变方面的成功案例。同时,探讨了利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进行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形变监测的可行性与精度评估方法。 第四章: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的提取与分析技术 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如无人机、商业卫星影像)为细致的滑坡体边界勾勒和地表微小特征识别提供了保障。本章聚焦于基于光学影像的灾害识别与变化检测技术。内容包括:基于面向对象(OBIA)的滑坡体自动提取算法,利用地表粗糙度、坡向坡度模型辅助识别潜在失稳区域;植被指数(NDVI、LAI等)在指示植被健康状况与地下水变化方面的应用;以及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滑坡编目和历史状态重构的方法。此外,详细介绍了影像配准、正射纠正等预处理流程的关键技术点。 第五章: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三维重建技术 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日益强调多源数据融合以提高监测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本章讨论了如何有效地融合SAR形变信息与光学影像的空间细节信息,以及如何结合DSM/DTM数据(由LiDAR或立体像对生成)进行坡度分析和三维可视化。重点介绍了基于点云数据的LiDAR技术在地质工程领域(如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矿沉陷区监测)的应用,包括点云分类、特征提取和三维模型构建,为灾害体形态学研究提供了立体视角。 第六章: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灾害识别与预警模型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地质灾害的自动化识别和风险预测能力显著增强。本章系统介绍了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在分类识别中的性能比较。重点深入探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地质灾害时空序列特征提取中的优势,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学习灾害的隐式特征,并构建概率性的预警模型,实现对潜在失稳区域的实时或准实时识别。 第七章:地质灾害遥感监测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本章讲解了如何基于遥感监测到的位移速率、变形模式和地质环境因子,构建区域尺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如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等)。探讨了监测结果到预警等级划分的流程,包括确定阈值、报警响应机制的建立。此外,阐述了如何设计和开发集成了遥感数据处理、形变分析、风险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平台,为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建设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工具。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环境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高校师生,以及国土资源管理、水利水电、交通建设等行业中需要运用先进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大量工程实例与数据分析流程,旨在培养读者独立运用前沿遥感技术解决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中对电磁波在复杂介质中传播特性的深入剖析所震撼。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经典的理论模型,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近场、远场效应的耦合机制,以及如何用数值模拟来验证这些理论的合理性。书中涉及的边界条件处理和网格划分策略,对于搞数值计算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复现了几个经典的案例,发现其推导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很少出现那种“跳跃式”的讲解,每一步的逻辑衔接都天衣无缝。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严谨性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当然,对于那些习惯于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会稍高一些,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作为支撑,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它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专业,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硬核的专业著作。内页的排版清晰、逻辑严谨,图表制作精良,数据详实。尽管内容本身涉及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书中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分析得十分透彻,这对于我们进行实际勘探工作时选择最合适的工具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新方法时,会追溯其理论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这使得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对于初入该领域的研究生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和进阶指南。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冲着某几个特定章节才买的这本书,但读完后发现,整本书的体系构建非常宏大且协调。作者似乎很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承性,从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电磁场理论框架,然后再引向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过去零散的知识点。书中的引文和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丰富,指向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积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结构化的知识重塑,它不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希望系统提升自身理论深度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主要关注的是资料的工程应用层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的勘探方案,包括数据采集的设计原则、现场噪声的抑制技术,以及数据反演中的非唯一性问题的处理策略。书中大量的野外实测数据案例分析,配以详细的参数设置和结果解释,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时间域电磁法(TEM)的章节,作者对衰减曲线的拟合技巧和深部结构分辨能力的讨论,直接解决了我在近期的项目中所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架起了从“知道原理”到“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让复杂的地球物理测量技术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凝练和精准的,几乎没有冗余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重要的信息量。这对于需要快速获取核心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高效的。尤其在处理那些数学推导复杂、变量众多的部分时,作者总能用最简洁的符号和最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问题展示出来,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然而,这种高度的浓缩性也意味着,如果读者基础不够扎实,阅读起来可能会略感吃力,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时刻翻阅和查阅的“工具手册”和“理论核对本”,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本权威参考书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