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辞典的字体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风格差异有所体现。比如,对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它的注释会更侧重于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对于先秦诸子或汉赋中的语句,则会更强调其哲理性和结构性。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注释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不是一刀切地用现代白话去“翻译”古文,而是努力在保持古文原貌的基础上,提供最恰当的理解辅助。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有种安心感——你知道,当你在古籍的海洋中迷航时,总有这么一本可靠的航海图在等待着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素,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陈旧的年代感,字体是传统的宋体,透着一股严肃的学究气。我抱着它回到家,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套严谨的排版和细致的校注,让人立刻感受到编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从目录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晚清各个时期的经典名句,分类上更是别具匠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简单地按朝代或主题堆砌,而是尝试构建一套更符合古文语境的检索体系。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意象”的归纳,比如专门开辟了关于“山水意境”、“人伦情谊”的章节,这比单纯罗列句子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这些词语的微妙差别。作为一名长期与文言文打交道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这种“活的”分类法,它不是死板的索引,而更像是一张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导览图。虽然初看内容略显晦涩,需要耐心消化,但那种扎实可靠的学术功底,绝对是阅读和研究古籍时最需要的定心丸。
评分我接触过好几本号称“古文名句大典”的工具书,很多都是“大而无当”,收录量巨大但实用性差,查询起来如同大海捞针。而这本工具书,给我的感觉是“小而精”,它更侧重于对“常用”和“经典”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碾压。我尤其欣赏它在“分类”上的匠心独运,很多分类标题都极为精妙,比如直接使用古人自己总结的“格言”、“警语”等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现代修辞学的术语。这使得读者在查找与自己阅读情境相符的语句时,能更快地找到落点。例如,当我需要寻找描写“隐逸情怀”的句子时,直接跳转到那个分类,里面集合的句子往往带有相似的韵味和精神内核,这比盲目地搜索“山”、“隐居”等关键词要高效得多。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库。
评分说实话,对于工具书,我最怕的就是“故纸堆”的感觉,拿在手里像在啃干面包。但这本《辞典》的装帧虽然传统,里面的内容设计却很人性化。我注意到,它在收录标准上似乎非常克制,只选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且在后世影响深远的句子,避免了大量低质量或过于生僻的“边角料”。这种精选带来的好处就是检索效率极高,我很少出现翻了十几页却一无所获的情况。而且,它的引文校勘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的句子,它通常会注明主要的通行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误植,这种严谨程度,即便是给资深学者使用也不会觉得不够用。阅读时,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遇到一个陌生的典故或一个似曾相识的佳句时,随手一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网络资源或碎片化信息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的、脉络清晰的知识架构。
评分这次拿到的是第三版,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通常会在阅读一些明清小说或者整理旧笔记时遇到不甚熟悉的引文,以往的经验是,要么查不到,要么查到的解释过于笼统,让人抓不住精髓。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出处”和“释义”,更常常附带一句简短的“语境说明”或者“流变辨析”。举个例子,书中对“乐天知命”这个词条的阐释,就细致地追溯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变化,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后来的生活态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远比一本简单的字典要深入得多。我发现,即便是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它们最初的、更具张力的原始面貌。这对于我撰写一些需要引用古文来支撑论点的文章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引文不仅准确,而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能立刻提升文本的说服力。
评分质量不错,就是条目感觉少了些
评分常用古文名句分类辞典很实用的书,内容丰富,书本比较小巧
评分其实《马桥词典》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的书,而我在作业的逼迫下囫囵吞枣般的看完了最后一页。枣子来不及细细咀嚼便滑进了胃里,梗在那里有点消化不良。我有很多不理解。
评分cghkm p tu附yzB义类表、名句笔画索引——便查
评分当然如果你要我跟你讲讲马桥人的故事,我可以跟你扯上一堆,比如九代爷戴世清的传奇乞丐经历,比如马疤子很传奇,天天要打醮,坐蒲团,他的队伍行军打仗从不穿鞋,无论厉石还是铁钉都上不了他们的脚;还比如神仙府的马鸣专吃蚯蚓不吃饭……这些精彩的人精彩的故事,肯定是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最先想起的。然而这些精彩的故事,不只是精彩。精彩和传奇不是他们的标签。这种精彩,参杂了马桥建国以来的种种变迁,参杂了几代马桥人坎坎坷坷的命运,参杂了马桥甚至中国其他所有乡村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某些东西吧。
评分[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两句出自嵇康《琴赋》“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沦丧的悲哀之情。
评分绝:断绝。游:交往。驾:指出游。言:语气助词。几句表达了作者不愿与当时的混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决心和辞官归隐的情怀:我要断绝与官场世俗的交往,这世道与我的本性不相符合,我离家出游还能有什么追求!
评分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评分饮恨:抱恨含冤。吞声:不敢出声。两句通过对古人含恨而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消极的思想感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