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双怀,贾云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学
  • 二十四史
  • 通史
  • 干支
  • 纪年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献
  • 工具书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出版集团 ,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7367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885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5
套装数量:2
字数:18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是为解决二十五史甲的十支问题而编纂的工具书。全书由二十五个部分组成,按二十五史的顺序排列,起于《史记》,终于《清史稿》。
每个部分都包括“干支换算”和“干支考证”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多寡由史书中的干支多少和考证文字多少而定。
“干支换算”是将每部史书中出现的干支逐一录出,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排,并换算出中历日期和公历日期。个别干支不具年月,故未列入表中。
对于二十五史中的错误干支,《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至于干支正确而纪时错误的情况,则不在《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考证之列。考证引文后的页码系中华书局标点本页码。

目录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上册)》
一、《史记》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二、《汉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三、《后汉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四、《三国志》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五、《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六、《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七、《南齐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八、 《梁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九、《陈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魏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一、《北齐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二、《周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三、《隋书》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四、《南史》
1.干支换算
2.干支考证

十五、《北史》
1.干支换算
……
二六、《旧唐书》
十七、《新唐书》
十八、《旧五代史》
十九、《新五代史》
二十、《宋史》
十二一、《辽史》
二十二、《金史》
二十三、《元史》
二十四、《明史》
二十五、《清史稿》
附录
后记
《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下册)》

精彩书摘

[91]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十月甲戌,太白犯泣星。十一月丁丑,荧惑犯填星。辛巳,月犯荧惑”(《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29)。按:十月辛卯朔,无甲戌。
[92]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正月戊戌,荧惑逆行犯太微西上相”(《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29)。按:是月己未朔,无戊戌。《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同误。疑为“戊辰”之误,戊辰十日。
[93]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四月辅国将军何无忌,奉送神主还。丙子,百官拜迎于石头。戊寅,入庙”(《宋书》卷十六《礼志》三,页449)。按:十月戊午朔,无丙子,无戊寅。五月丁已朔,二十日丙子,二十五日戊寅。疑丙子上脱“五月”二字。
[94]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六月丙申,白雀见豫章新淦,获以献”(《宋书》卷二十九《符瑞志》下,页844)。按:是月丙辰朔,无丙申。
[95]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五月庚午,日有彩珥”(《宋书》卷三十四《五行志》五,页1019)。按:是月辛巳朔,无庚午。《晋书》卷二十《礼志》中同误。
[96]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七月庚辰,太白比昼见,在翼、轸。占日:‘为臣强,荆州有兵丧。’己未,月奄填星,在东壁”(《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30)。按:七月庚辰朔,无己未。《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天象志》二、之三《天象志》三同误。疑“己未”为“乙未”之讹,乙未十六日,即公历405年8月26日。
[97]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二月己卯,岁星犯天江”(《宋书》卷二十五《天文志》三,页730)。按:是月戊申朔,无已卯。《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同误。“己卯”疑为“乙卯”之误。乙卯,十二月初八。
……
《二十四史纲要与历史脉络:从夏商周到明清的文明演进》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脉络清晰的中国古代史梳理框架,重点聚焦于二十四史所记载的宏大历史进程,而非其中某一特定工具书的性质。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完全围绕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政治变迁、社会结构演变、思想文化发展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历史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周)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中华文明的源头,详细探讨了夏朝的考古学证据与历史记载的互证。我们深入分析了商代在青铜技术、甲骨文与宗教信仰上的辉煌成就,并将其置于当时东亚的地理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文明形态。 重点篇幅放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分封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将详细解析“礼”如何成为早期王朝维护统治的核心工具,以及宗法制度对后世政治伦理产生的深远影响。随后的东周(春秋战国)部分,不再仅仅是诸侯争霸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社会结构如何从松散的贵族制走向铁器时代的剧烈转型。这一转型催生了“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奠定了物质与思想基础。我们详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大一统的追求与帝制的确立(秦汉) 本书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秦朝如何以雷霆手段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我们不仅关注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的功绩,更深入剖析了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设计精妙与运行逻辑,以及严苛的法律和徭役制度最终导致其迅速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进入汉代,本书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逐渐被汲取并改造,最终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过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含义)。我们系统梳理了汉初的黄老之术与后期的经学复兴。同时,本书对西汉与东汉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细致对比,探讨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的侵蚀,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意义。对这一时期边疆政策的论述,也为理解后世王朝的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三部分:分裂、融合与民族的重塑(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叙事核心在于“分裂”与“融合”。我们细致梳理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军事与政治博弈,重点分析了曹魏集团的官僚制度创新和东吴的江东世族政治特点。 两晋时期,本书聚焦于门阀士族的权力结构如何架空皇权,探讨了“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上层社会结构,并分析了导致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瓦解的内因。南北朝的叙述,则不再局限于战乱,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胡汉交融”的关键熔炉。我们详细考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南方士族在文化、艺术、玄学上的独特建树。佛教的广泛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也被置于社会动荡和思想寻求慰藉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四部分:盛世的再现与制度的成熟(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详尽分析了隋朝在继承北朝军事传统基础上,如何通过开凿大运河、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后世两百年的盛世奠定了制度基石。 唐朝的叙述以“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核心。我们深入剖析了唐初的“贞观之治”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其对前朝覆灭教训的吸收。对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气候、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其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颠覆性影响,都有独到见解。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晚唐的社会矛盾激化,被系统地置于经济重心南移和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五代十国则是对中央集权体系一次痛苦的“压力测试”。 第五部分:士大夫的兴起与理学重塑(宋辽金元) 宋朝的叙事聚焦于“文治”的极致追求。我们探讨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深层意图,以及文官集团如何有效地制衡了军事权力。本书详细剖析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理学的兴起,特别是朱熹集大成的工作,被视为对唐代儒学的一次深刻“内省”与哲学升级,它对后世的社会伦理规范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辽、金、元三个异族政权的并存与竞争,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多元面貌。我们考察了金朝在成功入主中原后如何进行民族融合,以及元朝在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后,其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改造与适应性挑战。 第六部分:皇权的顶峰与帝国的晚期形态(明清)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政权对宋代文官政治的反动。本书集中分析了朱元璋如何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特务机构的建立,将皇权推向了中国历史的绝对顶峰。永乐盛世的对外扩张与郑和下西洋的深层动机,被置于国家战略的考量下。中晚明时期,党争的激化、内阁与宦官的权力拉锯,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图景。 清朝的叙述围绕“满汉融合”与“高度集权”展开。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到康乾盛世的制度化管理,我们详细考察了清朝如何巧妙地利用“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会议”过渡到成熟的君主专制体系(如军机处的设立)。本书对清代的人口爆炸、土地压力、文化控制(文字狱)以及最终在“闭关锁国”政策下与世界脱节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命运提供了历史纵深感。 结语: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反思 全书的最后部分,旨在总结二十四史所揭示的中国历史的深层规律:中央集权的周期性强化与衰弱、阶级矛盾的累积、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文化认同在分裂与统一中的韧性。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分析历史的工具和视野,而非单纯的史料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毕竟是工具书,需要经常翻阅,良好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学术视野。它不仅仅罗列了干支和年份的对应,更深入到了历法变迁、朔望月的计算等技术层面,这为我们理解古代时间观念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入口。我记得有一次在研究唐代藩镇割据时,对某个事件的时间点产生了疑问,市面上很多参考书都语焉不详,而这套《通检》通过精确到日的干支推算,清晰地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时间轴。这种“以时间为骨架,以事件为血肉”的梳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历史事件发生顺序和逻辑关系的把握。它让历史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一条线,而是充满了精确坐标的立体结构。

评分

这部《二十五史干支通检(套装上下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部隐藏在史学背后的密码本。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对照表,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编者在梳理历代史书的干支纪年方面下足了功夫,细节之详尽令人惊叹。比如,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常常会遇到一些年代模糊的记载,这本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瞬间就能将那些模糊的干支年份对应到具体的公历时间,这对于考据癖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著作,而是扎根于最基础的史料考订,每一个条目都经过反复推敲,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读这本书,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转换,更是对历史时间框架的重构。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

评分

我原本对干支纪年法接触不多,总觉得那是古代人的复杂计算方式,直到翻开这套书,才领悟到其在史学中的核心地位。这套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专业,但检索起来却异常方便。我尝试用它来核对《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发现效率比我以往查阅各种零散资料高出数倍。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多个朝代或在边疆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干支的统一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系,消除了不同史籍在纪年上的潜在冲突。它不像那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故事性,而是专注于史料的“硬核”准确性,这种对基础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是真正构建起坚实史学大厦的基石。对于想深入理解古代政治周期和时间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

评分

我将这套书视为一种“历史的时间地图”。地图的好处在于,无论你关注的是宏大的时代变迁,还是微小的个人生平,它都能为你提供一个精确的定位。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历代正朔交替时期纪年混乱情况的处理,这往往是其他通史书籍处理得最为草率的地方。但在这套书里,每一个交接点都被细致地标注和校对,极大地避免了后世研究者因年代混淆而产生的误判。它不仅仅是查阅工具,更是一种培养精确史观的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时间感被重塑了,不再是模糊的“大概在那个时候”,而是拥有了精准的干支坐标。这种基于严密考订的时间框架,对于构建稳固的历史认知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套书会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虽然它本质上是一部工具书,但其背后所体现的治学精神和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同样能感染和激励读者。通过对照这套书,我甚至开始思考古代史官是如何进行日常记录和编纂工作的,那种对“准时”的执着,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秩序的维护。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上下两册分工明确,涵盖了从秦汉到清末的漫长历史跨度,几乎做到了无遗漏。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严肃的、需要精确年代支撑的史学研究,无论是写论文还是撰写专业历史著作,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锚点,它提供的精确性是任何电子数据库短期内难以比拟的实体参照。

评分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隋唐史、历史地理 。

评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评分

王双怀,陕西铜川人,1961年10月生。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陕西榆林中学任教。1985年至1988年为陕西师大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留校工作,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1994年8月考入陕西师大历史地理研究所,随史念海先生研读历史地理 。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赴香港浸会大学访学。现在陕西师大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评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评分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评分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五行最初的概念来源于五方,最早出现在《国语》但是五行概念并不完备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来。五行最初的含义指天之五行,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十八宿即由绕日周期最久的土星的二十八年一周天所定义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评分

王双怀,陕西铜川人,1961年10月生。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陕西榆林中学任教。1985年至1988年为陕西师大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留校工作,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1994年8月考入陕西师大历史地理研究所,随史念海先生研读历史地理 。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赴香港浸会大学访学。现在陕西师大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评分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评分

地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