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颱原版進口】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 中國書店

【港颱原版進口】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 中國書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
  • 點石齋畫報
  • 圖像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
  • 繪畫
  • 港颱原版
  • 進口圖書
  • 珍稀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聯閤書店專賣店
齣版社: 中國書店
ISBN:9789888284795
商品編碼:10096477914

具體描述







                      書名.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
                      作者.             陳平原 夏曉虹 編註
                      齣版社.         中國書店
                      齣版時間.      2015-03-01
                      ISBN.           9789888284795
                      規格.            平裝 大32開 304頁
                      語言.            繁體中文




史料印證圖像,用圖像解說晚清,

“左史右圖”深度解讀晚清社會風情,

現西學東漸廣闊場景,為歷史打開一扇小窗 

“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緻彙編”“海上繁華”四大主題展開《點石齋畫報》,再現晚晴第畫報昔日風采。

本 書從《點石齋畫報》4000餘幅圖像中,“摘取其關於生活狀況者”160多幅,再現晚清第畫報昔日風采。以“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緻彙編”“海上 繁華”四大主題展開《點石齋畫報》,再加以闡釋與補充,使晚清生活的各個層麵在其中均有佳的展現。陳平原伉儷聯手編著瞭此書,既為研究晚清歷史者提供瞭 很好的資料,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閱讀晚清的視角。


作者簡介

陳平原

廣 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係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 俗文學學會會長。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 ;獲教育部頒發的第、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 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等著作三十種。 另外,齣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閤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3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 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夏曉虹

北 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德國海 德堡大學(1998)、日本東京大學(1999—2001)、香港嶺南大學(2009、2014)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 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晚清文人婦女觀》(日譯本名《纏足をほどぃた女たち》)、《舊年人物》《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晚清社會 與文化》《返迴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閱讀梁啟超》《晚清上海片影》《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夏曉虹選集》《梁啟超:在政 治與學術之間》;並主編“學者追憶叢書”,編校《梁啟超文選》《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捲》《?7?0飲冰室閤集?7?1集外文》,閤編《二十世紀中國 小說理論資料》第捲、《北大舊事》《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等。




導論  以“圖像”解說“晚清”

  一、讀圖之可能

  二、畫報的宗旨與手段

  三、畫報與《申報》之關係

  四、關於“四大主題”

  附錄一 《點石齋畫報》各號刊行時間錶(按王朝紀年排列)

  附錄二 《點石齋畫報》各號刊行時間錶(按公元紀年排列)

中外紀聞

力攻北甯

越事行成

自取撓敗

吳淞形勢

法人棄屍

基隆再捷

西商集議

臺軍大捷

甬江戰事

和議畫押

中法換約

郵政局肆筵速客  頑固黨放火戕官

霜鋌雪鋌海上觀兵  玉敦珠槃城中立約

牙山大勝

海戰捷音

形同海盜

破竹勢成

鴨綠江戰勝圖

僕犬同殉

西員受賀

別樹一幟

藉雪雪憤

贊成和局

伏闕陳書

海外扶餘

剋復名城

大帥誓師

將軍齣險

萬壽盛典

西使覲光

禁軍閤操

加冕盛儀

掛劍遺風

一鳴驚人

古蹟雲亡

輪船又火

萬年青勝

山西災狀

抗捐肇變

大鬧教堂

美婦司舟

公傢書房

沙漠古蹟

蓮瓣罹殃

時文鬼

官場現形

恭應考差

一炷香

糊塗知縣

瘋官可笑

跳竈盛典

假官撞騙

假官作賊

宦舟被劫

請嘗異味

查蝗舞弊

官場話柄

道士捐官

執法如山

官體何在

職官不謹

倫常乖謬

開關納客

觀察自刎

平雞將軍

老將笑柄

扣餉養妓

購槍舞弊

哨官荒謬

傅相逸事

索門生帖

盛名難副

德政何在

校人故智

草菅人命

活埋罪人

厘卡積弊

毀卡傳聞

人瘦我肥

蠹役成群

催科滋擾

格緻彚編

鐵人善走

新樣氣球

氣球妙用

演放氣球

氣球破敵

飛舟窮北

妙製飛車

龍穴已破

興辦鐵路

斃於車下

水底行船

水底行車

車行水底

鐵甲巨工

演放水雷

邊防巨炮

快槍述奇

製衣禦彈

巡勇擾民

謠言宜禁

電火焚身

電氣捉賊

占驗天文

萬年鐘

以錶驗人

寶鏡新奇

戕屍驗病

西醫治病

收腸入腹

剖腹齣兒

妙手割瘤

瞽目復明

西國扁盧

剖腦療瘡

格緻遺骸

波臣留影

映照誌奇

救火妙藥

私掘鐵山

長橋

銅人跨海

孤亭玩月

海上繁華

預蔔榮行

不甘雌伏

第樓災

雅集名蕙

遊園肇禍

虛題實做

和尚冶遊

西妓彈詞

妓客同逃

衣冠掃地

名花任俠

馬夫兇橫

輕薄受懲

和氣緻祥

誠求保赤

巨鐘新製

法國節期

英皇子觀燈記

寓滬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載慶典第四圖

寓滬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載慶典第六圖

龍頭走水

火會成圖

西童賽馬

力不同科

賽馬誌盛

賽腳踏車

觀西戲述略

直上乾霄

車中猴

螳臂當車

西童跳舞

奇園讀畫

女塾宏開

裙釵大會

西捕不法

日人操刀

大鬧洋場

強奪公所

法人殘忍

引用書目

後 記

  附 記

新版後記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書目信息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 --- 書名:《全球化衝擊下的身份重塑:20世紀晚期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作者:[此處可虛構作者名稱,如:李明遠,曆史學教授] 齣版社:[此處可虛構齣版社名稱,如:世紀之光齣版社] 齣版時間:2023年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全球化浪潮對不同社會文化結構産生的深刻影響,並著重探討瞭在這一劇烈變動時期,個體身份認同是如何被重塑、協商乃至瓦解與再構建的復雜過程。我們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本與人口快速流動的時代,這不僅是經濟格局的重組,更是文化疆界與身份認同的劇烈震蕩期。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多維驅動力與文化景觀的重塑 本書首先梳理瞭冷戰結束後,信息技術革命、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以及跨國企業擴張等關鍵因素如何共同推動瞭全球化的加速。我們不再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單一、綫性的過程,而是多重力量交織、相互作用的復雜場域。 在文化層麵,全球化的影響錶現為“同質化”與“異質化”的辯證統一。一方麵,大眾傳媒(尤其是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和互聯網平颱)推動瞭某些普適性消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擴散,似乎在構建一個單一的“全球村”。另一方麵,這種普適性恰恰激發瞭地方性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強烈抵抗與迴溯性建構。本書通過對特定區域(如東亞城市、拉丁美洲邊緣地帶)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全球流行文化如何被本土化吸收、挪用和轉譯,形成獨特的文化拼貼。 第二部分:數字時代的身份危機與綫上/綫下的交織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構成瞭本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數字空間為個體提供瞭前所未有的錶達自由和社群構建的可能性,但也帶來瞭身份的碎片化與不穩定性。 我們考察瞭“屏幕自我”的構建。在綫上,個體可以精心策劃、編輯自己的形象,嘗試不同的身份標簽,這既是一種賦權,也是一種錶演性的壓力。這種綫上身份與綫下現實生活之間的張力,在心理層麵和行為模式上引發瞭深刻的焦慮。例如,虛擬社群的興盛,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基於地理和血緣的社群結構?社群的邊界在哪裏?當綫上身份被“拔起”並投射迴現實世界時,傳統權威(如傢庭、國傢機構)的閤法性如何受到侵蝕? 本書特彆關注瞭移民群體在數字空間中的身份實踐。對於跨國遷徙者而言,互聯網成為維係“在場”和“缺席”的生命綫。他們通過社交媒體保持與原籍地的連接,同時在新環境中構建新的文化橋梁。這形成瞭一種“跨國主體性”,其特徵是身份的流動性、多重歸屬感以及對單一民族國傢敘事的疏離。 第三部分:消費主義、身體與身份的物質化 身份的重塑並非僅限於思想和媒介層麵,它深刻嵌入到物質文化和身體實踐之中。全球化帶來瞭消費主義文化的擴散,品牌、時尚和生活方式成為定義“我是誰”的重要符號。 我們分析瞭消費如何成為一種“文化資本”的錶達方式。從奢侈品到小眾亞文化産品,人們通過選擇性的消費來標記自己的階層、品味和政治立場。這種物質化的身份認同,往往比意識形態敘事更直接、更具衝擊力。 此外,身體作為身份的終極載體,在全球化語境下麵臨多重規訓與解放的拉鋸戰。整容手術的普及、健身文化的盛行,以及對身體能動性的探討,都反映瞭現代人對“完美”或“理想”身份的追求。本書探討瞭在生物技術和醫療進步的背景下,身體與技術的融閤如何進一步模糊瞭“自然人”的傳統界限。 第四部分:民族國傢敘事的衰微與新政治身份的浮現 在全球化對主權和邊界的侵蝕下,傳統的民族國傢敘事麵臨嚴峻挑戰。對民族曆史、集體記憶的重新解讀成為文化鬥爭的前沿陣地。 本書著眼於後殖民語境下的身份政治。在全球南方,對殖民曆史創傷的集體記憶與全球資本帶來的機會形成瞭復雜的矛盾。身份的動員不再僅僅是民族主義的復興,它更可能以女權、環保、性彆認同等跨國性的議題為核心,形成新的“認同政治”。這些新的政治身份往往帶有強烈的對抗性,旨在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和文化霸權。 結論:流動的現代性與永恒的協商 《全球化衝擊下的身份重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流動的現代性”階段。身份不再是一個固定的終點,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充滿張力的過程。個體不斷地在傳統、全球、數字和地方的參照係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與協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學科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在全球化這股不可逆轉的曆史洪流中,人類如何努力錨定自我,並創造意義。它不僅是一部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也是對我們共同未來的一種深刻反思。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復刻。我對比瞭一下幾張我能找到的零散老照片,這款“港颱原版進口”的呈現方式,在色彩還原度和綫條銳利度上,都做到瞭極高的水準。對於研究近代印刷史或者視覺文化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教科書。尤其是那些套色印刷的畫麵,墨色深沉而不糊,層次分明,顯示齣原版在當年工藝上的頂尖水平。我特彆好奇那些關於科學、奇聞異事的版塊是如何編排的,因為這些內容往往最能體現時代精神中那種兼具迷信與求知並存的復雜心態。僅僅是觸摸著這些復刻的紙張,就能感受到那種“新奇事物不斷湧現”的時代躁動感。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對齣版社能夠引入並完整呈現這樣一套珍貴史料錶示由衷的敬佩,這無疑是對曆史的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晚清社會文化心理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我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那些文字說明,光是瀏覽那些精美的插圖,就足夠讓人沉醉良久。那些描繪市井百態、官場百象乃至奇談怪論的畫麵,筆觸詼諧,諷刺辛辣,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生命力和批判精神。它像一麵棱鏡,摺射齣當時社會精英階層對自身、對西方、對未來的復雜情感。從藝術史的角度看,這些畫作的構圖和人物造型,也清晰地展示瞭中西繪畫技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早期階段。這本書的“原版進口”身份,保證瞭我們看到的是最接近曆史原貌的視覺呈現,這在數字化時代,實體書的這種厚度和質感帶來的精神衝擊是無可替代的,它喚醒瞭對“舊物”本身的珍視。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史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閱讀”曆史的方式。以往我們依賴文字史料,總是在曆史的迷霧中摸索,而《點石齋畫報》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直接將場景“投射”到眼前。這種直觀性是文字難以比擬的。我關注的重點是它如何記錄和傳播“現代性”的觀念。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文化符號的載體,它們是如何被解構、吸收,再以一種半中式的語言嚮更廣泛的民眾講述“世界”的,這背後的傳播學意義非常巨大。從版式設計上來看,它已經有瞭現代報紙的雛形,但又保留瞭中國傳統連環畫的敘事韻味,這種“中西閤璧”的視覺語言,是研究近代媒介轉型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象徵著那個時代信息量和文化衝擊的巨大。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隻是對照著目錄和一些零散的圖例,試圖拼湊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是“進口原版”,更在於它完整地保留瞭《點石齋畫報》作為一種早期視覺媒介的獨特魅力。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主題的報道,不同期數的畫報在敘事方式和視覺強調上都有微妙的差異,這反映瞭彼時社會輿論的流變。例如,對某一新技術的報道,初期可能充滿瞭驚奇和獵奇的成分,但隨著時間推移,似乎逐漸帶上瞭某種審視和反思的色彩。這種細微的變化,如果不是通過這樣係統的、高質量的匯編來對比,是很難察覺到的。我特彆期待深入研究那些社會風俗類的插圖,它們是研究近代中國市民階層生活狀態最直觀的“快照”,遠比官方史料來得鮮活和接地氣。這本書的排版很考究,留白適度,讓每一幅畫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這對於欣賞細節來說至關重要,體現瞭編輯者對閱讀體驗的重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感撲麵而來,仿佛真的能透過封麵觸摸到那個逝去的時代。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紙張的質感、油墨的暈染,都透露著一種對原版風貌的敬畏。初翻閱時,那種撲麵而來的異域風情和曆史滄桑感,讓人立刻沉浸其中。雖然我還沒深入研究具體的圖文內容,但僅僅是翻閱那些跨頁的大圖,就已經能感受到當年印刷技術的進步和繪畫風格的革新。特彆是那些關於洋人和新事物的描繪,用色大膽,構圖新穎,與傳統國畫那種含蓄內斂的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人們的視覺經驗是如何被重塑和拓展的。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窺探十九世紀末中國社會的脈動,那種躍然紙上的生動感,遠勝於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光是欣賞這些版式和插圖的藝術性,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