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张纯如遗作 抗日战争历史书籍

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张纯如遗作 抗日战争历史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张纯如(Iris Chang) 著,谭春霞,焦国林 译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屠杀
  • 二战史
  • 抗日战争
  • 历史
  • 战争史
  • 张纯如
  • 大屠杀
  • 浩劫
  • 历史书籍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3389
商品编码:10146618625

具体描述


.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 作者:(美)张纯如|译者:谭春霞//焦国林
  • 定价:49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5338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8-01
  • 印刷时间:2015-08-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1
  • 字数:205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一部荣登《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排行榜,被评为年度*受读者喜爱的书籍,一部自出版以来连续加印10次,畅销不衰的轰动世界、震撼人心的巨著。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的独特价值: 1.《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是张纯如**以《南京大屠杀》命名的中文简体版。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阅读这本书,完全能体验到英文原版《南京大屠杀》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2.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新增加的内容对这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完整的梳理。

内容提要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乔治·桑塔 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 ,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 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 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 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 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进行了大量采访,并**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 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 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 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 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 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 了日本军队残暴、灭*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 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 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 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帮助和 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 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之作。
    

作者简介

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作为美国**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l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结婚,并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大量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目录

Ⅺ 中文版序
ⅩⅦ 序言
ⅩⅪ 前言
**部分
**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沦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第七章 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第八章 审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结语
尾声
致谢
参考女献


铁蹄下的东方:二战亚洲战场的全面透视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宏大冲突,深入剖析了这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的复杂面貌。我们不关注某一个单一的、聚焦于某一特定事件的悲剧性叙事,而是着力于描绘一幅覆盖数千万平方公里土地、涉及无数民族和政治势力的全景图。 本书将战火燃起的起点追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审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所推行的侵略政策。通过对大量解密的档案、当时的报纸记录以及战后审判的口述证词的梳理,我们力图还原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前夜: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的反应、中国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的微妙平衡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破的。 第一部分:冲突的酝酿与爆发(1931-1937)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九一八事变”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国际联盟的软弱以及西方列强基于自身利益的绥靖政策如何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我们将深入研究“伪满洲国”的建立及其内部运作机制,揭示其作为日本大陆政策跳板的真实角色。 随后,笔锋转向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我们不仅描述了军事冲突的细节,更着重分析了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存亡之际所采取的不同抗战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分散的抵抗力量。这一阶段的叙事将突出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不屈的抵抗精神,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此处仅指作为战略要地的战役,而非特定暴行事件)等重要城市的防御战中展现出的战略考量与代价。 第二部分:战火的全球蔓延与亚洲战场的升级(1937-1941) 随着欧洲战事升级,亚洲战场的复杂性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将详尽阐述“珍珠港事件”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促使美国正式卷入太平洋战争。我们不会将焦点局限于美日之间的海空对决,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东南亚地区。 重点章节将分析荷兰东印度群岛、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战役。这些地区的殖民体系如何在日军的闪电战面前土崩瓦解,以及当地人民在面对新殖民者时的复杂心态和抵抗运动的萌芽。本书试图展示,这场战争并非仅仅是中、日、美三方的较量,而是一场牵动了英属印度、澳大利亚乃至诸多南洋岛屿的全面战争。 第三部分:战争的转折与泥潭(1942-1944) 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标志着太平洋战局的转折点,但亚洲大陆上的战事依然胶着。本部分将重点剖析中国战场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战略意图与后果,揭示其对中国腹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盟军战略部署的牵制作用。 同时,对缅甸战场的分析将是本部分的重要篇幅。我们将详细解读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丛林和山地中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为打通“驼峰航线”、维持对华战略物资的供应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一部分的叙事强调了后勤保障在广袤的亚洲战场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也将对比盟军在瓜岛、新几内亚等地逐步推行的“跳岛战术”的军事逻辑和实施难度。 第四部分:终结与遗产(1945及战后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1945年的决定性时刻。对于太平洋战场,我们将分析冲绳战役的惨烈程度如何影响了盟军对本土登陆的战略评估,并最终促成了原子弹的使用。关于这一决定,本书采取客观的史学分析,探讨其军事必要性、政治考量以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长期影响。 对于亚洲大陆,重点描述了日本在华北、华中的残存抵抗力量的瓦解,以及苏军对关东军的决定性打击。 战后处理与历史记忆: 最后一章探讨了战争的长期遗产。我们将审视东京审判和纽伦堡模式在远东的实践,分析战后各国围绕战争责任和领土归属产生的持续性争议。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单一民族叙事的框架,理解二战在亚洲留下的深刻伤痕——包括殖民体系的终结、新国家的诞生,以及复杂的历史和解进程。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宏观的视角和多维度的事实交叉验证。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结构化的框架,理解二战亚洲战场的战略、政治、军事和人文的整体脉络,而不是沉溺于单一的、情绪化的局部叙事。 它是一部关于权力转移、民族觉醒和全球冲突交织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的心得是:作者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曾涉猎过不少关于近代史的著作,但这本书在细节的还原度上,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种对原始档案、幸存者口述材料,甚至是跨国界证词的交叉比对和审视,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侦探报告。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当时国际媒体的反应,作者引用的那些来自西方小报和官方电讯稿件的片段,文字虽短,但冲击力极强,那种冷漠与震惊并存的态度,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显出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对史料细致入微的挖掘和运用,让整个故事的骨架无比坚实,即便是最冷静的读者,也难免在那些铁证面前感到心神俱颤。

评分

合上书本,久久不能平复的,是一种对“真相”的敬畏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了解历史全貌的求知者准备的。它没有回避任何令人不适的细节,却也从未让读者沉溺于纯粹的感官刺激,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肃的、探寻知识边界的姿态。我感受到作者倾注在其间的巨大心力,那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一种不容许任何含糊其辞的职业操守。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可验证、充满细节的事件全景图,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站在这幅图景前,进行自己的判断和反思。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也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严峻考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式的文学笔法来刻意渲染悲情,反而是在最平实、最冷静的陈述中,爆发出最令人震撼的情感冲击力。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个体命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对几位普通市民家庭在灾难中破碎和重塑的侧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与无奈抉择。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如同无数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被作者小心翼翼地拾起,重新拼接,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下,每一个具体生命所承受的重量。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因为那些文字似乎带着温度,带着血泪,直接烙印在了脑海里,难以磨灭。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历史读物”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事后如何被遗忘与铭记”的复杂议题。特别是对于战时宣传机器的运作、集体无意识的形成以及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书中都有独到且深刻的见解。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高度显著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的思考片段,这些穿插的哲思性讨论,如同给沉重的历史事件戴上了一副理性的眼镜,让读者在悲愤之余,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历史事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直接将人拉回了那个灰暗的年代,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逝去生命的敬畏。我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在落地窗边阳光最好的位置,捧读起来。仅仅是翻开扉页,看到那熟悉的宋体字,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文字的间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承载如此沉重历史的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作者在叙述的节奏感上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揭露事件的残酷,时而又如同低语般描摹幸存者的内心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到,为了最终定稿,编辑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去甄选那些最能体现历史真实感的配图和版面设计,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好!

评分

中国人必读

评分

包装很好,送货也快,读起来

评分

是正版的

评分

是正版的

评分

包装很好,送货也快,读起来

评分

不错 正在使用中

评分

包装很好,送货也快,读起来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