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

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伟,钱乘旦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英国新闻
  • 格拉布街
  • 媒体史
  • 出版史
  • 新闻业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9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40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编委会由国内一流世界史学者组成,阵容强大、人员整齐;丛书选题别开生面,各册写作生动活泼;作者都是专业世界史学工作者,他们用严谨的态度、轻松的笔法向读者奉献一本本小书,力求以鲜活的方式表现历史,传播知识,弘扬理念,让人回味,引人思考。丛书希望帮助读者培养必需的世界历史素养,培育当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
  格拉布街,英国伦敦一条肮脏、龌龊的街道、妓女和盗贼都曾在这安家。然而,正是它为被专制权力严密监控的早期英国新闻出版业提供了“最安全的乐园”;也正是从这里,英国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等级”走上历史舞台。

内容简介

  诞生于16世纪的格拉布街曾是为生计挣扎的独立作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商的传统聚居地,也是英国出版业的一个中心;它几经浮沉,在18世纪逐渐成为中产阶级获取消息、评论时事的主要渠道,成为英国重要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极大地动员了公共舆论,在监督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将对格拉布街的兴衰沉浮和活动在格拉布街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进行讲述,展示英国新闻出版业的一段经年往事。

作者简介

  吴伟,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历史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二十六个铅字兵
“有二十六个铅字兵,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这是16世纪的一位印刷商口中的狂言。这位商人所说的“铅字兵”实际上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印刷用铅字。尽管这位印刷商的话有夸张之嫌,但用“铅字兵”来形容德国人古腾堡所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中的二十六个字母活字,其战斗威力可见一斑。在历史上,活字印刷术不仅是催生格拉布街的重要技术基础,而且这项技术的核心——二十六个铅活字也活像“铅字兵”一样谱写了格拉布街自诞生之日始终一以贯之的战斗基调。
格拉布街的幽灵
特许制下的早期格拉布街
星法庭与早期格拉布街

第二章 革命与“信使”
革命不仅意味着双方你来我往的暴力厮杀以及各种血腥场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沙场上双方硝烟弥漫的角力,另一个战场上的决斗虽不见硝烟但同样火药味十足,这就是对立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拉开的宣传战役。在风云激荡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岁月里,格拉布街就曾上演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殊死对决。
吹响革命的号角
《议会纪闻》与短暂的出版自由
革命与“信使”
护国主与出版检查制度《出版许可法》的废除

第三章 咖啡桌上的启蒙如果说英国内战时期格拉布街文人的“呐喊冲杀”多多少少有些火药味,那内战后的和平年代里,格拉布街文人在咖啡桌上的笔耕就显得雅静7许多。在这份平静的背后,格拉布街文人参与社会启蒙的思想却已经悸动。格拉布街文人办刊物,写文章,以此开启民智,他们就像一颗颗明星,点亮了 18世纪英国民众的夜空,其中尤数斯蒂尔、艾迪逊最为耀眼。在英国咖啡馆民主、开放的氛围中,上演了一场由格拉布街文人主导的咖啡桌上的启蒙。
“道德周刊”的创办者
小咖啡里的大智慧
咖啡桌上的启蒙

第四章 为生计而写作
“为生计写作”,今天这句话虽然依然会引起诸多争议,但它已成为很多体制外文人的生存方式,因此为公众所理解和宽容。但对格拉布街文人而言,“为生计写作”除了反映了他们艰辛的生活,更多的则承载了世人的鄙夷与不齿。让我们暂且摘掉偏见的有色眼镜,退回到历史的语境,触摸当时格拉布街文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政论者笛福
坎坷的政论之路
报刊政治津贴
文学商业化的弄潮儿——18世纪
格拉布街文人群像
格拉布街文人的“独立宣言”

第五章 走向大众的政治刊物
在民主制度尚不十分健全的1 8世纪,在很多人看来,政治仍然是少数社会精英玩弄于股掌中的游戏,对普通大众而言。妄谈政治多少显得有些出格。但也是在18世纪,有那么一些格拉布街文人通过创办通俗政治刊物,逐渐揭开蒙在政治脸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触并谈论此前曾高高在上的政治,从而为英国民众参与政治铺筑T一条渐行渐远的道路。
《印花税法案》
激进的政治刊物——《周刊》
反对派的论坛——《匠人》

第六章 公共舆论的胜利
对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而言,在应对重大政治事件之时,它所刊登的文章若能在社会上收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轰动效果,激起民众对时局的关注,也不失为一种成功。19世纪中后期的格拉布街就曾涌现出多份此类报纸,一度在英国社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最终以公共舆论的力量影响了英国政局的走向。
《北不列颠人报》第45期风波
“国王之友”内阁
米德尔赛克斯郡的选举事件
现代舆论的先锋——《朱尼厄斯书简》

第七章 争取报道议会进程权
今天,每当英国议会开会,除了议员,议会大厅里总能见到各家大报、小报及网络媒体的记者们忙碌的身影。这些记者负责向外界传达议会开会的详细情形及各种动态信息,以保证英国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议会的议程。然而,这种在英国民众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情形在18世纪的英国则是不可想象的。正是格拉布街文人勇敢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以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击败了惯于“黑箱操作”的议会以及傲慢的议员,为英国民众铺设了又一个7解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平台。
18世纪英国议会一瞥
从《议会进程日报》到《纪事晨报》
最后的胜利
结语从格拉布街到舰队街:英国新闻业的一曲挽歌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不幸的是,做为英国现代印刷新闻业的先驱者,阿切尔很快遭到了享有许可专利的书商公会的控告,理由是他没有经过许可就报道了有关三十年战争的新闻。阿切尔据理力争,他认为英国政府当时并没有建立有关新闻业的许可与登记制度。为了“将这个印刷商与他的印刷机分开”,享有出版特权的书商公会并没有理会阿切尔的申辩,阿切尔被捕入狱。
  阿切尔的遭遇绝非偶然。虽然英国出版业的先驱卡克斯顿的印刷活动得到了英国几任国王的支持,但及至阿切尔,英国统治者对待印刷出版业的态度却早已经起了变化。在都铎王朝统治的16世纪,英国即已确立起一系列有关图书出版的登记、检查及特许制度。1530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颁布一项特许状:授予托马斯·希尔顿享有售卖廷代尔版《圣经》的专有权。亨利八世的此举揭开了英国印刷出版业特许制的序幕,也是英国国王管制印刷出版业,借以强化王权的开始。实际上,早在1528年,亨利八世就透露出控制印刷出版业的意图。当年,亨利八世一改此前历届国王鼓励外国人到英国创办印刷实业的政策,下令:不许外国出版商在英国设立新厂,现有印刷厂的学徒也不得超过两个人。在都铎王朝的历任统治者看来:印刷出版跟铸币一样,是国王的特权。

前言/序言

  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要了解世界,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更显得重要。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指路牌。然而在现实中,世界历史并没有起这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加贫乏,这已经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到中国发挥世界性的作用了。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不重视历史,尤其是不重视世界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在重视历史这一点上,却是退步了。中国本来有极好的历史传统,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在中国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是一部深入探索英国新闻业发展历程的史诗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以时间为轴,以人物为载体,层层剥茧,揭示了数个世纪以来,新闻媒体如何在政治风云、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从蹒跚学步走向如今的地位,以及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逻辑。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了印刷术传入英国的早期。那时的“报纸”远非今日模样,更多是以小册子、传单的形式出现,承载着宗教辩论、宫廷新闻,或是零星的商业信息。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艰难与局限,纸张的昂贵、油墨的简陋、印刷的低效,都制约着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早期文本已然勾勒出公众舆论萌芽的轮廓,以及信息传播作为一种权力运作方式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推进,18世纪的伦敦,尤其是以“格拉布街”(Grub Street,此处作为书名,暗示了当时新闻业的底层、艰辛与活力)为代表的区域,成为了新闻业发展的温床。这里汇聚了大量靠文字为生的“笔杆子”,他们身份各异,有落魄的学者、有失意的政客,也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本书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了这些“枪手”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为不同政治派别撰写的宣传材料,以及他们如何在贫困与声誉之间挣扎。这部分内容揭示了早期新闻业的“野蛮生长”状态,信息生产的非标准化,以及道德标准相对模糊的现实。作者并未回避这一时期的阴暗面,例如诽谤、人身攻击以及信息的失真,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正是通过这些不完美的探索,新闻业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逐渐走向专业化。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英国新闻业迎来第一次重要变革的时期。随着识字率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报纸的需求量激增。同时,政治上的自由化趋势,尤其是对出版自由的初步保障,为报纸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本书详细追踪了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的诞生与发展,例如《泰晤士报》的崛起。作者深入分析了《泰晤士报》如何通过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加强信息收集能力(例如利用信鸽和电报),以及聘请专业的记者团队,逐步树立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报刊业商业化的初步探索,广告收入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报纸不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也成为了一种商品。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英国,对新闻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蒸汽驱动的印刷机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廉价纸张的出现降低了报纸的成本,使得报纸得以大规模发行,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本书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技术飞跃带来的改变,报纸从精英的读物变成了大众的伴侣。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等人在报纸上连载小说,极大地吸引了读者,也拓展了报纸的内容范畴。同时,政治改革(如1832年的改革法案)也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更多人关心政治,也更渴望了解政治信息。本书在此部分着重探讨了“大众报纸”的兴起,它们以更低的售价,更通俗的语言,报道更广泛的新闻,包括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甚至是一些花边新闻,以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新闻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的出现,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大的报道和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眼球,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激烈讨论。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它不仅揭示了黄色新闻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也展现了新闻业内部对这种倾向的反思与对抗。同时,这一时期,专业新闻机构的建立,新闻学教育的萌芽,以及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呼吁,都标志着新闻业正朝着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方向发展。作者还探讨了新闻业在社会运动和改革中的作用,例如揭露贫困、腐败等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新闻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期间,新闻报道的审查制度,以及国家对媒体的控制,成为了重要的议题。本书通过史料分析,展现了媒体如何在战时信息封锁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寻找平衡,以及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鼓舞士气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战后,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对报纸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兴媒体如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新闻的时效性,并迫使报纸业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20世纪下半叶至今,是英国新闻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本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变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它分析了传统报纸如何应对数字化的冲击,如何尝试线上发行、内容付费,以及如何与新兴的数字媒体竞争。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民记者的崛起,以及虚假信息和“后真相”时代的出现。作者对这些复杂现象的分析,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乏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洞察。 《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它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穿梭于历史的脉络之中。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事件的跌宕发展,都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新闻业图景。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新闻业的“往事”,更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新闻业的本质,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它所面临的永恒挑战。阅读本书,如同与那些曾经的记者、编辑、出版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持,都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个我们赖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媒介。它提醒我们,新闻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而对真实、公正、独立的追求,则是永恒的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和力度。它的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复杂而迷人的家族秘史,尽管主角是一群与“纸张”和“油墨”打交道的精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声音”的捕捉。报纸是视觉媒介,但作者却成功地描绘出了不同报纸的声音特质——有的激昂、有的讽刺、有的沉稳。通过对这些“声音”的对比,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社会思潮是如何被引导、被撕裂,最终又在某种力量下达成暂时的平衡。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共振”的深切感受,理解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文字,是如何汇聚成决定国家命运的洪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揭示了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那种近乎共生的、难以切割的关系。它并非简单地指控,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档案和鲜活的轶事,构建了一个证据链,展示了“幕后交易”是如何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隐形驱动力。我读到一些关于关键人物如何利用报纸为政治盟友造势、或如何联手压制不利消息的段落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些事情发生在被誉为“成熟民主”的灯塔之国。它提醒我们,任何声称客观中立的体系,都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的漏洞。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关于“权力制衡”的反面教材式的学习,它告诉我,理解媒体的运作逻辑,比单纯阅读新闻内容本身更为重要。这本书的深度远超行业史的范畴,它触及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我对这类聚焦于特定行业历史的作品抱持着一丝保留,担心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流水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笔调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敏锐与洞察力,但又不失大众读物的可读性。更妙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个人抉择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让十九世纪末伦敦阴暗潮湿的小巷,以及二十世纪初那些光鲜亮丽的权力沙龙,同时展现在你眼前。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专业精神”的代价。那些为了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刊登头条而付出的时间、健康乃至道德上的妥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迫使我们思考,当我们歌颂新闻自由与报道的及时性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牺牲与权力的暗流涌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挖掘一个尘封的宝藏,充满了惊奇与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引人入胜,它像是一条蜿蜒的小径,将读者从一个喧嚣的时代背景中缓缓引入,直至深入到那些曾经主导舆论风暴的幕后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对早年印刷术笨重而迷人的描绘,还是对那些在拥挤的编辑部里,为了抢独家新闻而爆发的激烈争论的刻画,都显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处理,那些被历史定格为“传奇”的新闻巨头,在作者笔下并非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野心与脆弱的个体。他们为了发行量不择手段,却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真相的近乎偏执的追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旧报纸散发的油墨味,听到打字机敲击的清脆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我阅读一般历史类书籍的感受。它不仅是关于新闻业的变迁史,更是一部关于英国社会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媒体渗透和重塑的社会学考察,读完后对“信息”的重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巧妙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报系之间进行穿梭跳转,就像在城市中驾驶,不断经过那些曾经重要的地标,但每一次的视角都因时间错位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让原本可能略显平淡的行业发展史变得跌宕起伏。读到某些关键性的新闻事件被剖析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对比一下现代媒体的报道方式,那种时代的鸿沟感扑面而来。作者对媒体伦理的探讨,尤其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早期的新闻人脸谱化为英雄或恶棍,而是展示了在信息匮乏和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界限是如何被一步步模糊、又在反复的争议中被重新确立的。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公共话语权和信息生态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为我们理解现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透镜。

评分

诞生于16世纪的格拉布街曾是为生计挣扎的独立作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商的传统聚居地,也是英国出版业的一个中心;它几经浮沉,在18世纪逐渐成为中产阶级获取消息、评论时事的主要渠道,成为英国重要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极大地动员了公共舆论,在监督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将对格拉布街的兴衰沉浮和活动在格拉布街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进行讲述,展示英国新闻出版业的一段经年往事。

评分

只是了解起来有点吃力,毕竟欧洲部分的细节掌握的不多。很喜欢朴素的装订。

评分

国人视角,对英国的一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值得拥有。

评分

课外读物,适合学生看。。。。。

评分

自己用的运费买的书,结果书外面还有破损,虽然有点生气,很想换一本,但是学习要求开读书报告会,会耽误我读书时间,无奈只能凑合着用,希望下次有所改进,毕竟客户也是花钱消费的

评分

不错,非常值得购买的

评分

国人视角,对英国的一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值得拥有。

评分

不错

评分

诞生于16世纪的格拉布街曾是为生计挣扎的独立作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商的传统聚居地,也是英国出版业的一个中心;它几经浮沉,在18世纪逐渐成为中产阶级获取消息、评论时事的主要渠道,成为英国重要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极大地动员了公共舆论,在监督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格拉布街:英国新闻业往事》将对格拉布街的兴衰沉浮和活动在格拉布街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进行讲述,展示英国新闻出版业的一段经年往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