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造型设计

动画造型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浩跃 著
图书标签:
  • 动画
  • 造型设计
  • 角色设计
  • 动画制作
  • 艺术设计
  • 绘画
  • 动漫
  • 视觉艺术
  • 创意
  • 设计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93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64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动画造型设计》,本书包括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表现、市场分析、动画造型设计元素等内容。

目录

前言
Chapter One 概述
1.1 动画造型设计在整个动画开发流程中的位置
1.2 动画造型设计所用到的硬件及软件设备
1.2.1 硬件设备
1.2.2 软件设备
1.3 一个完整的动画造型设计方案应具备的元素
1.4 动画造型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4.1 扎实的美术功底
1.4.2 创意
1.4.3 沟通能力
1.4.4 对软件的熟练操作

Chapter Two 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表现
2.1 整体比例的变化
2.2 局部夸张
2.3 拆分与重组
案例分析1:Q版角色的拆分与重组
2.4 分离造型
2.5 省略造型
2.6 简洁造型
2.6.1 点线面的组合应用
2.6.2 简单几何形体的应用

Chapter Three 市场分析
3.1 不同年龄段的审美差异分析
3.2 不同性别的审美差异分析
3.3 不同生活方式的审美差异分析
3.4 不同地域的审美差异分析

Chapter Four 动画造型设计元素
4.1 服饰分割的探索
案例分析2:公主安娜
案例分析3:贵妇人
案例分析4:巫师玛纳
案例分析5:武夫小七
4.2 天气与气候色彩变化的探索
4.2.1 昼夜变化
案例分析6:梅里雪山
案例分析7:陈旧机械城
4.2.2 季节变化
案例分析8:蘑菇林的季节变化
4.3 换色系统
案例分析9:机器人斯科特
案例分析10:小海豚
4.4 换装系统
案例分析11:女战士艾斯
案例分析12:花仙子柔柔
案例分析13:剑客锐克
4.5 成长系统
案例分析14:海洋战士申里
4.6 变形系统
4.7 对称造型与不对称造型
4.8 从简单造型到复杂造型
案例分析15:机器人鲍博
4.9 质感的探索
4.9.1 不锈钢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16:异型杀手法兰克斯不锈钢的质感表现
4.9.2 石头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17:异型杀手法兰克斯石头的质感表现
4.9.3 白骨与血肉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18:异型杀手法兰克斯白骨与血肉的质感表现
4.9.4 石头与火焰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19:异型杀手法兰克斯石头与火焰的质感表现
4.9.5 冰火交融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20:异型杀手法兰克斯冰火交融的质感表现
4.9.6 带有锈迹金属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21:异型杀手法兰克斯带有锈迹金属的质感表现
4.9.7 X光的质感表现
案例分析22;异型杀手法兰克斯X光的质感表现
4.1 0能量等级系统

Chapter Five 动画造型的设计流程
5.1 动画造型的设计流程图
5.2 角色的设计流程
5.2.1 写实角色的设计流程
案例分析23:机器人里本斯
案例分析24:机器人鲍博
5.2.2 卡通角色的设计流程
案例分析25:小铜人宾宾
案例分析26:Q版兔子
5.3 场景的设计流程
5.3.1 写实风格场景的设计流程
案例分析27:孢子林
案例分析28:派诺星球的巨型浮石
5.3.2 卡通风格场景的设计流程
案例分析29:花园城市纽璺
5.4 宣传插画的设计流程
案例分析30:森林恋曲
案例分析31: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之梦

Chapter Six 画面表现的探索
6.1 气势磅礴的构图
案例分析32:海上奇观
案例分析33:海上悬浮的城堡
6.2 出众的视角
案例分析34:“穿越号”太空站
6.3 幻彩的应用
案例分析35:冰封美人
案例分析36:落日下的城堡
案例分析37:完美时刻
案例分析38:失落的文明
6.4 细腻的画面效果,
案例分析39.海底雅典卫城
案例分析40.帕克丽斯之死
案例分析41:兽人毕提斯之矛
6.5 新颖的设计元素
案例分析42:暗黑斧手魔灵

Chapter Seven 动画造型设计的特殊技巧
7.1 来自大自然的启发
7.1.1 发掘景物中的设计元素
案例分析43:迪克星球外表面
案例分析44:深谷中的石屋
7.1.2 源于景物的色彩与构图
案例分析45:被遗忘的古堡
案例分析46:石牙村
案例分析47:冬日下的幽灵谷
7.1.3 景物光影对场景设计的启发
案例分析48:科布多拉大瀑布
7.1.4 景物造型和质感对角色设计的启发
案例分析49:海怪马藤
案例分析50:石头脸
案例分析51:林中人
7.1.5 仿生造型设计
案例分析52:仿生运输机
7.2 从平面图形到立体造型的转变
案例分析53:“极限号”穿梭机
7.3 从随机的变化中寻求灵感
案例分析54:海鱼
案例分析55:卡通角色面部
7.4 相近造型的探索
案例分析56:爬行兽
7.5 旧草图中寻找新灵感
案例分析57:深海鱼怪
案例分析58:远古海湾
7.6 即兴创作
案例分析59:“穿越号”太空总指挥站
案例分析60:孢予植物单体
7.7 几何形体的自由组合
案例分析61:“穿越号”太空舰
案例分析62:卡通角色
7.8 局部变形
案例分析63:机器人尼古拉
案例分析64:大头仔悦悦
案例分析65:水手罗林
7.9 穷举法的探索
案例分析66:树木
案例分析67:卡通角色服饰

Chapter Eight 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发放
8.1 场景设计改进的案例
案例分析68:蘑菇林的场景设计改进
8.2 角色设计改进的案例
案例分析69:人马射手
案例分析70:女巫安妮
案例分析71:书呆子东东
8.3 道具设计改进的案例
案例分析72:小型战机
8.4 插画设计改进的案例
案例分析73:“下沉”
案例分析74:“石化”
案例分析75:“重生”

Chapter Nine 对技术和项目管理的认知
9.1 技术可行性评估
案例分析76:机器战士史灵克
案例分析77:大头娃娃容容
9.2 画面效果评估
9.3 工作量评估
案例分析78:女巫利娜
9.4 整体设计风格的协调性评估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应用 图书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应用》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机械设计领域的核心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本书面向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机械产品研发、结构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人员,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达到精妙的平衡。 本书内容涵盖了机械设计学的基本要素,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到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构运动分析、可靠性评估与系统优化。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并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材料力学基础 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与工程思维 本章首先界定了机械设计的范畴、目标与基本原则。机械设计不再是单纯的零件组合,而是系统性的工程活动,涉及功能实现、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本章强调了工程设计思维的建立,包括需求分析、约束条件识别、方案论证与迭代优化过程。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如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 for Machinery)和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DFMA)的初步概念。 第二章 机械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选择 机械设计的基础在于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本章详细介绍了金属材料(如碳素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等)和非金属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强度、刚度、韧性)和动态力学性能(疲劳极限、蠕变性能)。重点阐述了材料的本构关系,包括线弹性、弹塑性行为的描述。此外,本章引入了先进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如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初步介绍。材料的选择标准被提升到多目标优化的层面,不再是单一的强度考量,而是综合考虑载荷条件、工作环境、成本预算和可加工性。 第三章 机械传动中的静力学分析 静力学分析是所有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本章深入探讨了各种载荷类型(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组合载荷)下的内力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静力强度校核的原理,包括最大正应力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准则)和最大畸变能密度理论(Von Mises准则)在不同材料和应力状态下的适用性。对于复杂应力场,本章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在静力学初判中的应用流程和结果解读方法。 第四章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可靠性是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本章系统阐述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失效率、寿命分布模型(如Weibull分布)和可靠度函数。重点讲解了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包括静力失效、疲劳失效和磨损失效。疲劳分析部分深入探讨了S-N曲线的构建、高周疲劳(HCF)与低周疲劳(LCF)的差异,以及累积损伤理论(如Miner准则)在多循环载荷下的应用。本章强调了从设计源头预防失效的设计策略。 --- 第二部分:核心机械零件设计与计算 第五章 联接件的设计与计算 联接是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本章首先详细论述了螺纹联接的设计,包括螺纹的几何参数、自锁性分析、螺栓预紧力的确定与控制,以及在交变载荷下螺纹的疲劳强度校核。接着,系统分析了键、销和铆接的受力特性与设计计算。重点内容是焊接结构的设计,涵盖了不同焊缝形式的强度计算、焊点的疲劳性能评估,以及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工艺控制点。 第六章 轴系零件的设计与校核 轴是承载和传递运动的核心构件。本章区分了传动轴、心轴和车轴的用途与设计要求。详细讲解了轴的设计步骤:确定载荷工况、选择材料、初步确定轴径,并对弯曲、扭转和组合载荷下的疲劳强度进行校核(包括表面强化和应力集中系数的引入)。本章特别关注了轴的刚度校核,防止临界转速过低或产生过大挠度影响配合精度。 第七章 滚动轴承的选择与润滑 滚动轴承的设计应用是现代机械设计中的难点之一。本章基于ISO标准,详细介绍了滚动轴承的类型、结构特点及适用工况。核心内容聚焦于轴承的额定寿命计算,包括静载荷和动载荷下的基本额定载荷与寿命的换算公式。本章还深入探讨了轴承的安装、游隙的调整,以及不同工况下润滑剂的选择与润滑方式(滴油、飞溅、油浴)的优化设计。 第八章 齿轮传动的设计与优化 齿轮是实现精确、高效运动与动力传递的关键。本章从几何基础出发,推导了齿轮的啮合原理、标准齿轮参数和变位齿轮的设计方法,以消除根切和改善接触强度。强度计算方面,详细讲解了齿面接触疲劳(点蚀)和齿根弯曲疲劳的校核标准,并引入了齿轮的动态特性分析。本章强调了模块化设计和高精度齿轮的制造公差要求。 --- 第三部分:机构运动与系统集成 第九章 机构运动的分析与综合 本章聚焦于机械机构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分析。首先,采用瞬心法和速度投影法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接着,引入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的设计与优化,重点关注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等速、等加速、等加-减速、正弦、改进正弦等)及其对冲击、振动的影响。本章最后探讨了机构的平稳性、冗余度分析以及机构的综合设计方法。 第十章 摩擦、制动与润滑(进阶) 超越基础的摩擦分析,本章探讨了复杂工况下的摩擦学现象,包括边界润滑、混合润滑和流体润滑的判据。深入分析了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设计原理,包括干式与湿式离合器的扭矩传递能力计算、散热分析和制动器性能的动态响应。润滑系统设计被提升到主动控制层面,讨论了油路设计、过滤与冷却系统的集成。 第十一章 弹性元件与振动控制 本章探讨了机械系统中常见的弹性元件(如弹簧)的设计与应用。详细介绍了螺旋弹簧的应力分析、刚度计算及其在冲击载荷下的应用。随后,转向机械系统的振动控制。分析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介绍了隔振技术(如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在抑制结构共振中的应用策略。 第十二章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数字化工具 本章面向工程实践的未来,介绍现代机械设计流程中的关键数字化工具。重点阐述了参数化建模在设计迭代中的效率优势,有限元分析(FEA)在应力、模态和热分析中的高级应用。此外,简要介绍了拓扑优化(Topology Optimization)在轻量化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仿真结果指导制造工艺的选择与改进。 --- 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应用》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工程实践的指南。本书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习题,确保读者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满足强度、刚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复杂机械系统。阅读本书,将为有志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奠定坚实且面向未来的设计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向某个特定的动画流派,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教程太多,风格趋同化非常严重。然而,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肃然起敬。它巧妙地搭建起了一座横跨东西方、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桥梁。我特别欣赏它对“跨文化造型借鉴”那一块的处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不同文化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符号背后的结构逻辑和观众的心理接受度。举个例子,它对比分析了日本浮世绘对现代角色设计的影响,以及欧洲雕塑艺术中对人体结构夸张手法的运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我以往的创作总是局限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里,但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灵感世界的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满足于“画得像”,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会更有效传达信息”。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具穿透力,它们不是孤立的范例,而是嵌入在完整的项目背景中进行讲解,让你明白,造型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的强大工具。这本书对于想要提升作品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创作者来说,绝对是一剂猛药。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想象力的游乐场,每一个转角都藏着让人惊喜的新发现。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入门指南,用来了解一下基本的作画技巧,结果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视觉故事。比如,在描述角色动态捕捉的那一章节,文字的组织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如何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案例,让你仿佛亲眼目睹了角色从静态草图到栩密动态的蜕变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情绪面部表情”的解析,没有采用那种学院派的刻板分析,而是结合了许多经典动画角色的截图进行细致的剖析,告诉你一个微小的嘴角上扬或眉毛的挑动,是如何瞬间赋予角色灵魂的。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拿起笔,尝试去捕捉那些细微的、转瞬即逝的表情变化,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大量的留白和高质量的插图相互配合,使得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完全不会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又富有激情的导师,在你身旁手把手地教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造型”这件事产生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是一场深度的、富有启发性的“审美健行”。它的文字力量强大到足以重新校准你的艺术坐标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一些复杂概念时,那种近乎诗意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在探讨“动态平衡与视觉重量”时,他使用了“如同沉在水中的铅球,即便静止,也蕴含着强大的下坠势能”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了。更难得的是,这本书非常注重“主观体验”与“客观规律”的结合。它承认艺术创作的非线性本质,但同时又提供了一套坚实的逻辑框架来指导实践,让人既感到自由,又不至于迷失方向。它鼓励读者进行大量的失败尝试,并且将“错误”视为通往成功的关键里程碑。这种包容和鼓励的基调,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自我怀疑的创作者来说,是极大的精神支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了你多少具体画法,而在于它如何让你看待艺术、看待设计、看待自己与创作的关系,它是一本真正能“育人”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技巧,不如说是一次对“设计思维”的彻底重塑。我一直以为,只要掌握了透视、解剖这些硬核技能,就能做出好的设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造型设计,核心在于“克制”与“选择”。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做减法”,这在充斥着炫技和复杂细节的当下设计圈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提出的“造型的最小有效元素”理论,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它引导我去审视每一个添加的线条、每一个选择的体积,问自己:如果去掉它,角色的辨识度会不会降低?如果不能,那它是不是多余的负担?这种精炼的思维方式,让我在后续的实践中,明显感觉到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眼花缭乱,而是直击人心。此外,书中对“材质感表现”的章节处理得极为细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笔触模仿上,而是深入到了光影折射、表面粗糙度对角色性格的暗示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材质本身就是角色故事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设计认知。

评分

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市面上大部分的教材都像是在教你“如何建造一栋房子”,告诉你墙在哪里,门窗怎么开。而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理解建筑背后的哲学和光影的呼吸”。它的前瞻性和行业洞察力非常强。它不仅关注现有的主流审美,更着重探讨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设计趋势,比如如何将新兴技术(如实时渲染、虚拟角色)的需求融入到传统造型设计的基础训练中。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喜,因为它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未雨绸缪的视角。书中对“符号化与识别度”的探讨尤为精彩,它结合了大量的商业案例,分析了为什么某些角色的轮廓在极小的空间内依然能被瞬间识别,而另一些精心绘制的形象却被淹没。作者提出的“设计基因库”的概念,鼓励设计师构建属于自己的、可复用的核心设计语言,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模仿”优秀作品,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设计系统,这对于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