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是为解决二十五史甲的十支问题而编纂的工具书。全书由二十五个部分组成,按二十五史的顺序排列,起于《史记》,终于《清史稿》。
每个部分都包括“干支换算”和“干支考证”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多寡由史书中的干支多少和考证文字多少而定。
“干支换算”是将每部史书中出现的干支逐一录出,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排,并换算出中历日期和公历日期。个别干支不具年月,故未列入表中。
对于二十五史中的错误干支,《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至于干支正确而纪时错误的情况,则不在《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考证之列。考证引文后的页码系中华书局标点本页码。
目录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上册)》
一、《史记》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二、《汉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三、《后汉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四、《三国志》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五、《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六、《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七、《南齐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八、 《梁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九、《陈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魏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一、《北齐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二、《周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三、《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四、《南史》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五、《北史》
1.干支换算
……
二六、《旧唐书》
十七、《新唐书》
十八、《旧五代史》
十九、《新五代史》
二十、《宋史》
十二一、《辽史》
二十二、《金史》
二十三、《元史》
二十四、《明史》
二十五、《清史稿》
附录
后记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下册)》
精彩书摘
[91]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十月甲戌,太白犯泣星。十一月丁丑,荧惑犯填星。辛巳,月犯荧惑”(《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29)。按:十月辛卯朔,无甲戌。
[92]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正月戊戌,荧惑逆行犯太微西上相”(《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29)。按:是月己未朔,无戊戌。《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同误。疑为“戊辰”之误,戊辰十日。
[93]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四月辅国将军何无忌,奉送神主还。丙子,百官拜迎于石头。戊寅,入庙”(《宋书》卷十六《礼志》三,页449)。按:十月戊午朔,无丙子,无戊寅。五月丁已朔,二十日丙子,二十五日戊寅。疑丙子上脱“五月”二字。
[94]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六月丙申,白雀见豫章新淦,获以献”(《宋书》卷二十九《符瑞志》下,页844)。按:是月丙辰朔,无丙申。
[95]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五月庚午,日有彩珥”(《宋书》卷三十四《五行志》五,页1019)。按:是月辛巳朔,无庚午。《晋书》卷二十《礼志》中同误。
[96]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七月庚辰,太白比昼见,在翼、轸。占日:‘为臣强,荆州有兵丧。’己未,月奄填星,在东壁”(《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30)。按:七月庚辰朔,无己未。《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天象志》二、之三《天象志》三同误。疑“己未”为“乙未”之讹,乙未十六日,即公历405年8月26日。
[97]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二月己卯,岁星犯天江”(《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30)。按:是月戊申朔,无已卯。《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同误。“己卯”疑为“乙卯”之误。乙卯,十二月初八。
……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评分
☆☆☆☆☆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评分
☆☆☆☆☆
发展历史
评分
☆☆☆☆☆
天干地支
评分
☆☆☆☆☆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评分
☆☆☆☆☆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评分
☆☆☆☆☆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隋唐史、历史地理 。
评分
☆☆☆☆☆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评分
☆☆☆☆☆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