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素,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陈旧的年代感,字体是传统的宋体,透着一股严肃的学究气。我抱着它回到家,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套严谨的排版和细致的校注,让人立刻感受到编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从目录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晚清各个时期的经典名句,分类上更是别具匠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简单地按朝代或主题堆砌,而是尝试构建一套更符合古文语境的检索体系。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意象”的归纳,比如专门开辟了关于“山水意境”、“人伦情谊”的章节,这比单纯罗列句子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这些词语的微妙差别。作为一名长期与文言文打交道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这种“活的”分类法,它不是死板的索引,而更像是一张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导览图。虽然初看内容略显晦涩,需要耐心消化,但那种扎实可靠的学术功底,绝对是阅读和研究古籍时最需要的定心丸。
评分我接触过好几本号称“古文名句大典”的工具书,很多都是“大而无当”,收录量巨大但实用性差,查询起来如同大海捞针。而这本工具书,给我的感觉是“小而精”,它更侧重于对“常用”和“经典”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碾压。我尤其欣赏它在“分类”上的匠心独运,很多分类标题都极为精妙,比如直接使用古人自己总结的“格言”、“警语”等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现代修辞学的术语。这使得读者在查找与自己阅读情境相符的语句时,能更快地找到落点。例如,当我需要寻找描写“隐逸情怀”的句子时,直接跳转到那个分类,里面集合的句子往往带有相似的韵味和精神内核,这比盲目地搜索“山”、“隐居”等关键词要高效得多。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库。
评分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辞典的字体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风格差异有所体现。比如,对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它的注释会更侧重于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对于先秦诸子或汉赋中的语句,则会更强调其哲理性和结构性。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注释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不是一刀切地用现代白话去“翻译”古文,而是努力在保持古文原貌的基础上,提供最恰当的理解辅助。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有种安心感——你知道,当你在古籍的海洋中迷航时,总有这么一本可靠的航海图在等待着你。
评分说实话,对于工具书,我最怕的就是“故纸堆”的感觉,拿在手里像在啃干面包。但这本《辞典》的装帧虽然传统,里面的内容设计却很人性化。我注意到,它在收录标准上似乎非常克制,只选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且在后世影响深远的句子,避免了大量低质量或过于生僻的“边角料”。这种精选带来的好处就是检索效率极高,我很少出现翻了十几页却一无所获的情况。而且,它的引文校勘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的句子,它通常会注明主要的通行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误植,这种严谨程度,即便是给资深学者使用也不会觉得不够用。阅读时,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遇到一个陌生的典故或一个似曾相识的佳句时,随手一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网络资源或碎片化信息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的、脉络清晰的知识架构。
评分这次拿到的是第三版,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通常会在阅读一些明清小说或者整理旧笔记时遇到不甚熟悉的引文,以往的经验是,要么查不到,要么查到的解释过于笼统,让人抓不住精髓。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出处”和“释义”,更常常附带一句简短的“语境说明”或者“流变辨析”。举个例子,书中对“乐天知命”这个词条的阐释,就细致地追溯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变化,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后来的生活态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远比一本简单的字典要深入得多。我发现,即便是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它们最初的、更具张力的原始面貌。这对于我撰写一些需要引用古文来支撑论点的文章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引文不仅准确,而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能立刻提升文本的说服力。
评分二、名句按意义类别编排,共分26类。同一类别中的名句按所出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评分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评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评分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刘声东、张铁柱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首先必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时隔两个甲子,如今的中国面貌早已翻天覆地,进行这场“甲午殇思”的意义何在? 我的回答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况且,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正如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战争是用血与火对一个国家进行的最严格检验。而甲午战争,既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外敌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这场检验,充分暴露了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击了国人的心灵,迫使人们思考:甲午之战败在哪?是军备落后,还是军饷不足?是指挥失误,还是贪生怕死?最后发现是整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出了问题,是一种整体的衰败。腐朽落后的制度导致军队腐败,军队腐败导致战争失败,最终瓦解了整个王朝。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是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大清王朝延续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 中国之觉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孙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后,他成为革命党。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仍在频繁上书“鞑虏”,疾呼改良。是甲午之败让孙中山这样的先行者、继而让更多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无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甲午之前,国人、尤其是统治层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比比皆是。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让西方列强代表走皇宫偏门,作为对其的羞辱——国家已战败割地赔款,王公贵族们仍用这种方式自我安慰;甲午之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从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建立共和,直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共产主义,建立新中国,一系列的历史实践,都源于甲午之后中华民族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切肤之痛,和一定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定决心。这是惨败的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启示。 如今,120年过去了,无论是国家综合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甲午的关注,也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比如官僚之风、腐败之风、奢靡之风、造假之风,又比如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心态,再比如沉湎安逸、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历史决不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会轻易抛弃某些民族痼疾。今天,我们和世界一些强国的种种差距依然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其中一个简单对比便是,当年一个团结一心的日本战胜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团结一心了么?当今,无论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还是日本在钓鱼岛肆意寻衅,对方均在集中全力,而我方是否仍然存在人心不齐、甚至有些三心二意? 事实上,当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时,面临的考验将严峻得多。这种考验决不限于经济、军事层面,更在考验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内聚力的强大。仅仅经济上去了,安全态势改善了,百姓生活提高了,还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从这点来看,老人摔倒了有没有人扶,歹徒作恶有没有人挺身而出,穷人和富人之间有没有沟通和接济,舆论氛围是激发良知还是刺激欲望……都在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回顾甲午、思考如何消除未来的隐患时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历史,既是包袱也是财富。此次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组织、刊登了一大批军队高级将领的反思文章,并集结成书,就是力图把沉重的包袱变成巨大的财富。同样一段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毫无疑问,甲午的“营养”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同岗位上的人都能通过反思,在各自的领域里自我提升、不断进步,一定能汇聚成一个强大的中国——这就是今天我们反思甲午的最大意义。 (本报记者 曹静整理)《甲午殇思》 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刘声东、张铁柱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首先必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时隔两个甲子,如今的中国面貌早已翻天覆地,进行这场“甲午殇思”的意义何在? 我的回答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况且,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正如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战争是用血与火对一个国家进行的最严格检验。而甲午战争,既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外敌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这场检验,充分暴露了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击了国人的心灵,迫使人们思考:甲午之战败在哪?是军备落后,还是军饷不足?是指挥失误,还是贪生怕死?最后发现是整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出了问题,是一种整体的衰败。腐朽落后的制度导致军队腐败,军队腐败导致战争失败,最终
评分cghkm p tu附yzB义类表、名句笔画索引——便查
评分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评分还算不错,适合孩子阅读
评分当然如果你要我跟你讲讲马桥人的故事,我可以跟你扯上一堆,比如九代爷戴世清的传奇乞丐经历,比如马疤子很传奇,天天要打醮,坐蒲团,他的队伍行军打仗从不穿鞋,无论厉石还是铁钉都上不了他们的脚;还比如神仙府的马鸣专吃蚯蚓不吃饭……这些精彩的人精彩的故事,肯定是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最先想起的。然而这些精彩的故事,不只是精彩。精彩和传奇不是他们的标签。这种精彩,参杂了马桥建国以来的种种变迁,参杂了几代马桥人坎坎坷坷的命运,参杂了马桥甚至中国其他所有乡村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某些东西吧。
评分二、名句按意义类别编排,共分26类。同一类别中的名句按所出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