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进口】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中国书店

【港台原版进口】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中国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
  • 点石斋画报
  • 图像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绘画
  • 港台原版
  • 进口图书
  • 珍稀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9888284795
商品编码:10096477914

具体描述







                      书名.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
                      作者.             陳平原 夏曉虹 編註
                      出版社.         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      2015-03-01
                      ISBN.           9789888284795
                      规格.            平装 大32开 304页
                      语言.            繁体中文




史料印證圖像,用圖像解說晚清,

“左史右圖”深度解讀晚清社會風情,

現西學東漸廣闊場景,為歷史打開一扇小窗 

“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致彙編”“海上繁華”四大主題展開《點石齋畫報》,再現晚晴第畫報昔日風采。

本 書從《點石齋畫報》4000餘幅圖像中,“摘取其關於生活狀況者”160多幅,再現晚清第畫報昔日風采。以“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致彙編”“海上 繁華”四大主題展開《點石齋畫報》,再加以闡釋與補充,使晚清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其中均有佳的展現。陳平原伉儷聯手編著了此書,既為研究晚清歷史者提供了 很好的資料,也為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晚清的視角。


作者简介

陳平原

廣 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 俗文學學會會長。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 ;獲教育部頒發的第、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 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等著作三十種。 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3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 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夏曉虹

北 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德國海 德堡大學(1998)、日本東京大學(1999—2001)、香港嶺南大學(2009、2014)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 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晚清文人婦女觀》(日譯本名《纏足をほどぃた女たち》)、《舊年人物》《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晚清社會 與文化》《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閱讀梁啟超》《晚清上海片影》《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夏曉虹選集》《梁啟超:在政 治與學術之間》;並主編“學者追憶叢書”,編校《梁啟超文選》《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7?0飲冰室合集?7?1集外文》,合編《二十世紀中國 小說理論資料》第卷、《北大舊事》《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等。




導論  以“圖像”解說“晚清”

  一、讀圖之可能

  二、畫報的宗旨與手段

  三、畫報與《申報》之關係

  四、關於“四大主題”

  附錄一 《點石齋畫報》各號刊行時間表(按王朝紀年排列)

  附錄二 《點石齋畫報》各號刊行時間表(按公元紀年排列)

中外紀聞

力攻北甯

越事行成

自取撓敗

吳淞形勢

法人棄屍

基隆再捷

西商集議

臺軍大捷

甬江戰事

和議畫押

中法換約

郵政局肆筵速客  頑固黨放火戕官

霜鋌雪鋌海上觀兵  玉敦珠槃城中立約

牙山大勝

海戰捷音

形同海盜

破竹勢成

鴨綠江戰勝圖

僕犬同殉

西員受賀

別樹一幟

借雪雪憤

贊成和局

伏闕陳書

海外扶餘

克復名城

大帥誓師

將軍出險

萬壽盛典

西使覲光

禁軍合操

加冕盛儀

掛劍遺風

一鳴驚人

古蹟云亡

輪船又火

萬年青勝

山西災狀

抗捐肇變

大鬧教堂

美婦司舟

公家書房

沙漠古蹟

蓮瓣罹殃

時文鬼

官場現形

恭應考差

一炷香

糊塗知縣

瘋官可笑

跳竈盛典

假官撞騙

假官作賊

宦舟被劫

請嘗異味

查蝗舞弊

官場話柄

道士捐官

執法如山

官體何在

職官不謹

倫常乖謬

開關納客

觀察自刎

平雞將軍

老將笑柄

扣餉養妓

購槍舞弊

哨官荒謬

傅相逸事

索門生帖

盛名難副

德政何在

校人故智

草菅人命

活埋罪人

厘卡積弊

毀卡傳聞

人瘦我肥

蠹役成群

催科滋擾

格致彚編

鐵人善走

新樣氣球

氣球妙用

演放氣球

氣球破敵

飛舟窮北

妙製飛車

龍穴已破

興辦鐵路

斃於車下

水底行船

水底行車

車行水底

鐵甲巨工

演放水雷

邊防巨炮

快槍述奇

製衣禦彈

巡勇擾民

謠言宜禁

電火焚身

電氣捉賊

占驗天文

萬年鐘

以錶驗人

寶鏡新奇

戕屍驗病

西醫治病

收腸入腹

剖腹出兒

妙手割瘤

瞽目復明

西國扁盧

剖腦療瘡

格致遺骸

波臣留影

映照誌奇

救火妙藥

私掘鐵山

長橋

銅人跨海

孤亭玩月

海上繁華

預卜榮行

不甘雌伏

第樓災

雅集名蕙

遊園肇禍

虛題實做

和尚冶遊

西妓彈詞

妓客同逃

衣冠掃地

名花任俠

馬夫兇橫

輕薄受懲

和氣致祥

誠求保赤

巨鐘新製

法國節期

英皇子觀燈記

寓滬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載慶典第四圖

寓滬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載慶典第六圖

龍頭走水

火會成圖

西童賽馬

力不同科

賽馬誌盛

賽腳踏車

觀西戲述略

直上干霄

車中猴

螳臂當車

西童跳舞

奇園讀畫

女塾宏開

裙釵大會

西捕不法

日人操刀

大鬧洋場

強奪公所

法人殘忍

引用書目

後 記

  附 記

新版後記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书目信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 --- 书名:《全球化冲击下的身份重塑:20世纪晚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此处可虚构作者名称,如:李明远,历史学教授]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如:世纪之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对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并着重探讨了在这一剧烈变动时期,个体身份认同是如何被重塑、协商乃至瓦解与再构建的复杂过程。我们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本与人口快速流动的时代,这不仅是经济格局的重组,更是文化疆界与身份认同的剧烈震荡期。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多维驱动力与文化景观的重塑 本书首先梳理了冷战结束后,信息技术革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跨国企业扩张等关键因素如何共同推动了全球化的加速。我们不再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单一、线性的过程,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场域。 在文化层面,全球化的影响表现为“同质化”与“异质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和互联网平台)推动了某些普适性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扩散,似乎在构建一个单一的“全球村”。另一方面,这种普适性恰恰激发了地方性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强烈抵抗与回溯性建构。本书通过对特定区域(如东亚城市、拉丁美洲边缘地带)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全球流行文化如何被本土化吸收、挪用和转译,形成独特的文化拼贴。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身份危机与线上/线下的交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数字空间为个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和社群构建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身份的碎片化与不稳定性。 我们考察了“屏幕自我”的构建。在线上,个体可以精心策划、编辑自己的形象,尝试不同的身份标签,这既是一种赋权,也是一种表演性的压力。这种线上身份与线下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在心理层面和行为模式上引发了深刻的焦虑。例如,虚拟社群的兴盛,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基于地理和血缘的社群结构?社群的边界在哪里?当线上身份被“拔起”并投射回现实世界时,传统权威(如家庭、国家机构)的合法性如何受到侵蚀? 本书特别关注了移民群体在数字空间中的身份实践。对于跨国迁徙者而言,互联网成为维系“在场”和“缺席”的生命线。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保持与原籍地的连接,同时在新环境中构建新的文化桥梁。这形成了一种“跨国主体性”,其特征是身份的流动性、多重归属感以及对单一民族国家叙事的疏离。 第三部分:消费主义、身体与身份的物质化 身份的重塑并非仅限于思想和媒介层面,它深刻嵌入到物质文化和身体实践之中。全球化带来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扩散,品牌、时尚和生活方式成为定义“我是谁”的重要符号。 我们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的表达方式。从奢侈品到小众亚文化产品,人们通过选择性的消费来标记自己的阶层、品味和政治立场。这种物质化的身份认同,往往比意识形态叙事更直接、更具冲击力。 此外,身体作为身份的终极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多重规训与解放的拉锯战。整容手术的普及、健身文化的盛行,以及对身体能动性的探讨,都反映了现代人对“完美”或“理想”身份的追求。本书探讨了在生物技术和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身体与技术的融合如何进一步模糊了“自然人”的传统界限。 第四部分:民族国家叙事的衰微与新政治身份的浮现 在全球化对主权和边界的侵蚀下,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面临严峻挑战。对民族历史、集体记忆的重新解读成为文化斗争的前沿阵地。 本书着眼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政治。在全球南方,对殖民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与全球资本带来的机会形成了复杂的矛盾。身份的动员不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复兴,它更可能以女权、环保、性别认同等跨国性的议题为核心,形成新的“认同政治”。这些新的政治身份往往带有强烈的对抗性,旨在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霸权。 结论:流动的现代性与永恒的协商 《全球化冲击下的身份重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流动的现代性”阶段。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充满张力的过程。个体不断地在传统、全球、数字和地方的参照系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协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学科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在全球化这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中,人类如何努力锚定自我,并创造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一种深刻反思。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仿佛真的能透过封面触摸到那个逝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晕染,都透露着一种对原版风貌的敬畏。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和历史沧桑感,让人立刻沉浸其中。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具体的图文内容,但仅仅是翻阅那些跨页的大图,就已经能感受到当年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绘画风格的革新。特别是那些关于洋人和新事物的描绘,用色大胆,构图新颖,与传统国画那种含蓄内敛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人们的视觉经验是如何被重塑和拓展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脉动,那种跃然纸上的生动感,远胜于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光是欣赏这些版式和插图的艺术性,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晚清社会文化心理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那些文字说明,光是浏览那些精美的插图,就足够让人沉醉良久。那些描绘市井百态、官场百象乃至奇谈怪论的画面,笔触诙谐,讽刺辛辣,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命力和批判精神。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时社会精英阶层对自身、对西方、对未来的复杂情感。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些画作的构图和人物造型,也清晰地展示了中西绘画技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早期阶段。这本书的“原版进口”身份,保证了我们看到的是最接近历史原貌的视觉呈现,这在数字化时代,实体书的这种厚度和质感带来的精神冲击是无可替代的,它唤醒了对“旧物”本身的珍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历史的方式。以往我们依赖文字史料,总是在历史的迷雾中摸索,而《点石斋画报》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将场景“投射”到眼前。这种直观性是文字难以比拟的。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记录和传播“现代性”的观念。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载体,它们是如何被解构、吸收,再以一种半中式的语言向更广泛的民众讲述“世界”的,这背后的传播学意义非常巨大。从版式设计上来看,它已经有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但又保留了中国传统连环画的叙事韵味,这种“中西合璧”的视觉语言,是研究近代媒介转型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象征着那个时代信息量和文化冲击的巨大。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对照着目录和一些零散的图例,试图拼凑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进口原版”,更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点石斋画报》作为一种早期视觉媒介的独特魅力。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报道,不同期数的画报在叙事方式和视觉强调上都有微妙的差异,这反映了彼时社会舆论的流变。例如,对某一新技术的报道,初期可能充满了惊奇和猎奇的成分,但随着时间推移,似乎逐渐带上了某种审视和反思的色彩。这种细微的变化,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系统的、高质量的汇编来对比,是很难察觉到的。我特别期待深入研究那些社会风俗类的插图,它们是研究近代中国市民阶层生活状态最直观的“快照”,远比官方史料来得鲜活和接地气。这本书的排版很考究,留白适度,让每一幅画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对于欣赏细节来说至关重要,体现了编辑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复刻。我对比了一下几张我能找到的零散老照片,这款“港台原版进口”的呈现方式,在色彩还原度和线条锐利度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对于研究近代印刷史或者视觉文化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尤其是那些套色印刷的画面,墨色深沉而不糊,层次分明,显示出原版在当年工艺上的顶尖水平。我特别好奇那些关于科学、奇闻异事的版块是如何编排的,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中那种兼具迷信与求知并存的复杂心态。仅仅是触摸着这些复刻的纸张,就能感受到那种“新奇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躁动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出版社能够引入并完整呈现这样一套珍贵史料表示由衷的敬佩,这无疑是对历史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